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的心理学

3 性格特征
人格特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人的价值观和态度会影响他们吃肉的频率和舒适度。在一些研究中发现,更重视权力的人吃更多的肉,而那些重视自我超越的价值观的人则倾向于少吃。特别是,研究发现,对经验开放性这一个性特征与肉类消费呈负相关,而素食和鱼素 (pesco-vegetarians)主义者有更开放的个性。其他研究表明,肉类消费与支持等级制度和不平等价值观相关。在一些研究中发现,那些具有社会统治倾向,会更强烈地支持不平等和等级结构的人会吃更多的肉;有研究认为,这与他们喜欢让某些群体统治其他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让人类统治动物)是一致的。此外,研究表明,自认为是大量食用肉类的人有更明显的右翼专制主义和社会控制取向。Dhont & Hodson (2014) 认为,这在潜意识中表明他们接受文化传统,并拒绝不守陈规的动物权利运动。研究还表明,与素食者相比,杂食者在黑暗三性格(dark triad traits)方面的得分较高(尽管没有达到病态水平),尽管这之间的相关度很低,而且由于素食者/素食者的数量较少,相关度也有限,也可能是由于肉类消费的性别差异造成的假象(因为男性在黑暗三性格方面的得分较高,也更可能吃肉;控制性别后往往会使相关度降低到在统计学中不显著的水平)。这些人格特征中有不少都已被证明与肉类消费中的道德推脱有关。在肉类消费中,道德推脱程度更高的人更倾向于拥有较低的共情能力;在考虑肉类消费的影响时,他们经历较少的具有自我评价性质的情绪反应(即负罪感和羞愧);他们也更容易赞同人类内部基于群体的歧视(社会支配取向),表现出支配权力的动机,并支持人类相比其他物种的等级优越性(物种歧视,人类至上理念)。此外,表现出更高的道德推脱倾向的人在如何看待自己时会将道德特征的重要性降低(道德认同,moral identity),并更经常性地吃肉。一项对美国人的性格特征和饮食习惯的详细研究在纠正了性别差异后显示,越来越多的肉类消费者的自我描述是“实用主义”和“以商业和行动为导向”。“你就是你所吃的”(you are what you eat)的想法与交感魔法(Sympathetic Magic)的迷信有关,在许多文化中都很常见,可能会产生吃肉赋予动物般的人格属性的看法。在不同的文化中,与吃肉和不吃肉相关的人格也会不同。例如,在印度,相对于杂食者,素食者更重视自己的群体,并对权威表示更多的尊重。他们更有可能对污染、纯洁和传统更为重视。这与美国形成对比。在美国,素食者避免吃肉的动机往往源于道德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和对动物福利的关注。
4 男性气概
近年来,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调查了肉类消费与男性气概认知的相关性。在 2012 年的一系列研究中,参与者认为牛排和汉堡包等哺乳动物的肌肉比其他食物更“男性化”,并且在隐性关联测试中,他们对肉类词语与典型的男性名字配对时的反应比与女性名字配对时反应更快。在另一项研究中,美国本科生对男性气质的看法与他们的牛肉消费呈正相关,与素食主义呈负相关。2011 年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杂食者和素食者都认为素食者的男子气概更少。肉类和男性气概之间的文化关联反映在个人的态度和选择上。在整个西方社会,女性平均吃的肉明显少于男性,而且更可能是素食主义者。女性也比男性更有可能出于道德原因避免吃肉。2016 年的一项审查发现,德国男性比女性吃更多的肉,该研究将这一差异与西方文化中肉类与力量和权力的象征性联系起来,它们都与男性的性别角色有关。研究还考察了吃肉行为在试图管理他人对食肉者本人的印象中所发挥的作用,发现男性在阳刚之气受到挑战的情况下,会更容易选择吃肉披萨而不是蔬菜披萨。这些结果表明,饮食选择有可能影响人们对进食者阳刚之气或阴柔之气的感知,肉类与阳刚之气的感知紧密相关。有人认为,消费肉类使男性感觉更有男子气概,但目前仍不清楚情况是否如此,以及其背后是否有社会环境影响。
5 道德规范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获取肉类的压力让早期人类在狩猎和事后分配战利品时进行合作。在 2003 年的一篇论文中,心理学家 Matteo Marneli 提出,这些压力创造了人类道德判断的基本原则:简单地说,他认为,“肉让我们有了道德”。一些研究发现,杂食者和素食者都倾向于认为素食者比杂食者略微更有道德和美德。伦理原则经常被列为停止吃肉的理由之一。一些证据表明,食肉者可能认为素食主义是一种隐含的道德责难,并对素食主义观念做出防御性的反应。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在道德上是好的,不喜欢那些他们认为威胁到自我道德感的人。由于道德具有普遍性,它的规则适用于每个人,所以当个人在道德价值的驱使下采取行动会被视为是在暗中指责那些采取不同行动的人(这甚至也适用于本身有问题的道德动机)。由于素食主义者因为道德价值观而避免吃肉,食肉者便会认为他们是在暗中对食肉者自己的行为做出评判。因此,食肉者会对他们所认为自己受到的隐性道德攻击做出反应(虽然些有素食者会看不起食肉者,食肉者往往对其程度持有夸张的看法)。2015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比利时的杂食者、半素食者(弹性素食者)和素食者在动物福利问题上的道德观有根本性的不同。然而,研究发现这三个群体对以人为主的慈善机构的捐赠是一样的。其他研究表明了在考虑肉类消费的影响时,道德推脱如何在道德自我规范中发挥使其失灵的作用。其中,2016 年的一项研究对道德推脱作为一种调动推理的过程(motivated reasoning process)提供了一种解释,该过程由损失规避和失调回避所引发(loss aversion and dissonance avoidance)。道德观点对肉类消费会产生很大影响,但在不同文化中并不统一。在西方,人们知道关于吃肉的选择与对动物福利的道德关注有关。相比之下,对非西方文化中的饮食心理学研究甚少,尽管各地区之间存在重要的差异;例如,大约三分之一的印度人是素食主义者。研究表明,相对于西方素食者,印度素食者对纯洁、合法权威、尊重群体和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更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