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书影音记录(semana 24)
书
大学时候我就在计划读《柳林风声》,甚至还在电商并不怎么发达、买东西到兰州要额外掏12块运费的时候就买过主角小动物造型的留言夹。我买了好几次这本书,送给师姐、同学当生日礼物,抢到纪念版作收藏,但是就是没有真正读一下。

这书很容易读完,故事情节也没什么太大的跌宕起伏。可能是拖了太久才识得庐山真面目,反而让我有些失望。故事中诸位动物主角的行为和意趣其实就是作者所处时代的士绅们的复刻,那何苦让一群动物来当提线木偶呢?
作为一个从小就对亲戚八卦和乡村生活很感兴趣的人,《都是人民群众》给我的惊喜还蛮大。不过至今我都无法分辨这书是虚构小说还是非虚构人物速写集。如果把它当成小说,那么作者的巧思挺多,他以人物作为章节,看似是作传,实则是白描时代巨变中一个村庄,人物的人生轨迹织成网,彼此牵扯。如果这是非虚构作品,也会让人感慨作者笔锋凌厉毫不粉饰,造化弄人生活残酷,是北岛那句“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 默默地永生 默默地死去”的一个小小脚注。
这本书是清明节前后看完漫画版《东京爱情故事》后买的,没想到快三个月过去了,看过的人还是没多少。我把它当作工作日便当灵感集来看,还真发现了不少操作性很强的菜谱,书中透露出的漫画家本身的生活细节反倒在其次。
“东北文艺复兴”这个概念火了好几年,我没忍住也跟风买了《冬泳》。虽然没能身处东三省这个千禧年前后被经济体制改革冲击得最厉害的区域感知生活,但是好歹我也在同样受到扰动的华北县城度过了人生前十年。因为30多年前的某个事件,我妈被分配得极差,我爸这个天才选择卖掉百京户口去小县城找我妈结婚,所以班宇书写的一些生活图景于我而言并不陌生。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就是一个大工厂的家属院,我妈在化验室工作,她的大学专业好像是污水处理;我爸这个地质系毕业的学生好像在厂里不是很如意,具体表现为我6岁之前他好像除了带我都无所事事,拼事业的是我妈,再后来他就南下广州打工了,由我妈独自带娃还要应付日益看不到希望的工作。02年的时候我才8岁,隐隐约约体会到了大人间的暗流涌动,而且小朋友间居然也人心惶惶,这一切都起源于我们所有人依附的大工厂好像要破产了。在大厦将倾之前我被薅到了广州,错过了最慌乱的时刻,也失去了观察的时机。看《冬泳》的时候遐想了一二,不知道旧识们的命运是不是也同书中人物一样。偶尔听到我爸妈和从前的同事聊电话,记录下来再对比一下童年的记忆,大抵如是。
万万没想到我看《盂兰变》是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下。这种风格的小说打死我也没办法在电子阅读器上看完,它必须是在实体书上呈现,才不会让我觉得乏味或者难读。孟晖研究物质文化史,所以小说里对美丽事物的重视同制造情节和刻画人物一样用心,任何电子设备都没办法承载这份用心。故事的情节其实不复杂,人物也都颇具时代风貌,只是她把古代帝王术描述得太准确,所有人和物,美丽的、天才的、不羁的,他们的生与死都由这个权力中心掌控,尊严与自由不值一提。读完小说之后我再次对所谓的令人神往的历史人物祛魅。
不看亦舒小说的周末是不完整的周末,即便wfh这段不辨时日的时间里我还是坚持这个习惯。南海出版社出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很出彩,连带着我都能原谅故事的狗血和人物塑造的重复了。
最后是《敦煌手姿》。这本书、《盂兰变》以及在读的《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让我本周沐浴在大唐精神鸦片下XD
其实它应该被一个画手拥有,给我来看始终有点浪费。

影
周末两天疯狂看片。
近年来大火的韩国电影好像都出现过光州事件的影子,不谈它好像没有办法进行艺术创作。可是它之后的社会和人又是剧烈变动又痛苦的。直到最近我才感觉到自己的承受能力其实没那么强,在面对一些苦难时候我只能背过身去。
工作日便当灵感集!
看过《魔鬼代言人》后被评论区的豆友推荐这部电影。题材我的确感兴趣,里面埋的宗教梗也大致能接上,气氛塑造很不错,但还是觉得有些地方很沉闷,可能是因为情节设置的问题。
播客
遛弯时候听不合时宜的《从独生一代到三孩政策:什么形塑了我们对于家庭的想象》,很应景地脚边很多人类幼崽跑来跑去。当独生子女将近30年了,我实在无法想象自己有兄弟姐妹的话会是什么生活,我已经习惯独占爸爸妈妈了。但还是忍不住感慨一句在现在如此疲惫的社会气氛里,居然还出现三胎政策这么幽默的事情,真是丧事喜办。新发现的节目螺丝在拧紧令我十分惊喜,听过《Vol.4 陈英 X 吴琦:译者才是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后十分触动,从事文字工作的话,排到“天赋”前面的应该是“勤奋”,这个道理我现在才信服。另外有天方乐谈的《44|我们跟着音乐去旅行》和随机波动的《从初老到终老,人在30岁时想的事情》。
购书清单
姚鄂梅《家庭生活》,孟晖《盂兰变》(插图珍藏版),购自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