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路
“隔路”在我家乡(辽西地区)是很常见的一个方言词汇。
几分钟之前,我脑中还只有熟悉的发音,没有对应的文字。但要打出来,输入法里竟有“隔路”一词,百度一查,还真有释义,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特别小众的方言:
隔路
隔路,是汉语词汇,拼音是ge lu,意思是满语的音译,满语“奇怪,不一样”的意思。也指与众不同,违背常理,不合群,通常为贬义。
犹特别。 [1]
做奇怪的事.但不是神经有毛病.也作,隔色。
文字出现的那一刻,这个词从我脑海里消失了。在它彻底融化之前,我试着记录一下。
我从小是听惯了这个词的,在我们那嘎达,说一个人“隔路”,是仅次于脏话的贬低。多用于背后评价。它的潜台词是这个人的性格异常,少搭理为妙。
现在更常说的“有病”,“有毛病”,既可以背后说,也可以当面说。背后说的恶意多,当面说则更像开玩笑。而“隔路”这个词,特指性格,程度不深,伤害却大。你说一个人“有病”,如深究,很可能被证伪,而你说一个人“隔路”,基本上就是定论。所以在我的印象里,这是一个伤害性很深的方言。在家庭内部闹矛盾到失控之前,常用这个词表达恨意。我妈说我“隔路”,我会感到受伤,却又无法反驳。
我老婆是福建人,她表达类似意思用的词是“奇怪”。比如她回忆,那个同学挺奇怪的,我们接触不多。她从来没有说过家庭成员奇怪。大概这个词只用来对外人敬而远之。
忽然想到,现代汉语里已经进化出一个词,基本替代“隔路”的作用,就是“奇葩”。这个词,在我读高中时,还是褒义的,比如书上说某文是现代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很高的赞誉。后来成了贬义,便广泛应用。当客服的都怕遇到奇葩,大家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但对我来说,相比隔路,奇葩这个说法还是太文雅了些。可能因为从小语境的培养。隔路对我来说真是一个伤害性很大的方言。更升级版的词是“隔路种”,一般是咬牙切齿说的。
方言的力量,可能就在于语境的培养,是无法被完全取代的。如果你从小在一个孩子面前用“桔子”表示负面评价,那么这个词就会在他的一生中呈现不一样的意义。
之前读张忌的《南货店》,里面有个词叫“众生”,据说是浙江方言里的贬义评价。是否有泯然众人,或英文里ordinary的意思?这样一对比,还真有趣。
做人难,你不能离人太远,因为那是“隔路”,也不能离人太近,因为那是“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