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荒诞主义者的Bible
关于主义,关于哲学,是一个深邃的话题。我亦不过是尘世间的一个懵懂孩童。这里只为记录26岁的一些感想,既不科学,也不严谨,用词粗鄙,意义不明,聊以自慰罢了。
愚者
愚蠢者,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愚蠢,而这就是愚蠢的本质。他们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问题。不产生任何超过眼前生活的问题,也就不用承担其未能解决带来的痛苦。
这里的愚蠢,并非是一种贬义和批评,只是对客观的陈述。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别人无权定义这种“不思考”为字面意义上的愚蠢,谁能保证他们不是最幸福的人呢。
这里愚者真正面临的问题不在其“不思考”,而在于愚者这个状态很容易被打破,一旦打破就很难回到那种天真烂漫,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存在的痛苦。
不读书者
一个人真的能保持“愚者”这种状态是异常不可能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问题”。只是问题的存在形式,并不一定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这种相对遥远的终极疑问,而可能是这样的一个渐进的问题序列:
1. “我下一家公司跳槽去哪里?”
2. “哪家公司更符合我的职业发展?”
3. “我的未来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4. “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其实可以见得,人只要不停进行探索,最终所有的问题都会越来越深奥,从形式或者实质上接近“终极疑问”。但是这种问题的渐进,对人提出了要求。换句话说,很多人会止步于基础的问题,他们的“问题”就是根本无法提出问题,遑论答案。
这里的“不读书者”是一种泛指,不一定是读书,而是精神层面的成长和提升,他们都本能地拒绝。理由异常简单,也是很多场合下的经典反问:“读这些,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实质上是指,精神世界的探索,对物质世界有什么帮助。赚更多钱?更好的社会地位?
其实这句话要反驳并不难,但是不可以反驳。实际上,世界上很多东西的相关性是暗藏的。有智者能看穿相关性,而无智者不能。正是因为后者不能看穿,前者也不能真正说服后者,如果后者完全理解相信了前者的话,那么他也就不再是无智者了。除非选择了放逐主义,他也会变成一个有智者。
所以,不读书者,其实是有疑问,而不尝试解答疑问的愚者。
相比愚者,这是一个更稳定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反智”。一个人可以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直到他去世。
放逐主义
不读书者的一种类型。大多数不读书者从根本上就意识不到精神世界的重要性,而放逐主义者,是意识到了广义读书的重要性,但是又自我放逐了。
放逐,是大多数人对少数异端的隔离。而自我放逐,则是认识到自己是“异端”之后,选择融入,扮演成大多数。
人,是多面体的动物,我们不是在单一维度进行比较,所以自我放逐可以是方方面面的。譬如音乐审美,小众爱好者经常为“别人不懂”感到痛苦,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融入大众审美。以此类推,可以在各种方面进行比较,每个人,总有一些方面和别人不一样。
哲学上,一个聪明的人,可能已经知道了太“聪明”,会导致痛苦,那么他也可以选择在这个维度进行自我放逐。让他走向反智的,就是他的智慧。
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
一边读书,一边在社会摸爬滚打,会让人质疑书本,这背后是理论与实际的背弃。因此,书中的理论不能解释一切的时候,就需要人沉淀自己,进行道路的自我选择。
人生无天生自带的意义,是已经被论证的真理。选择后天注入意义,就是存在主义;选择不注入任何意义,就是虚无主义。
做出什么选择,是一个唯心的过程,旁人无法指点一二。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秉性,不同的经历,都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人只能留下自己挥刀砍树在荆棘中前进的背影,供后来者选择。
生活哲学者
学习,但是不学习哲学,可以吗?有相当多的人可以做到,故可以。
通过生活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事情,逐步沉淀自己的哲学观点。这里不一定要把观点以某种物理存在形式,甚至精神存在形式记录下来,可能是一种潜意识留存。比如看到了外卖小哥被撞了,外卖撒一地,这个画面可能导致人有潜意识的观点:“资本真可恶”或者“我们享受的便利是有代价的”。也许在某次探讨中会抛出这个事实,还有自己潜意识中的观点。
生活遭遇的逻辑总结,为生活哲学。人沉淀其的过程,自知,或者不自知。
如何使无理由的精神痛苦成为可能
人时不时感受到一种毫无理由的痛苦,那种痛苦来自空虚,来自一些“终极问题”没法解答的困惑,或者只是一瞬间的对人生的乏力感。
到目前为止,不管是任何一种哲学上的选择,都暗示着痛苦。根本原因在于:1. 严肃哲学早就定义了人生的痛苦基调 2. 生活哲学总是靠鸡汤这种精神鸦片缓解痛苦,但是其耐药性逐渐升高。
如何使理性人的快乐成为可能
因此,长期稳定对抗这种痛苦,需要有一种具备“痛苦抗性”的东西。纵观历史,或许是寄情山水,或许是皈依佛门,总之,要么移情别恋麻木自己,要么找到一种无法被证伪的虔诚限制自己。
理性人前者不可能,因为那是一种鬼蜮伎俩,可以短期有效,难以抵御灵魂深处不停的怒吼追问;理性人后者不可能,因为那是一种非理性。
这里我自己有一个答案,就是选择侍奉荒诞主义,我的荒诞主义,理性人的荒诞主义。
我的荒诞主义
比起价值和意义,似乎我更倾向于这样一种认知:承认世界的荒诞,观察世界的荒诞,享受世界的荒诞。
承认和观察,逻辑上有先后,动作上无差别,其实是一体的。背后的问题都是对荒诞的定义。只有定义了它,才能承认它,也才能观察到它。
我认为,荒诞是被定义的正确和被玷污的真实之间的需要用想象力补完的距离。
世界上的事情,本应该如此如此,结果却那样那样,这就是最原始的荒诞。但是目前这个概念和人们心中的荒诞,一种不可理喻的虚妄,有相当距离。
应该这么看,所谓荒诞,我们认为它是不真实的,不应该发生的,不应该存在的。但是实际上很多荒诞的事情,就是真实的,就是发生的,就是存在的。不是荒诞的事物打破了宇宙的真理,不是用高压锅煮拖鞋推倒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而是我们认为没有人会这么做,这么做是不合理的。所以,荒诞的根本来源,是人内心的定义,也就是被定义的“正确”和被玷污的“真实”之间的距离。
如果这么说,那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荒诞之中?我早上穿错了鞋子,这是不合理的,所以荒诞;中午吃了一口辣椒辣得鼻涕眼泪都出来了,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荒诞;晚上忘了带钥匙,被锁在家门之外,手机还没电了,这是我绝对不想经历的,更是荒诞。
若是如此说,荒诞未免太廉价了吧!
不然,既然荒诞是人内心的定义,那么还有一个量的问题。大多数超过我们认知的事物,我们并不定义其为荒诞,更多是糟糕,也许是幸好,总之,我们对荒诞很迟钝。究其根本,在于普通人对荒诞没法放大(且认可,这也是一个自我放逐的说法,其实在我看来不是我放大了荒诞,而是人类的荒诞认知神经退化了!)
在实际发生的事情,和它本来应该有的模样之间,有一个空白,这个空白就是“脑补”的舞台。大多数人留着这个空白而不去填满,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脱口秀演员,现在应该安排什么情节在这里?总之,是那种能让你自己发笑的东西。
接着,是如何享受荒诞。很奇怪,我甚至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难道荒诞本身不就是甘之如饴的美酒吗?但是周围很多人面对荒诞,他们竟然没有任何情绪波动,也就是没有任何快乐!多么惨绝人寰的真实啊!
我实在无法解释,为何我能面对荒诞产生快感,也许是常年苦中作乐带来的一种精神疾病?这里势必走入唯心主义的视角,所以理性人也是没法诉诸语言的。啊,太惭愧了!人生的苦海,我先走一步!那是我面对人生苦海的最好使的船桨!
荒诞主义者对现世和此在的态度
存在主义者可以说服自己某个价值的存在、意义,还有追寻它的必要,然后奋斗;虚无主义者可以选择找个树荫下的空地,舒服地躺平。他们都可以选择适当的生存方案,或许在两者之间像一个钟摆进行妥协式的摆荡:在每个周五晚上计划好周末,然后在每个星期天晚上后悔啥也没做。
这不是理性的荒诞主义者的道路!
荒诞主义者追求那种极致的荒诞,因为极致的荒诞就是极致的快乐。而荒诞的极致,莫过于一个荒诞主义者在物质世界里面,战胜了靠精神鸦片洗脑的存在主义者;又在精神世界里面,用理性战胜了成天不可知论的虚无主义者!
奋斗!但是不为了某种预设的价值或者意义,只为了进行一场全世界最荒诞的行为艺术!
站在山顶的时候,应该撒尿,最好分叉,一股尿液淋到存在主义者的头上,让他们感受失败的痛苦,一股尿液淋到虚无主义者的头上,让他们从美梦中醒来面对痛苦!
这时,荒诞主义者理应大笑,用嬉笑面对两者的怒骂!噢!荒诞的女神,也就是高压锅里面煮得七分熟的一只拖鞋,您看到了吗?世界上最大的荒诞正在上演!这是我的献礼!请用大笑见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