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的扁桃体还在吗?看德国医药记者分析“过度的医疗”
文|弥小木
人获知的信息越多,就越不需要依赖医疗。——尤格·布莱克
你的扁桃体还在吗?你家孩子的扁桃体还在吗?带娃的这些年,孩子扁桃体发炎,是会经常发生的一件事。身边的朋友对此的态度,分成了两派。一种听从医生的建议,切除扁桃体,另一种持保守态度。
德国最佳医药记者尤格·布莱克在《过度的医疗》一书中,分享了两组有意思的数据。一组是,在瑞士的成年人中,巴塞尔地区有40%切除了扁桃体,在格劳宾登只有25%。另一组数据,也是在瑞士,在调查的对象中,医生的子女有18.3%摘除了扁桃体,而在其他儿童中占比是33%。
不知道看完这两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我看到的时候,有点愣神。读完《过度的医疗》,也就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数据差异。

《过度的医疗》,是德国最佳医药记者之一的尤格·布莱克所写。《过度的医疗》里,分享了大量的数据,讲述哪些是“过度的医疗”。对于什么是“过度的医疗”?尤格·布莱克在《过度的医疗》中,是这样说的:
我要在这里讲的,是非医疗必须的诊断、开药和外科手术,这些更多的是建立在错误、谬论以及经济利益的基础上。
为什么人们会经历“过度的医疗”?看尤格·布莱克在《过度的医疗》里,分享的内容,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形成的原因。
患者的无奈
一个人只要去看病,大部分人很大程度上,都是会选择听从医生的建议。然而,造成“过度的医疗”,有一部分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因为普通人,对于疾病并无专业的了解,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更多的决定权在医生。然而医生的视野也会有盲点,这就会存在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患者去看哪一科,得的就是哪一科的病。
尤格·布莱克在《过度的医疗》里,说了一种很形象的表达,这样的多种看法,就好比患者身上背了一副“十字架”。因为无法分辨哪一位医生的诊断,才是最符合自身情况的。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作为患者的我们,会无所适从,也会更焦虑。背着这样的“十字架”,导致对疾病认知更少的患者,有可能会无意识地陷入“安慰剂效应”中。
《过度的医疗》中,分享了荷兰外科医生的一项,对100人进行“腹腔镜手术”的对比研究。其中52人接受了粘连松解术,其余的48位则不做处理。最后的结果显示,两组的恢复效果都占27%。未做处理的人,起效果的很大程度上,是安慰剂效应,因为做手术的一开始,他们就都被告知接受腹腔镜手术。

《过度的医疗》中“安慰剂效应”的例子,并不仅仅是一个“腹腔镜手术”,还有其他。但是,在疾病的治疗中,“安慰剂效应”很可能就发生在你我的身上。吃药治疗,有时仅仅是为了心理安慰。曾见过一位老人,医生已经明确不需要药物治疗,可患者却强烈要求医生给自己开药。
信息的不对称,加上想要寻求“安慰剂效应”,有时候作为患者,压根就没意识到,自己的治疗属于“过度的医疗”。
关键的医生
造成“过度的医疗”,另一个离不开的关键因素,是医生。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医生的诊断和意见,会左右患者的选择,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会听从医生的意见。
到医院,一通检查,拿着各种报告单,医生诊断,接着治疗。一系列操作下来,身心疲惫。社会在进步,医疗设备也在更新,精确的诊断,给医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让他们对自己的医术,有了更精准的判断与信心。然而,在先进设备、技术的支持下,也有可能会产生一种困局。
尤格·布莱克在《过度的医疗》里,提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诊断技术变得更精密时,病症确诊率也在增加。
比如对70岁以上人群进行CT检查,结果可能大家都会成为患者,因为70岁以上的人群,基本上都有心脏钙化的症状。知道之后怎么办?是治还是不治?大部分人会选择继续查验、治疗。而按照尤格·布莱克分享的数据来看,这个过程中,是会存在“过度的医疗”。
设备的先进,可能会导致“过度的医疗”。造成“过度的医疗”这一现象,还有一个原因离不开商业因素。拿剖腹产举例,《过度的医疗》里,提到美国在1970年到1982年,生育率降低13%,因此产科医生开始频繁执行剖腹产,因为这样的做法,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这种情形,在《过度的医疗》里,被称之为“诱导需求”。因为有需求,可能会产生“过度医疗”的现象。
2000年的以色列医院,曾经发生罢工事件,后来有调查结果显示,那一个阶段,以色列的死亡率有显著下降。对这起事件,《过度的医疗》还分享了《英国医学期刊》的评论:
以色列的医生罢工事件“或许对国民健康有益”。
我们能做什么?
谁都不想被“过度的医疗”,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普通人的我们该怎么办,才能避免过度医疗?尤格·布莱克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知识才是最好的医疗。
解决信息不对称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主动一些,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实在不想那样主动,还有一个比较“偷懒”的方法,但是可能会有点“无理”。那就是:假如拿不定主意,不妨问问医生。如果是他自己,他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治疗吗?

在面对治疗的方案,医生自己的选择,有时也能给普通人一点参考意见。还记得开头分享的数据中,为什么医生的子女,摘除扁桃体的占比数少一些?《过度的医疗》里,提到了“两极化医疗”的现象。什么是“两极化医疗”?简单来说,就是对于一种治疗方法,当医生自己患上时,他是拒绝用这种方法治疗的;而作为患者,是会听从意见,接受治疗。
《过度的医疗》里,还分享了一个在英国脊柱会议上,对到会的220位神经外科医生、骨科医生,做的一份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寻味,作为专业的医生,这些专家自己的选择是:他们不会因为腰痛而接受手术。
所以,如果对于一个治疗意见,拿不定主意时,不妨侧面问问医者,是他,他的选择会是什么?
问医生,看医生的选择,毕竟被动了些。最靠谱也最能掌握主动权的,依然是靠自己。主动学习,好好吃饭,好好运动,好好睡觉,好好生活,与健康好好相处。对了,还要适当地给自己的身体一点时间,因为身体有强大的“自愈能力”。
好好爱自己,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正确认识“健康”这件事。毕竟,我们自己,才是能为自己的健康,做最大贡献的人。为了健康,为了我们自己,以及爱的每一个人,多一份理性与谨慎,也是好的。阅读尤格·布莱克的《过度的医疗》,对于“过度的医疗”有了更多的认识,里面举的很多例子,非常有意思。想了解更多关于“过度的医疗”的内容,不妨亲自阅读《过度的医疗》吧。
我是@弥小木,爱阅读。欢迎关注,一起感受阅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