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派
这几天没事,就在BBS上囗观各路民间高人论《红楼梦》人物饮食服装首饰楼台园林的帖子。这一切都是因为新版《红楼梦》。它唯一的优点就是把网络上的扫地僧都给逼出来了,大家360度无死角剖析小说《红楼梦》的人物饮食诗词服饰楼台景观,才华横溢,高见横飞。
本来也跟着大伙愤愤,就不说新版中黛肥钗瘦,宝玉下流,也不说铜钱头窗帘服,手绘布景聊斋配乐,就说花团锦簇烈火烹油的世宦大家,楞给弄得人伦颠倒仪礼混乱,小姐丫鬟不分,室女媳妇不分,正房姬妾不分,老幼尊卑不分,行动坐卧就没一处对……忽然看到本剧80后美女编剧群靓照一张,立刻释然了——80后编剧,60后导演,没见着的但多半也就40后的“顾问”,怎么可能“忠实”复刻旧时代大家庭的做派呢。
87版红楼女儿们大多70后,但做派上就“像”得多,因为她们虽未亲见,有人可是亲历——片头的顾问团,都是些得站起来垂手恭立才能念的名字。王昆仑、王朝闻,单说岁数就是真正的00后;朱家溍、吴世昌,哪个不是执牛耳的大家;启功,人家就姓爱新觉罗;即便是自谦“湘西土包子”的沈从文,也出身“两代军门之家”,更何况后来在古代服饰研究领域的地位。有这些先生在,我们才能看到宝玉进屋探、惜起身而迎春安坐的细节;看到同一场景里既叫“东府小大爷”又称“蓉大爷”的严谨;看到不小心说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也要以帕掩面的淑女风范;看到老祖宗心肝肉的溺爱和借戏文吐槽的严厉同时并存的人情气息。这些做派,而今已然没有了。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想看“忠实还原”《红楼梦》的观众的悲哀。
做派这个东西,学是可以学得来的,撑个一时半会儿也还不至于露马脚,但终不长久,那必须有时间积累。现代人什么都可以不在意,唯独珍惜时间,倒不是怕红颜弹指老,只是因为时间跟金钱挂着钩。所以现代人对淑女、绅士的标准一降再降,已经到了只要不张口“靠”来“擦”去、衣服能盖住肚脐舌头上没有环的,都可呼淑女的地步。略读过不是时尚杂志的书、知道走路让女士走右边的,也便堪称绅士。又或者以己之时代度古人之心,以为动辄西子捧心叫胃疼,或宣称自己在家一向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便是淑女。殊不知林徽因虽也柔弱娇养,淡淡一句“门外不就是扬子江吗”就将我们时代无数淑女打回原形——“做作”与“做派”的区别,就在于此。
做派有时可以很张扬,听着似乎含了贬义,但其实无所谓褒贬,那就是一种现象,只不过出现在特定的人群身上。忘了在哪看的哪位大家的传,该大家出身豪门,上世纪初入北大读书,家里嫌住宿舍吃食堂不是公子做派,在北大左近赁房屋一套供其居住,配婆子丫鬟数名供其役使,备马匹供其代步,特有西餐厨子一名随时听候吩咐。公子边上学读书,边走马玩鹰,后来终成一代大家,还是一辈子走马玩鹰。
大学听过另一豪门之后的课,专讲旧社会北京豪门的生活。老先生上课也抽着烟,抱着胳膊往讲台后一坐,从体态到声音都无比淡定从容。讲豪门家厨炒个最简单的小菜,冬天和夏天的火候都不能一样,因为从厨房端到餐桌还有一段路程,夏天便要炒得略轻一分,这一分刚好叫一路上的暑热弥补上,否则火候便过了。讲美食家必得有个有钱的爹,“生下来舌头就没沾过坏东西!”否则便不成其为美食家——我想老先生自己就一定不知道方便面的味道。讲自家老一辈女眷如何行礼,站起来略蹲身,双手握拳上下交叠在身前一侧微微往地下顿顿,跟87版《红楼梦》黛玉进贾府厮见邢夫人王夫人时的表演一模样。讲旗人妇女梳大拉翅时,走路头必须正、挺、较劲,谁的绦子晃动幅度大了谁的耳坠子抽脸了,谁就是没家教的。新时代豪门早被各种灭门,这些都没人再讲究了,好在豪门之后还可以靠这些老年间的规矩活着——在社科院当个研究员,给古装剧当个顾问之类,假设还有古装剧组愿意把2亿投资中的哪怕十万分之一花在这上面的话。
做派有时也很平常。不一定非得大家豪门才有做派,普通人也有,某个行当做得久了、某个地方呆的久了,身上自然会带出一些不同的东西来,这也是做派,或者不过是“习惯”的另一种说法。我爷爷学新闻兼法语,跟奶奶一直驻在摩洛哥、比利时、法国,我小的时候就没怎么见过他们。只记得爷爷回家的时候,我去看他,见面和告别都要行贴面礼。爷爷坐在他的大圈椅子上,向我一伸手,我就得走过去,用我的脸短暂的、纯礼节性地去贴爷爷的脸,左右各一下,同时嘴里还要咂咂做声,以示亲昵。每次这么做的时候,我都会被爷爷的胡茬扎得很不舒服;而爷爷必会嘲笑我的棉猴上一股“幼儿园里厕所加包子的味儿”。我一直认为这种看起来亲热实则冷淡的礼节没有什么价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便不再如此。结果不久前爷爷生病,我去看他,临走的时候,爷爷又向我伸出手来。我走过去行了贴面礼,整套动作太流畅自然了,好像我们天天都在这么做似的。这突如其来的礼节让我困惑很久,或许这就是做派在人身上留下的痕迹。
爷爷每个星期要去超市买法棍面包;每个月都要去维兰吃牛排,或者去基辅吃奶油杂拌;喝红酒不怎么喝白酒;唱《马赛曲》,而且告诉我必须用马赛口音来唱,唱出来一个嘟噜一个嘟噜的就像电话线圈,巴黎口音唱出来就不相宜。
不过这样的做派一点都不影响爷爷像一切离休老同志那样,天天准时看《新闻联播》,骂人就是“乱弹琴”,一件衣服穿到起毛边,计较块八毛的医药费,把每周一次的老干部合唱团排练看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这也是一种做派吧,一种可以让“老同志”成为一个中国特色专有名词,而不仅仅是“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这种字面意思的做派。
有一个夏天的清晨,我和小狼去爷爷家。我们从食堂吃完早饭,在回家的路上,路遇爷爷以前的老同事。两个刚喝完豆浆的中国老头站住,用法语大声地谈了两句话,爷爷的手还在眉毛的位置比划了一下,看上去如同时空错乱,仿佛这里不是北京,是巴黎的街巷。
分开之后我问爷爷,你们在说什么?爷爷翻译给我们听:
早上好啊,先生。
早上好。
您去哪里?
我去夏宫(颐和园)散步。
那么再会,祝你愉快。
再会,祝你愉快。
我恍然大悟,刚才爷爷的手在眉毛上比划,是在虚拟的脱帽。
而那位老同志,真的将帽子拿下来行了个礼,虽然他戴着的并不是黑段子的礼帽,而是早市上八块钱一顶的棒球帽。
本来也跟着大伙愤愤,就不说新版中黛肥钗瘦,宝玉下流,也不说铜钱头窗帘服,手绘布景聊斋配乐,就说花团锦簇烈火烹油的世宦大家,楞给弄得人伦颠倒仪礼混乱,小姐丫鬟不分,室女媳妇不分,正房姬妾不分,老幼尊卑不分,行动坐卧就没一处对……忽然看到本剧80后美女编剧群靓照一张,立刻释然了——80后编剧,60后导演,没见着的但多半也就40后的“顾问”,怎么可能“忠实”复刻旧时代大家庭的做派呢。
87版红楼女儿们大多70后,但做派上就“像”得多,因为她们虽未亲见,有人可是亲历——片头的顾问团,都是些得站起来垂手恭立才能念的名字。王昆仑、王朝闻,单说岁数就是真正的00后;朱家溍、吴世昌,哪个不是执牛耳的大家;启功,人家就姓爱新觉罗;即便是自谦“湘西土包子”的沈从文,也出身“两代军门之家”,更何况后来在古代服饰研究领域的地位。有这些先生在,我们才能看到宝玉进屋探、惜起身而迎春安坐的细节;看到同一场景里既叫“东府小大爷”又称“蓉大爷”的严谨;看到不小心说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也要以帕掩面的淑女风范;看到老祖宗心肝肉的溺爱和借戏文吐槽的严厉同时并存的人情气息。这些做派,而今已然没有了。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想看“忠实还原”《红楼梦》的观众的悲哀。
做派这个东西,学是可以学得来的,撑个一时半会儿也还不至于露马脚,但终不长久,那必须有时间积累。现代人什么都可以不在意,唯独珍惜时间,倒不是怕红颜弹指老,只是因为时间跟金钱挂着钩。所以现代人对淑女、绅士的标准一降再降,已经到了只要不张口“靠”来“擦”去、衣服能盖住肚脐舌头上没有环的,都可呼淑女的地步。略读过不是时尚杂志的书、知道走路让女士走右边的,也便堪称绅士。又或者以己之时代度古人之心,以为动辄西子捧心叫胃疼,或宣称自己在家一向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便是淑女。殊不知林徽因虽也柔弱娇养,淡淡一句“门外不就是扬子江吗”就将我们时代无数淑女打回原形——“做作”与“做派”的区别,就在于此。
做派有时可以很张扬,听着似乎含了贬义,但其实无所谓褒贬,那就是一种现象,只不过出现在特定的人群身上。忘了在哪看的哪位大家的传,该大家出身豪门,上世纪初入北大读书,家里嫌住宿舍吃食堂不是公子做派,在北大左近赁房屋一套供其居住,配婆子丫鬟数名供其役使,备马匹供其代步,特有西餐厨子一名随时听候吩咐。公子边上学读书,边走马玩鹰,后来终成一代大家,还是一辈子走马玩鹰。
大学听过另一豪门之后的课,专讲旧社会北京豪门的生活。老先生上课也抽着烟,抱着胳膊往讲台后一坐,从体态到声音都无比淡定从容。讲豪门家厨炒个最简单的小菜,冬天和夏天的火候都不能一样,因为从厨房端到餐桌还有一段路程,夏天便要炒得略轻一分,这一分刚好叫一路上的暑热弥补上,否则火候便过了。讲美食家必得有个有钱的爹,“生下来舌头就没沾过坏东西!”否则便不成其为美食家——我想老先生自己就一定不知道方便面的味道。讲自家老一辈女眷如何行礼,站起来略蹲身,双手握拳上下交叠在身前一侧微微往地下顿顿,跟87版《红楼梦》黛玉进贾府厮见邢夫人王夫人时的表演一模样。讲旗人妇女梳大拉翅时,走路头必须正、挺、较劲,谁的绦子晃动幅度大了谁的耳坠子抽脸了,谁就是没家教的。新时代豪门早被各种灭门,这些都没人再讲究了,好在豪门之后还可以靠这些老年间的规矩活着——在社科院当个研究员,给古装剧当个顾问之类,假设还有古装剧组愿意把2亿投资中的哪怕十万分之一花在这上面的话。
做派有时也很平常。不一定非得大家豪门才有做派,普通人也有,某个行当做得久了、某个地方呆的久了,身上自然会带出一些不同的东西来,这也是做派,或者不过是“习惯”的另一种说法。我爷爷学新闻兼法语,跟奶奶一直驻在摩洛哥、比利时、法国,我小的时候就没怎么见过他们。只记得爷爷回家的时候,我去看他,见面和告别都要行贴面礼。爷爷坐在他的大圈椅子上,向我一伸手,我就得走过去,用我的脸短暂的、纯礼节性地去贴爷爷的脸,左右各一下,同时嘴里还要咂咂做声,以示亲昵。每次这么做的时候,我都会被爷爷的胡茬扎得很不舒服;而爷爷必会嘲笑我的棉猴上一股“幼儿园里厕所加包子的味儿”。我一直认为这种看起来亲热实则冷淡的礼节没有什么价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便不再如此。结果不久前爷爷生病,我去看他,临走的时候,爷爷又向我伸出手来。我走过去行了贴面礼,整套动作太流畅自然了,好像我们天天都在这么做似的。这突如其来的礼节让我困惑很久,或许这就是做派在人身上留下的痕迹。
爷爷每个星期要去超市买法棍面包;每个月都要去维兰吃牛排,或者去基辅吃奶油杂拌;喝红酒不怎么喝白酒;唱《马赛曲》,而且告诉我必须用马赛口音来唱,唱出来一个嘟噜一个嘟噜的就像电话线圈,巴黎口音唱出来就不相宜。
不过这样的做派一点都不影响爷爷像一切离休老同志那样,天天准时看《新闻联播》,骂人就是“乱弹琴”,一件衣服穿到起毛边,计较块八毛的医药费,把每周一次的老干部合唱团排练看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这也是一种做派吧,一种可以让“老同志”成为一个中国特色专有名词,而不仅仅是“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这种字面意思的做派。
有一个夏天的清晨,我和小狼去爷爷家。我们从食堂吃完早饭,在回家的路上,路遇爷爷以前的老同事。两个刚喝完豆浆的中国老头站住,用法语大声地谈了两句话,爷爷的手还在眉毛的位置比划了一下,看上去如同时空错乱,仿佛这里不是北京,是巴黎的街巷。
分开之后我问爷爷,你们在说什么?爷爷翻译给我们听:
早上好啊,先生。
早上好。
您去哪里?
我去夏宫(颐和园)散步。
那么再会,祝你愉快。
再会,祝你愉快。
我恍然大悟,刚才爷爷的手在眉毛上比划,是在虚拟的脱帽。
而那位老同志,真的将帽子拿下来行了个礼,虽然他戴着的并不是黑段子的礼帽,而是早市上八块钱一顶的棒球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