「旅行青蛙」一夜刷屏,养蛙=养娃?
曾经
有一款游戏
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
不少朋友不约而同晒起了“蛙”。
别误会,不是家里的娃,
而是手机游戏——“旅行青蛙”。

这款游戏叫旅行青蛙(旅かえる),场景简单:一间房子,一方庭院,一只青蛙。操作简单:庭院收四叶草、准备饭、为蛙准备旅行行囊、等待蛙旅行寄回的照片等。而我们就像一个空巢老人一样,每天想着它此时正在做什么。
当蛙儿砸出去旅行时:
儿子不在家的第一天,想它!
我的蛙,你在哪,我在等你回家。
儿砸,包里只有一块面包,你就出门了,你去哪了?
蛙蛙一天一夜没回来了,邮箱看了几遍,也没个信,担心死我了!
一天到晚不着家,蛙大了,管不住了。T_T
我的蛙走了一天了!整整一天啊!!!你到底干啥去了?
宝宝,你在哪?是时候该回家啦!!!
我的蛙肯定有野蛙了,一天到晚不回家。
我的崽,再也不想让你走了,好想你!
儿砸,还不回来,这次你回来,我啥都给你买!

看到蛙儿砸寄回的照片:
儿子在外面好辛苦,不知道饿不饿,冷不冷?
儿砸有朋友了,真好。
我家蛙和别人家蛙咋吃的不一样呢?我要去挣钱,买!
儿子和别人的帐篷不一样,买!
儿子和朋友分别了,好可怜。


蛙儿子在家时:
一天只知道吃饭吃饭吃饭,哈起吃,会不会撑死,我该怎么办?
儿子已经吃了几个小时的饭了,是不是饭准备多了,会不会胀死啊?

耍了这个游戏朋友有孩子的妈妈表示:这就是我每天面对孩子时的真实感受。
和我养娃一样一样的,每天操心娃娃吃不饱穿不暖,又怕胀到了热着了。
娃娃不看书不学习,心里着急,娃娃学习太久,完全不出门玩,又怕她学傻了。
娃娃整天在外面耍,心里担心着急,骂他不好好学习。等他整天在家,又觉得他该出去,想赶他出去玩。
这种心情也是相当老母亲了。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能想到最后是一只蛙
教会了我们这一点……
缺乏沟通——亲子关系的隐形杀手

孩子的成长,是学习的过程。他们要学习如何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此来让自己的认知得到丰富和完善。这其中,家长的教育起到决定性作用。就像《旅行青蛙》里的小青蛙,你为他营造了怎样的生活,他的眼界就有多远。
陪伴而不是控制
养蛙心路历程我们都非常熟悉,但是你想过吗,你的蛙内心其实是这么想的。

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的生命力才不会被扼杀。无休止的唠叨,一系列的要求,一大堆的安排——这是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欲,而不是对孩子爱的表达。假若父母的控制欲太强,孩子听话就意味着丧失生命力,就意味着自己的精神生命被杀死。
用存在主义的话来讲,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很少是自己在做选择、做决定,所以他们没有自由。而没有自由,也就意味着他们白活了。其实你的孩子很羡慕游戏里的那只小青蛙:他能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以安安静静、岁月静好地享受美食;可以把自己的小心思统统记在笔记本了,不用担心秘密被偷看……他走过的每一步、度过的每一天,都是真真切切付诸自己的意志和选择,日子过得平凡却也惊喜不断。
龙应台曾说,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
就是今生今世
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
渐行渐远。”
在孩子小时候,
我们努力丰满自己的羽翼,
就是为了给他们遮风挡雨。
但等到那一天,
孩子的翅膀也足够强壮,
我们要做的,
便不再是把TA放在自己的庇护下,
而是给他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
让他飞向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