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摩登当头 精致尽显(两日文艺游)
对于上海的印象,源于电影,不止于「她」钢筋水泥森林笼罩下的迷幻,更是「苏州河」外白渡桥上的来来往往。当你怀揣着幻想造访魔都,穿行在街头巷尾,定会被他的摩登和精致所感染。两天暴骑+暴走上海,觅足十余处,大饱眼福,有繁华、有文艺、有复古、有沉淀,跟我走,准没错。


静安公园 - 马勒别墅 - 黑石公寓 - 小桃园餐厅 - 武康路 - 苏州河(乍浦路桥 - 外白渡桥) - 外滩沿线 - 莱莱小笼 - M50创意园 - 龙门村 - (鲁迅公园 - 甜爱路 - 多伦路) - 1933老场坊 - 黄浦江渡轮
静安公园
原本被静安寺的名字本身吸引,出站后循着乐声误打误撞走进静安公园。也许只是市区内再普通不过的小公园,但因为灵动的人气鲜活起来。异域风情的服饰与歌舞,围满一排排吃瓜群众,好一派歌舞升平。而旁边的凉亭里,沉醉在传诵经文的耳顺与古稀,丝毫不受周遭干扰。穿梭的游人,也为此停步,欣赏着这一派和谐的乐章。


马勒别墅
藏在闹市中的梦幻城堡,登上旁边的人行天桥,可以更好地欣赏这座城堡的全貌,哥特式的穹顶与砖楼,自带精美雕刻的花园。若走进这座曾经是犹太人富商的私宅,还能发掘不少中式元素,中西合璧是上海永不过时的装潢。如今此地已成饭店,作为保护建筑的同时活化价值。

黑石公寓
复兴中路1331号,这里曾是当年国内最豪华的公寓,如今虽已斑驳,但从其巴洛克风格的外墙和门廊,足以体会当年的气派。如今这里已然摇身一变,成为时尚的音乐街区:音乐室工作坊遍布,连咖啡厅和酒店都充满音乐元素。如果是樱花季造访,不容错过的还有对面上海交响乐团外一两排樱花树。游人稀少,微风吹拂,落“樱”缤纷,独享一派美景。

小桃园餐厅
一家大隐隐于市的老牌面店,如果不是门口挂着小小的“面”字,定会错过这家苍蝇小馆。店面很小,坐不下时还能坐在店旁的里弄中。饥饿之时,来上一碗浓油赤酱的大排面,浇头爆鱼入味,汤头看似浓郁的酱油,品起来甜味为主,面则带点筋道,也许不算精致,但广东人的第一口还是吃出些惊艳。

武康路
武康大楼是上海新晋的网红地标,但武康路不绝于此。武康路曾为法国新租界,动荡之时租界内相对安定,各地富商文豪涌进此地,进而发展成当今所见的历史文化街区。此地聚集了巴金故居、宋庆龄故居、唐绍仪旧居、开普敦公寓等名流故地,建筑风格各具风情,厚重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春季造访,梧桐树只剩粗壮的根枝,飘落下的花粉沾满衣裳,可谓又是一派“特色”风光。至于游人如织的武康大楼,忙时驻足马路对面赏其如飞船般的风貌,闲时坐享两旁咖啡厅,各具风情。

苏州河
从河南路桥出发,一路沿河走向繁华。娄烨的镜头下,曾经的苏州河灰蒙且繁重,“在这条河流上我们可以看到友谊,看到父亲和孩子,看到孤独,看到一个婴儿的降生,看到……看到顺水漂流的爱情,看到美人鱼……看在河的尽头河流流进大海”
如今的苏州河两岸,工业文明已然褪色,城市景观拔地而起,中西合璧的近代历史建筑在此百花齐放。登临乍浦路桥,便抵达个人私以为最佳的陆家嘴及外白渡桥观景地。近处外白渡桥的深灰钢结构盘活河水,远处陆家嘴“四件套”及簇拥的高楼大厦占领天空。继续向外滩前行,登临外白渡桥,电影「苏州河」的光景历历在目,如今焕然一新,亘古不变的是穿梭的人流与车流。


为此光景,不惜夜晚再次登临,迷人夜色倒映在苏州河畔,在乍浦路桥上也拍下此行最满意的照片。

外滩
来到上海,又怎能错过外滩风情。从苏州河一路走来,人声逐渐鼎沸。但即便游人如织,放眼望去逃不过“三件套”的抢眼(注射器:金茂大厦,开瓶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打蛋器:上海中心大厦)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以及周遭簇拥的高楼大厦。

百年外滩见证了上海从繁华走向繁华,岁月带不走他的地位,带不走他的强盛。华灯初上,漫步黄浦江边,离河一侧金碧辉煌,金融机构林立,倒有几分走在电影里的不真实感。但当走进其中,穿过里弄,仿佛一秒回到现实世界。

莱莱小笼
小笼包,不容错过的餐桌佳肴。此行觅味的莱莱小笼,藏身于繁华的南京东路步行街,食客络绎不绝,等现做的蟹粉小笼还须稍加耐心。夹起小笼包时稍加谨慎,只因皮薄如蝉衣,一戳即破。烫嘴时稍微咬开薄皮,吮吸汤汁,鲜甜满腔。蘸上特调姜丝醋,更提蟹香。回温时亦可一口闷,体会肉汁横流的快感与满足。

(一天骑行记录)

M50创意园
本来计划是去天安千树瞅一眼神奇的树丘建筑,碍于尚未开业未能靠近,几分钟便完事。要不是刚好瞅到路牌,M50创意园就在不远处,M50刚好又和相机型号撞上,便不会萌生此般恰好。比起其他名声大噪的文化创意园,有纺织工业改造的M50尚为低调且安静,商业气息淡薄,但不失其为耐逛耐拍的去处。

误入深巷,在无人的摄影展久久停留,只因一本书的吸引「摄影的多元化空间」,平平无奇的隔墙也被涂满艺术涂鸦;藏身的画展,为原本静态的画作,通过电子元素,赋予新的创作力。时间倘若充足,在此花上一天不为过。

作为都市,从现代意义来说,上海是一个最具备都会性的这么一种地方。在都会中,每个人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这种意愿其实也包括了创造意志,这种创造意志可以延伸到文学、包括摄影在内的美术、音乐电影等等。所以说在这样一种都会性的前提下,都市不仅仅是财富的集聚之地,同时也是思想与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的集散地。
龙门村
城市化进程的变迁,并未带走历史悠久,前身为“龙门书院”的龙门村。走进龙门村,不见脏乱差,而是各国风情的“小平房”,有阁楼,有小阳台,有拱形门廊等等元素,宽敞整洁的里弄,唯有低矮交杂的电线证明着“村”的存在。坐拥市腹地段,看腻高楼大厦,不妨到此一游,感受旧时上海。

鲁迅公园 - 甜爱路 - 多伦路
「探世界」第二季,高晓松和范志毅聊上海,便回到虹口足球场,走过儿时故居多伦路-四川北路。顺着情怀,跟着晓松走一遭。从虹口足球场地铁站出发,恰逢樱花季,从鲁迅公园的出口出来,便是满屏樱花。白樱不仅占据了蓝天,落樱还将大地占领,誓将樱花情结打造到底。

往南走穿过甜爱路,一条充满爱意宣言涂鸦的街道,如今也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继续向南,终于走到多伦路。所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多伦路不过数百米,吸引鲁迅、郭沫若、叶圣陶、丁玲等文学巨擘在此流连,诞生传世文学著作。如今,复古洋楼、艺术展馆在散落在蜿蜒的多伦路上,每走几步便有惊喜。只可惜恰逢周一,左联纪念馆等展馆均闭馆,倒好,留作几分念想。

1933老场坊
1933老场坊,前身是牲畜屠宰场,由英国人根据古罗马斗兽场设计,内圆外方,如今改造成艺术坊,各类文创摄影入驻。走进老场坊,初觉阴森,后觉内有乾坤,素水泥的风格下暗藏着建筑美学的智慧。找准透光之处,一顿咔嚓又是一张好片。沿着旋梯走至顶层,还能在天台俯视周遭。


(BTW:附近有拍摄“四件套”小众机位,哈尔滨路与辽宁路交叉口)

尾声
离别前夕,再次坐上黄浦江的过江渡轮,任由江水逐流而过。走在陆家嘴中心江边的双辉广场,难得在繁忙的工作日放缓紧绷的神经,伴着黄昏暮色,脚步一再放缓。

临走前还不忘再吃一顿小杨生煎,享受汤汁的滋润。

人们常将北上广深放在一起评头论足,人们常说城市的模样千篇一律,但我觉得,上海作为一线城市,既有一线城市应有的时尚与繁华,也有属于上海的审美观与价值观,漫步在上海的街头巷尾,总不会厌腻。上海,就是上海。

最后,附上一组街景随手拍:







© 本文版权归 HambertLeu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LHB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6 20:21:46
-
林旭Lindse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5 11:52:43
-
HambertLeu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3 11: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