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如何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自我关系
我一直在看有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
一是专业方面需要,另一方面觉得很多烦恼,其实是关系的烦恼。
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这本书,本不在在我的阅读计划里的。但一看书名就觉得很好奇,如何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自我关系,可以说是我有意识学习心理学之后,一直在寻找的一个方向。

这本书是韩国知名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者姜弦植所写。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亲子关系,亲密关系,自我关系,三个关系中,理了理妈妈们的苦恼,并指出了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
一、不要唠叨孩子的行为
姜弦植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唠叨之所以没有爱,是因为否定生否定,肯定生肯定。
首先,过度唠叨会刺激人的焦虑等负面情绪。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当妈的看时间已经不早了,着急之下,一个劲地催着。孩子却更加慢。其实,困难的任务,需要放松的状态才能完成。
其次,唠叨会无意间强化人的错误行为。
我想起小时候,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我表现好了,你觉得是应当的,只有我表现不好了,你才会更加关心我。”于是,她经常就会表现出让人不放心的一面。因为对那时的我来说,这是取得父母关注最好的方法。
虽然,唠叨出于好心,但往往好心办成了坏事。孩子没有顺利成长,家长也不胜其烦。
第三,唠叨会让人缺乏责任感。父母总希望孩子,不要走自己走过的错路。但其实,人只有在不断的试错和思考当中,才会有自己的体验。他人的指手画脚,只会让人被动的对待自己的事情,很难有自己真切的责任感。
所以,多说没关系。

没关系,是明白了对方的错误,但不会横加指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没关系,能平复人的心绪,让人自己思考,主动面对自己的人生。
二、理解和沟通是维护亲密关系的良药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往往脱离不了亲密关系。
生活得久了,感觉两个人的长相,也有些相似。这很有道理。
作者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亲密关系其实有一个吸引力法则。它们分别是接近性,我们永远只会爱上能接触到的人;外貌,也就是身体吸引力,人本来就会爱上与自己相似的人;第三是相似性,包括价值观,爱好,信仰、地域等。
但亲密关系经过很长时间,经常因爱生恨,当初有多爱,如今就有多恨,这该怎么办呢?
作者也在书中告诉我们,如果不想因爱生恨,得做好两件事:
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关系模式,弄清楚自己会爱上什么样的人。不能让过去的经验,支配现在的生活。人的情感,经常与过去有无穷大的相关性,弄清自己过去,不要重复过去的错误。有些人,结婚多年,夫妻俩还是相敬如宾,这是因为,他们会沟通,会坦诚地表现自己,并且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
作者说:“真正的爱情,并不只是滚烫的热情,而是彼此理解和保持沟通的姿态和意志。
沟通是一种特效药,可以治疗由爱生恨的爱情悖论”。明白了这个道理,没有了新鲜感的夫妻,一定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关系的。

而很多时候,关系的核心就是沟通。
没有人是你肚子里的蛔虫,能够体察到你的任何的心情和想法。
如果人与人面对面相处,还感到孤单的话,那就说明彼此的沟通是有问题的。
三、不对无法控制的事负责
不对无法控制的事负责,其实,这也是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记住,对我们无法控制的事,不要自责。
作者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无法控制也就没有必要自责。你当时做的决定,就是当时最佳的选择,要学会接受这一点”。
他人和未来,也无法控制。所以,唯有把握好现在。
未来要面对的人和事很多,但一定有死亡。想到死亡的人,就会更珍惜现在。每个人都会死,并且也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来临。那么,如果突然要死了,有遗憾吗?自己还有什么想做而没有做的事?
记住自己将会死亡,把每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这是避免患得患失的最好方法。所以,不必为了身外之物,给自己强加一些痛苦。死亡是最后的成长机会,它虽是不可控的,但知道它终将会来,我们活得无怨无悔,才会无惧死亡。

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书中的很多观点其实看完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它对于任何一位女性,都有莫大的帮助。它教会你如何处理困扰你很久的育儿问题,如何更懂自己,处理好和爱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