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81:吊炸天的技术大牛,是比女人还要难哄的存在

张温以诏书召(董)卓,卓良久乃诣温;温责让卓,卓应对不顺。孙坚前耳语谓温曰:“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温不忍发,乃曰:“君且还,卓将疑人。”坚遂出。
——《资治通鉴 · 卷五十八 · 汉纪五十》
董卓的狼子野心,早年间就已显露无疑。
董卓在桓帝年间即从军,主要是在凉州一带和羌人作战。几十年间,双方互有胜负,他的官位也随之起起伏伏。
这样的边将,在大汉朝近四百年的历史中不知凡几,大部分最后都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只有极少数因缘际会,能留下自己的名字。
董卓,就是这极少数中的一个。
董卓因黄巾之乱而发迹,但他的人生故事和平叛却没有太大关系。当时朝廷的确曾经征召过他讨伐黄巾军,但他却打败了,并因此而被免官。
后来,还是因为他长期与羌人作战,在当地有威望,才重新获得起复——他虽然打黄巾军打不过,但对付羌族人却是一打一个准。
当时,董卓任破虏将军,受太尉张温所辖。但张温以一介文人典兵,根本就叫不动董将军。
董卓对待上官的态度,几乎可以用目中无人来形容。张温用皇帝的诏书召董卓,结果董卓过了很久才到。而且,应对失礼,态度极为不端正。
参军孙坚对董卓的这种飞扬跋扈很是不爽。他附在张温耳边建议,当以军法斩之!可张温却不同意,他认为董卓在河陇之间很有威望,如果杀了,西征便无人可依靠。
可孙坚并不同意张温的看法。孙坚认为,董卓轻视长官,此乃一罪;边章和韩遂叛乱一年多了,他都按兵不动,此乃二罪;再者,他出征无功而返,不仅不谢罪认错,态度还非常倨傲,此乃三罪。这种人还留着不杀,您以后兵就不好带了。
但张温依然不忍心。他拒绝了孙坚的建议,还和孙坚说,你先出去吧,你这么跟我嘀嘀咕咕,董卓会起疑心的!孙坚只得告退。
以上,便是董卓在《资治通鉴》里的首秀。
这段记录,是司马光故意放在这里的,因为以上的内容并不在董卓自己的传记里,而是在孙坚的传中。
历史都是事后由史家整理的,而几乎所有写史书的人,对董卓的印象都不太好。通过以上片段,我们也能看出,董卓的大体特征确实招人反感:飞扬跋扈、目中无人,仗着军功看不起文官。
有了这个开场做铺垫,董卓后面做出那些事,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并不是说董卓因为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就肯定会谋权篡政。而是在孙坚的建议中,我们已经能够充分get到董卓的拥兵自重。
叛军已经乱了一年多了,董卓却按兵不动,况且对上官的态度极为嚣张。综合考量这两点,再联系当时的乱世格局,董卓的小心思到底是什么,也就呼之欲出了。
董卓的这种作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些关键岗位上的技术骨干。他们的态度永远都那么拽,仗着自己有技术就不把上级放在眼里,视公司的规章制度如草芥。
而他们的上司,应对方式和张温的也简直如出一辙。因为大咖有技术,就小心翼翼的捧着哄着,生怕他们离职了会对公司造成毁灭性的影响。简直就把这些人当成了衣食父母,用爱供养。
可这种低姿态真的有用吗?
很明显,没用。董卓就是活脱脱的例子。面对叛军,他的做法是保存实力。这种心态,是一个愿意为大汉朝付出的人吗?
仗着能力而不愿意和你分担义务的人,根本就靠不住。
你的低姿态,只是强化了他的居高临下;你的一味妥协,反倒是让他要求更多。张温想要留着董卓镇抚西羌,但实际上,却是董卓在借机不断扩大势力,准备之后在天下的大乱中分一杯羹。
公司里也是一样,那些被伺候得跟大爷一样的骨干,等哪天公司有难了,只会跑得比任何人都快。
而且他在跑的时候,压根不会念及你曾经对他小心翼翼关怀备至的照顾。于公于私,他对于往昔的“情分”都不会有丝毫顾念。
就比如张温。
某次,天象示警,据说应该有对应的大臣被杀才能消除灾祸。董卓早就看张温不顺眼了,便以对应天象为名,把张温拉到了闹市,硬生生用木棍打死。
太史望气,言当有大臣戮死者。故太尉张温时为卫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变,欲以塞咎,使人言温与袁术交关,遂笞杀之。
所以说,你当年一次次的原谅他,真的原谅对了吗?
仗着能力而不愿意分担义务的人,永远和你不是一家人。
我们见惯了各种全职太太被丈夫抛弃的八卦新闻。先生们的理由千奇百怪,最无耻的,是说太太们已经跟不上先生成长的步伐了。
但是,你若真的去分析这些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就会发现他们的裂痕其实早就清晰可见。
收入高的一方,对家庭的贡献只有钱,没有其他。各种家务应酬、照顾父母、培育小孩……基本上都是全职太太一手包揽。你从来没见过那位先生下过一次厨,接过一次娃。当然,他总是有他的理由,理直气壮。
这种理直气壮的背后,是家庭成员之间巨大的不平等。而这种地位的差别,与董卓张温之间,何其相似!
不愿意分享和分担,从来就不是什么个性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01
张温此人,早年受惠于曹腾(还记得这个人吗?就是曹操的宦官祖父)。后来汉灵帝开始卖官,张温就给自己也买了一个三公的位置。
但是,在当时的清议中,张温并不是什么无耻之辈,反而以有“杰才”而著称。只是,这样的官吏想要升迁,也只能从皇帝那里买,想想还真是让人心酸。
大汉朝的死,真的是自己作出来的。
02
一定有人会问,如果当年张温真的杀了董卓,是不是就不会有后来这这么多的乱象了?
很可能,还是会有。
汉朝的纷乱虽然由董卓肇始,但关键却在于中枢已经混乱——否则,董卓就算能力再强,野心再大,也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即使没有董卓,接下来的事情也可能还是会如此发展。
朝政已经乱了,董卓只不过恰逢其会而已。没有董卓,也会有下一个军阀来做这些事的。
而且事实上,当时已经有不少人蠢蠢欲动了——比如,袁氏兄弟。
关于这一节,我们以后会讲到。
- Review -
- More -
文字内容原创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三国之前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不再搬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