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学校踩过的那些雷 (上)
我在国际学校小学部教书第一年,感觉似乎收到过格外多的学生家长的邮件。可能是因为我当时刚进入新环境,精神绷得很紧,所以记忆特别深刻;也可能是因为在工作的磨合期经验尚且不足,总之我收到过来自家长各种各样邮件,有询问课程、作业和考试的,还有表达对我一些做法不满的,也就是抱怨信了。有的抱怨信写得很客气,用“想和您谈谈在中文课上发生的一件事“开头,想要找我进一步了解情况,邮件也只发给了我;碰上不友好的,洋洋洒洒近千字,直接发给中文部负责人、年级辅导员甚至校长。
把这些邮件全部仔细回复一遍,通常要花掉大半天的时间,那些读了心里感觉不舒服的,会像阴云一样,在我的头脑中萦绕好几天。
和我同一批入职的中文老师,都有类似的感触。
“这孩子在班里明明好好的啊,怎么回家和父母一说,就成了件大事了?”
“我一看到家长的邮件,先停下来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
“我晚上八点后从不看邮件,怕睡不好觉。”
我问过一位前辈老师是否同样的感受,她说第一年的时候也是这样,总担心说错话、做错事被家长找。
“感觉有把刀架在脖子上、随时会落下来一样,每天都战战兢兢的。”她说。
一旦被学生家长抱怨了,老师就得立刻处理、字斟句酌地回复,这给老师本来就已经排得很满的授课日程上增添了压力。如果家长常常抱怨,老师会感到没有被理解和尊重。如果校方接到家长的抱怨,也会找老师了解情况,时间久了,老师就会担心自己的职业形象受损,失去领导的信任。因此有很多新老师没有熬过磨合期就离职或转行了。
为什么中文老师刚加入国际学校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类挫折呢?在分析具体问题之前,我想先简单谈一谈国际学校中文老师和国际家庭的不同的文化背景。
学校里绝大部分国际学校的中文老师都是在中国或者东南亚地区成长的,虽然有些成年后去了西方国家进一步深造,但他们从小受到的文化浸染,多少会影响到其今后在教学上的想法和做法。
亚洲人口密度大,升学就业的竞争比较激烈,家庭普遍重视教育。亚洲社会教师的社会地位高,容易受到家长尊重和信任。老师在教学上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不善表达感情,说话方式直接,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期待高。在亚洲社会,老师是有权利责骂学生的(甚至体罚)。“严师出高徒”“忠言逆耳利于行“等观点普遍被人接受。
我所在学校的大部分家庭来自北美国家,在西方社会里,教师被看作一个普通的职业。课堂上老师赋予学生更多对学习的主动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老师更有意识维护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个体需求,老师说话比较讲究沟通技巧,夸奖学生时不吝惜赞美之词,批评惩戒时采取“对事不对人“的客观态度。老师不会对学生进行体罚。
今年是我在这所国际学校工作的第十年,从头几年的磕磕碰碰的经历中我逐渐有了一些体会,明白哪些地方是“雷区”,总会小心避开,工作也变得心应手多了。下面我就想具体分享几个我和其他老师最常踩到的雷,希望这些前车之鉴能够帮助到一些在类似环境中工作的新老师,避免一些麻烦。
雷区一:一些描述外貌的词语要慎用!
下面是我工作第三个月时收到的一封家长的邮件,看完之后我惊出一身冷汗。
“老师您好,昨晚吉米和我说有位老师在班上用中文评价他的身材的时候,用了胖(fat)这个字眼,我相信他说的这位老师就是您。如果孩子说的是事实,那么我就很担心,因为我觉得对一个孩子的外貌品头论足(physical value judgement )是不合适的,而且吉米来本来就对自己的体重有些敏感。他昨晚和我说这件事的时候难过得都哭了。如果您看到这封信,请回复我。谢谢!“
这个单元我们在学习怎么描述一个人的外貌,词汇表里有高矮胖瘦,头发长短等等。为了考察学生对这些词的运用,前一天我在班上玩了一个游戏。我在班里默默选一位同学,让大家猜是谁。猜的时候不可以直接问我名字,问我性别,而是需要说一句描述的外貌的话来向我求证,比如说:他的头发长吗?他的眼睛是绿色的吗?等等。我只可以用“对”、“不对”或者“一点点”,来给他们提供线索。猜吉米的时候,有一个同学问我:“他是胖胖的吗?”我想了一下说:“一点点”。这下问题就来了。
我连忙拨通了孩子妈妈的电话,详细向她说明了一下游戏的情况,又解释在中国文化里,说一个小孩子“胖胖的”的,在感情色彩上绝没有贬低他的意思,反而是在夸他圆乎乎、健康可爱的感觉,要是把这个词翻译成英文的话,可能更接近chubby的意思。
家长听后迟疑了几秒钟说:“可是chubby也不是个好词啊…… ”
无独有偶,我的一个同事在教健康生活方式的单元的时候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人不爱运动,吃了很多垃圾食品,结果变得越来越胖、越来越不健康(“越来越”是词汇表里的词),后来开始运动了,改变了饮食方式,吃了很多蔬菜,最后变得越来越瘦、越来越健康的故事。
故事讲完后,一个家长就要求约见老师了。家长的主要意思是这个故事明显看出你老师个人对胖瘦孰优孰劣的偏见,谁说胖就不健康了?谁规定胖的人就一定要做出变瘦的改变了?是谁规定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观点是偏颇的,用来当作班级故事影响学生是很不合适的。
由此可见,西方国家里很多人对“胖”这个外貌评价是十分介意的。于是中文部把“胖”列为了敏感词,提醒老师们要谨慎处理。可是这个词还得学,怎么办呢?老师们讲到这个词时候,当然会尽量跟学生解释这个词在中国文化里有更多层的意思,不一定都是贬义。可是没有人再敢用它随便形容学生,班级的故事也都变成“胖胖的仓鼠”,或者某个“胖胖的”卡通人物了。
去年,一位老师在讲到自己的“胖胖的”宠物仓鼠的时候,说到因为仓鼠的毛是黑色的,所以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小黑”,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就大惊失色,说:“Racist!”(种族主义)。把老师吓了一跳。
看来形容外貌的敏感词汇表又得增加一个了。
雷区二:不要随便开玩笑!
入职头一年,部门校长开会的时候反复和老师们强调说,不要说反话来和小学生开玩笑(Sarcasm),他们年龄小,句子背后的意思听不出来,容易产生误解。
在我完全消化校长说的话之前,开学第二周,家长的邮件就来了,这也是我收到的第一封家长的邮件。
老师您好,
我听说上周在您班上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您对小丹说了一句中文,全班都在看他的反应,可是小丹没听明白,同学们都笑他了。小丹不确定是不是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信息,下课问同学的时候,同学告诉他,您是在拿他开玩笑呢。(make fun of him)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们觉得挺意外的。
我们就想和您确定一下您那天是不是和他讲了什么重要的事情?
小丹在母语班学习,他在家中文用的少,常常对我上课说的中文一知半解,再加上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听不懂的时候也不好意思问。
星期五那天发生的事情是这样的,小丹说他的作业忘在家里了,我说没关系,下次带来吧。他说:
“那我明天给你。“
因为第二天是星期六,于是我就和他开了一句玩笑:
“你确定明天要来交作业吗?那你看不到我哦!“
同学们听完都笑了,小丹没有听明白,看到大家都看着他在笑,觉得很受伤。
家长的信写得很客气,但老师取笑学生是一件性质挺严重的事,让我感到又紧张又懊悔,后面自然少不了我认真地解释。反思自己冲口而出的玩笑,虽然没有恶意,但的确有欠考虑的地方。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那一刻被推到了尴尬、无助的境地。
从此之后,对于班里敏感内向的学生,尤其是对中文信心不足的学生,我通常都是走到他们身边私下聊,尽量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中文问他们问题,更不会随便和他们开玩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