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骨西湖 《李渔正传》(23)》 陈再明21、6、9
《诗骨西湖》
李渔于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春,作《香草亭传奇序》后,一病经年,不能出游。中秋前十日,作《耐歌词自序》,仍在病中。到了康熙十八年(1679)春,李渔六十九岁时,听到友人中有尤侗等十一人俱授翰林官,纂修《明史》,很为他们高兴。
有一天,李渔卧病在床,和女婿沈因伯论画,怪世上缺少山水画法一类的书。因伯拿出一册对他说:″这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年代很久了。″李渔感到很稀奇,细细玩赏,只觉委曲详尽、无体不备,好像出自数十人之手。那字里行间的标释,似乎出自明代画家李长蘅之手。一看末幅印记,果然不错。便对因伯说:″此系家藏秘本,随意点染,未有伦次,难以启示后学耳。″因伯又拿出一帙,笑着对李渔说:″向居金陵芥子园时,巳嘱王子安节,增缉编次久矣,迄今三易寒暑,始获竣事。″李渔不禁击节叫好,叹为观止。
此稿原本仅有四十三页,经王安节整理增补,扩为一百三十三页。并附临摹古人各式山水四十幅,作为初学者的范本。其间分枝、点叶、峦头、水口、坡石桥道、宫室舟车等琐细要法,无不备具;用墨先后,演染浓淡,配合远近诸法,都交待得很清楚,极便初学赤使用。李渔心想:如此好书,销路必广便。便叫女婿交″芥子园书坊″出版。
这是李渔生前主持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它用五色套印,极为美观,可惜原版今已佚失。同年冬至,十一月四日,李渔为这本《芥子图画传》作序,序说:
″余生平爱山水,但能观人画,而不能自为画。今一病经年,不能出游,犹幸湖山在我几席,寝食披对,颇得卧病之乐。″
李渔的最后一篇作品,是为毛声山评《四大奇书笫一种》(《三国志演义》)作序。这篇序文,据考作于十二月年末,比冬至作《芥子园画传序》相差一个月,比仲冬朔作《千古奇闻序》相差有三十几天。序曰:
″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书之目,曰《史记》也、《南华》也、《水浒》与《西廂》也。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两人之论各异。愚谓书之奇当从其类,《水浒》在小说家,与经史不类,《西廂》系词曲,与小说又不类。今将从其类以配其其奇,则冯说为近是。然野史类多凿空,易于逞长,若《三国演义》则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里。由是观之,奇又莫奇于《三国》矣。″
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十三日,一代戏曲家、戏曲理论家、女戏班主、小说家、文赋家、诗词作家、史论家、美学文学家、出版家、庭园设计家 ″湖上笠翁″李渔,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步,离开了人间。他因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安葬在杭州方家峪九曜山南面。方家峪是南屏、九曜、玉皇诸山环抱之中的一片小平原,前面就是西湖。李渔的墓地仍与山水为邻,真的实现了他″老将诗骨葬西湖″的心愿。钱塘县令梁允植为他题碣曰:″湖上笠翁之墓″。
钱塘县令梁允植得知李漁死讯后,曾去层园弔丧,作《哭笠翁》七绝四首,其一曰:
廿年风雨赋嘤鸣,一夕分飞变羽声。
未过君门肠已断,湖山烟树不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