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往吐鲁番的风筝
前年年初的时候,我还在上海一家律所当助理。老板租下宛平南路的一整座洋房,我们十来个员工全都挤在里面。虽说是洋房,只有外面看着还有那么点意思,英国乡村别墅风格的立面,入口处是一圈希腊柱。推开门扑面而来的,却是金灿灿的墙纸,和满壁的古驰商标,不知道是之前哪位土豪的杰作。水晶吊灯已经蒙上一层厚厚的灰,没来得及清洗,看着会觉得自己得了白内障。老板别出心裁地给我们每个人桌上,添置了一盏翠绿色的银行灯,多少挽回一些洋房味道。我每天忙完一上午的文书工作,就带着头天晚上准备好的便当去厨房找微波炉热。厨房有饭桌,常有人坐在那里聚餐聊天。我常常不知道说什么,又怕突如其来的沉默和尴尬,热好便当后,就回自己的办公桌吃。办公桌侧面的窗外,有一棵二十米高的法国梧桐。秋雨把红色的果子打到路上,被行人踩出满地姨妈巾一样的效果。我尤其爱听他们一不小心踩上去的“噗嗤”声,以及接踵而来的咒骂声。“哦册那”,“娘希匹”,“个斑马”,人总会在咒骂的时候,不经意暴露出自己的出身。
我的窗户朝西,下午太阳就会直射进来。相比上海秋日难得的晴天,我反而更中意连绵的阴雨天。阴得干净利落,表里如一。秋日雨后破云的阳光忽然直射过来,身体就会不自主地退缩。表面被烤得毛焦火辣的,五脏六腑还是湿哒哒黏糊糊的,像个没烤透的蛋糕似的,浑身不自在。就是在那样一个雨后放晴的下午,我的办公桌上,忽然出现了一团幽浮一样的黑影。一开始以为是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鸽子,拉了一泡屎到窗户上,但窗户依然澄净如虚空。然后黑影就开始移动了,有鸟飞过么?我把头探出窗外,没有看到鸟的影子。过了一会儿黑影就消失了,我正打算开始下午的文书工作,黑影却又出现在了电脑屏幕上。我探出半个身子到窗外,从悬铃木的树梢,一直打探到对面十多层楼高的办公楼。然后我就瞅见一个三角形的绿风筝,从办公楼的楼顶飞了出来,盘旋一阵,又飞了回去。风筝像逃逸到野外的兔子一样,在楼顶反复闪现横跳。
搞清楚来源后,黑影就不再困扰我了。它在我的电脑屏幕上大约反反复复出现了一个小时,我就当做是偶尔遮住太阳的云朵。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又想起这茬,边走边琢磨着,上次自己放风筝,都是小学郊游的时候了。现在真还有人放风筝么?连小孩都已经沉迷于别的娱乐方式了吧?隔壁桌同事十岁的孩子,一放假就天天抱着手机刷视频,我们在饭桌上跟他打招呼,他也听不见。至于在城市的高楼上放风筝,我更是从未见过。或许又是什么,我还没来得及跟上的青年人流行趋势么?我可能需要回去多补刷刷小视频了。到家已经是八点钟了,做好饭,略作收拾,就已经快十一点了。我扑到床上,睡眼朦胧之际刷了一会儿手机,看了十几个飞机起降的视频,却连风筝的影子也没看到。
那天晚上我也没有梦到风筝。第二天下午黑影再次出现时,我却无法再安心工作了。放风筝的人是谁?他/她为什么要放风筝?这些问题搅得我心神不宁,坐立难安。黑影像苍蝇一样,以一种极具挑衅意味的姿态,在我的电脑屏幕上飘来飘去。于是第三天吃完午饭后,我决定趁下午开工前,去对面大楼的楼顶一探究竟。
对面的大楼是十年前流行的办公楼风格,玻璃幕墙接住午后的阳光,再无情地甩到行人的脸上,让他们都不得不以手遮头,匆匆路过。我乘电梯去往最顶层,一边用镜面整理自己的仪容,一边在脑海里描摹放风筝的人的样子。那大概是一位女生吧,现在的男生哪有闲情逸致放什么风筝。那位女生,应该是长发,一袭长裙,一个像风筝一样的姑娘。倒不是因为看了太多的校园青春恋爱脑小说。风筝似乎天然和长发长裙很配,我仿佛看到一些侯麦电影般的场景:风筝,长发和长裙,都在微风吹拂下飘荡起来。一个读了很多书的女孩,我不知道该如何跟她搭讪。电梯到达顶楼,我找到了去往天台的安全楼梯通道。天台的门虚掩着,把手上耷拉着一串已经锈蚀的铁索。爬上天台,阳光晃得我忽然眼前一黑。然后在一团纯白虚空中,风筝从视野的左侧飞了进来。我沿着风筝线,看到了站在天台边缘放风筝的人,果然是一个女孩。
但没有长发和长裙。那是一个短发齐刘海,戴鸭舌帽,穿格子外套,牛仔裤和跑步鞋的女孩。和我一样,戴着眼镜,读过很多书的样子,我依然不知道该如何跟她搭讪。我朝她走了几步,她侧对着我,仍然在认真控制风筝线。我不确定她看到我了没有,又怕打扰到她控制风筝线,就停在了离她五米远的通气管处。她扎着稳健的小马步,上身随着风筝的运动前后移动。她的目光始终紧盯着风筝,好像那是她身体的延伸。然后她扭过脸来,冲着我莞尔一笑。
她确实看到我了,我该说些什么。可是说什么呢?我走上前去,脱口而出一个不假思索的问题:
“你在天台放风筝,不怕风筝落下去么?“问完我就马上为自己的愚蠢而感到后悔。
姑娘笑了一声(无奈还是讽刺?)。她用手指着远处的某个位置。我沿着那个方向望去,是不远处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看到旁边的那个小平房了么?屋顶上有个风筝,就是去年我掉的。“
精神卫生中心的院子里,有十几个病人在做操。旁边的屋顶上的通风管道上,挂着一个年画风格的燕子风筝,花花绿绿的,是小时候最常看到的那种。风筝像沙滩上搁浅的鱼一样,被风吹得拼命拍打。
风筝掉落的时候,隔壁精神卫生中心的病人目击到了么?会以为是神明天降么?我曾读到在太平洋战争的时候,美军军机飞过太平洋上的瓦努阿图,被当地的原住民误以为是神明,并加以崇拜。但精神病人毕竟小时候应该都见过风筝,不太会有如此陌生化的联想。他们或许会觉得有人坐着风筝来解救他们了。可惜算错了坐标,坠落到了隔壁,空欢喜一场。
风筝的坠落,是出于风筝自己的意愿么?我又想起在龙美术馆看过的一个装置艺术,墙上挂满作者从各地收集到的掉落的风筝,组成了一个花花绿绿,破破烂烂的大风筝。作品取名叫《被解放的风筝》。我却觉得,风筝挣脱了绳子的束缚,最终也逃不过坠落泥淖的命运,最后这个样子被人钉在墙上,反而永远失去了自由。
”你一直在这里放风筝么?之前我好像没有注意到。“
”我也是今年刚搬来这楼里工作的,以前在附近另一幢楼里上班。“
”我在对面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助理。“我用手给她指了一下我们的小洋房,“你在这做什么工作的呢?“
姑娘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也不知道我在做什么工作。“
我好像问了一个不合时宜的问题,也就不再继续追问了,只是站在那里看她放风筝。想要靠着墙倚一会儿,墙上涂满了坑坑洼洼的腻子,感觉靠上去就要被戳出一堆血窟窿。我就维持着姿态僵硬的站姿,在通风管那里杵了大概三四分钟,就看到她在收风筝线了。
”好了,我要回去工作了。“她这样说着,线却收得非常慢。
“你下午不用工作么?“
我忽然意识到,她或许并不想和我搭一个电梯下楼。我似乎对她,有种莫名自信的感同身受。于是我便跟她道了个别,自己先下楼去了。
隔天同一时间,我又去到了楼顶。她仍然在那里放风筝,穿了一套兜帽风衣。今天是个阴天,风大得很,仿佛随时都要下雨。
”你不觉得奇怪么?阴天的时候,明明天上都是云,我们却看不见,好像天上什么都没有。可是晴天的时候,有那么小小的一朵云,就会立马被我们瞅见。“这次是她先打破了沉默。
”可能因为缺乏对比吧。坐飞机的时候,下面也都是厚厚的云,但因为上面是蓝天,仍然格外显眼。“
小时候连环画看太多,觉得云上住的都是神仙。于是阴天走在外面,都格外小心,不敢做坏事,连掉在马路上的钞票都不敢捡,生怕被上面的神仙瞅见,怪罪于我。我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心想终于能看到云上的各路神仙了。等到飞机穿过云层,却发现那上面什么都没有。科技着实是让我们少了很多幻想的空间。以前的黑夜,只有深邃而神秘的星星,蕴含着预测人生和国运的密码。现在的黑夜,都是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探照灯在闪烁着,哪个都比星星要更加明亮。
”你说,如果你自己是风筝,会想冒着坠落的风险飞着,还是安全静好地挂在墙上呢?“我问她。
”还是飞着吧,好歹还能意识到自己还存在着。一直挂在墙上,跟死透了也没什么区别。“
”可是这样的飞行,终究是受人牵制。“
”哈哈。所以我之前的那些风筝,就都挣脱了风筝线逃走了。“
”那如果你是风筝,会最想飞去哪里呢?“
”大概是吐鲁番吧,据说那里是风城,天天刮大风。去那里,或许就能一直在天上飞着,不会掉下来了。“
我们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从不互相问起彼此的生活和私事,这个天台似乎将很多话题都远远地挡在下面。我们只谈论遥远的,虚幻的,彼岸的,别处的事物。我想,我应该约她在地面上的某个咖啡馆,某家餐厅坐坐。我们从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台,下凡到尘世间,好好聊聊彼此的人生。可我终究是没有开这个口。我想到小时候生活在云上的那些神仙,他们在被观测到的那一瞬间,就立马坍缩成了虚空。要避免这个世界的瓦解,或许就要少做多余的打探。
次日热饭的时候,被同事叫住寒暄了一会儿。回到办公桌前时,那团黑影已经出现在了我的电脑屏幕上。我囫囵地刨着饭,想着赶紧吃完赶去对面。黑影忽然越变越大,逐渐占据了整个屏幕,然后嘭的一声消失了。我从窗户探出头去,发现那个三角形的绿风筝,已经掉到了楼外的悬铃木树梢上。我从洋楼的储藏室里找出一个丫叉头,将风筝钩了下来。再去到天台的时候,姑娘已经不在了。
后来就再也没有人在天台放过风筝了。我把那个三角形风筝挂在家里客厅的沙发上面,一个平时不太会注意到的地方。风筝与姑娘的故事,也成了访客来家时的常备谈资,帮我打破不少尴尬的沉默时刻。有一次在外滩散步时,我又看到了卖风筝的小贩,现在真是不多见了。我赶紧上去买了一卷蓝色的风筝线,想着接上那个断了线的风筝,有空自己也放放。到最后,也一次也没有放过。
我也从来没有梦见过风筝。
大约一年后某个周末的下午,我在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馆写文书。旁边是一对女生,其中一个大约是另一位的精神导师,在那里说着占星算命一类的话题。然后我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扭过头去,是当时那个放风筝的姑娘在点咖啡。她穿着一身白裙,头发已经了留到及肩长。
我跟她打了个招呼,她还记得我。她等到了自己点的咖啡,便端过来坐到我的对面,开始聊她的辞职,和最近跟前男友分手的故事。
我于是知道她之前在一家区块链公司做运营。她只比我小一岁,老家在苏州,在杭州读的本科,去英国念了硕士,在那里遇见了她的前男友。他们一起养了一条柯基,黑色的那种。她的前男友上个月辞职打算去北京发展,她不想去北方,最后不得已一分了之。她于是情绪很不好,加上本来也想换个工作,索性上周就辞职了,想用炒币赚的钱,先闲那么一段时间,想想自己接下来到底要做什么。
我的注意力却开始涣散,只听到隔壁桌“水星逆行”,“重置盘”云云。还有柜台咖啡师挤奶油花的噗噗声。我于是跟她说,我家还有那只当时掉下来的风筝,我们要不去我家楼顶放风筝吧。
她跟着我,去家里拿了风筝,重新接上风筝线,就去往楼顶天台。我之前还从未来过这里,有一小片种着南瓜西红柿的菜园,然后就是错综复杂的晾衣线。我们在角落找到了一片没有晾衣线阻隔的空地,我握着风筝线轮,她帮我在前面支着风筝。趁着一阵风吹过,她一放手,风筝就顺势飞了起来。
今天的风尤其大。风筝飞得很高,我能明显感受到它企图挣脱的张力。她看我放了一会儿风筝,忽然说,我们要不把它放走吧。上次没准它就想走了,所以自己挣断了风筝线。没想到被你捡到了,束之高阁,想必它也多少心有不甘吧。
放去哪呢?
就去吐鲁番吧,像我们上次说的那样。
她打开手机定位,找到了面朝西北的方向。我控制风筝线慢慢让风筝飞向那个方向,她从包里掏出一把小剪刀,剪短了风筝线。线绷得极紧,砰的一声,仿佛有子弹飞过。
我俩都不约而同地背过身去,就像电影里不愿回头看爆炸的英雄人物。仿佛只要我们不去作观察,风筝就能永不坠落地飞着,一路飞到吐鲁番去。
我仍然不知道那个姑娘的姓名。或许她从来没有告诉过我,或许她告诉过我,我却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