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一个七夕热搜!河南卫视,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不知道的?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是很多人看到《祈》的第一感受。

这场出自河南卫视的水下舞蹈,脱胎于巩县石窟岩壁上凝固于时光的飞天,以洛神为题,翩然起舞。舞者的身形和水波的流动,在动静之间,完美还原了洛神衣袂飘飘,悠然恣意的优美姿态。

视频一出,网友们纷纷惊呼“太美了”“这才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晚会。”
但是,这不是河南卫视第一次出圈。

今年河南春晚推出的《唐宫夜宴》,巧妙地将河南博物院中的文物融入舞台;元宵节时,唐宫小妹们身着唐装,穿行在洛阳应天门、观星台之中……
这些令人见之忘俗的场景,让人忍不住惊呼:河南的素材库里究竟有多少好东西,能让编导的小姐姐们构建出这样一台国风浓厚又不失新奇的晚会呢?

事实上,河南自古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北宋,一直处于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地带,重量级的文物古迹数不胜数。
在漫长的时间里,历朝历代的河南,都展现着自己独一无二的风采。
01
贾湖遗址
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河南因唐而盛,但河南的辉煌却不是自唐而起。在那之前,河南就已经拥有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如果非有一个源头,那么早在新石器时代,河南的传奇便开始了。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的贾湖村,是一处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曾在《国家宝藏》中惊艳亮相的“贾湖骨笛”就是在这里被发掘的。作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贾湖骨笛一举推翻了当年盛行的“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成功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史。
当然,贾湖遗址带给大家的震撼不止于此。人们分析了贾湖遗址中存留陶器壁上的附着物,发现了酒类挥发后的酒石酸,这比国外发现的最早的酒要早1000多年,成为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与酒有关的实物资料。

同时,遗址中的土样内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根据遗址中发现的编织工具和骨针综合分析,表明贾湖先民可能已经使用蚕丝纤维制作丝绸。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与文字起源有关的甲骨契刻符号,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要说它是“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绝对是名副其实。
02
二里头遗址
黑夜中燃起的明灯
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之前,夏朝向来都只是浮于文字上的假想,没有任何实物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只有史书中的寥寥几笔,诉说着这个昔日王朝发生的故事。

直到二里头的发现,终于有一只手拂开了历史上朦胧的面纱的一角,我们终于可以穿越时间长河,悄悄窥见这段神秘的时光。
自二里头遗址发现以来,围绕它展开的探讨至今也没有停息。但根据二里头遗址范围以及都城规模来看,其代表的王朝,若不是史书记载的夏朝,是其他王朝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成果,为夏商分界提供了重要参照依据。

青铜爵、绿松石龙……这些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如今大部分都安置在2019年正式开馆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两千多件藏品,有不少文物都是首次出现在我们面前。对于想要了解二里头遗址的人来说,只要来到这里,就足以一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成果,充分了解昔日夏代都城的魅力。
03
殷墟
中原文化殷创始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的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妇好之墓,商王武丁的爱让这座建在王宫边上的墓葬避过了盗墓贼的耳目,也让它完整的存留了那个时代的记忆。

这里是“国之重器”后母戊鼎的重生之地,这一尊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青铜器,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足以代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
这里是甲骨文字重见天日的地方,殷墟时期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这些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成为了重构殷商文化的重要证据。

在这里,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以及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
如今,这里曾经的辉煌,都收藏在殷墟博物苑之中。
04
汉三阙
最古老的礼制建筑
汉代的河南,也展现出了独一无二的魅力。
比如近日刚刚开放参观的“少室阙”和“启母阙”,均建于汉代,为汉三阙之二,是罕见的汉代地上建筑遗存。

所谓“汉三阙”,是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的合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年的历史。
“阙”,出现于西周,在汉代普遍使用,是一种导引性的标志建筑。为了表示尊严,一般多设在城市、宫殿、祠庙、宅第等前方,称为门阙。此外,在墓园入口处的神道两侧也可设阙,称为墓阙。

如今,少室阙和启母阙终于向我们展示了它们的神秘。少室阙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启母阙则是为了纪念大禹之妻,也就是启的母亲。
阙身除了镌刻有铭文外,还雕刻有赛马、射猎、剑舞、斗鸡等画像五十余幅,再现了汉代贵族的生活场面。其中,启母阙上的女子蹴鞠图,是足球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实物证据。

作为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看一次“汉三阙”,就仿佛是浏览了一遍汉代艺术风格的大集合。
小艺有点好奇,如果河南卫视的节目中出现“汉三阙”,会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呢?
05
龙门石窟
刻在石头上的唐朝
盛唐,是河南的主场。
作为大唐的绝对中心,哪怕是时间进展到了现在,我们也可以在河南的各个角落,窥见昔日大唐的风华绝代。而龙门石窟,这座雕刻在石头上的千古绝唱,便是盛唐气象的最佳见证。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断续营造达400余年。其间,以北魏和唐代为两大造像集中时期,历时近150年。

龙门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多座。在整个石窟中,唐代造像几乎占2/3,其中奉先寺是龙门石窟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当我们立于佛前,静静凝望,似乎可以想见当年大唐的盛世繁华。
龙门石窟不仅有精美的石窟造像,丰富的碑刻书法,更通过文学、音乐、人文、宗教建筑、医学等众多形态展现艺术之美,成为“中国最大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

作为中国石窟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龙门石窟是公元5-1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辉煌壮美的篇章,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就像余秋雨所说:“唐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而龙门石窟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唐朝。”
06
汝窑遗址
雨过天晴云破处,不及汝瓷一抹青
宋徽宗梦得一色,催生出了汝瓷独一无二的色泽。这一处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的窑址,是五大名窑中,当之无愧的魁首。

汝窑瓷器,造型古朴大方。瓷器坯体色如香灰,土质细润;名贵的玛瑙融入釉色,随光变幻,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极小的纹片往往遍布釉面,细碎而繁密,宛如鱼鳞,亦似冰裂。
今日所见汝窑多为盘、碗、奁、瓶、洗、盏托等,都是满釉支烧,仅在底部有芝麻粒大小的支钉痕……世人称汝瓷,说它“似玉、非玉、而胜玉”。

而最要说的,便是汝窑之青。
这青色,是雨过天晴后,白云交织间的一瞬梦幻;是山峰与碧水交界处,动人心魄的一抹翠色;是只可于梦中窥见,可遇而不可求的思绪万缕……“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汝窑之美,千金不换。
汝窑的传世文物极少,据统计世界上不足百件,历来被视为无上珍品。

而昔日的汝州,便在如今的河南省宝丰县。在多次的考古发掘中,这里出土了汝官窑的典型器物及大量瓷片。此后,又先后13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20多座烧制御用汝瓷的窑炉及作坊遗迹,获得了大量汝窑瓷器、窑具、标本。
可以说,如果你是爱瓷之人,这里一定会满足你的期望,成为你的钟爱之地。
07
观星台
华夏之中,星汉灿烂
元朝,政治中心早已迁移,但是河南并未因此衰落,仍然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史迹。

如果你知道郭守敬,你一定知道这座由他创建的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
它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经由观星台推算与观测出的《授时历》,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虽然在嵩山、少林寺的光辉照耀下,观星台显得有些暗淡。但当你真的亲眼看到那些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天文仪器,你一定会为700多年前科学家们的聪明、睿智所折服。

在我们没发现的时候,河南的文化魅力就早早浸入了我们的骨血,成为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千年的时间里,从贾湖悠扬的骨笛到洛阳的繁华盛景,乃至之后的宋元明清,河南的繁华从来没有落下帷幕。
而我们从河南卫视的节目中感受到的,又正好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注解。让人忍不住期待,在即将到来的七夕和中秋,河南卫视又将为我们展现怎样的舞台呢?
-END-
编辑|艺旅文化 落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