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长安开酒肆
写在正文前面的一些想法:
感谢周睿老师带我们以地图的视角行走唐诗,并予以唐诗个性化的解读,引发了我对学习唐诗的思考。在上课以来的这一段时间里,我对学习古代文学的情况进行了自省,发现自己自大学以来没有重视这一学科的学习,只是跟着老师的课堂走,没有稳固的原典和笺注基础等做支撑,我十分愧疚,因为我在不深入研究古代文学的前提下说出心怀文学理想诸如此类的话是极其荒谬的。然而当我真正拿出《全唐诗》等作品来看时,我又提不起十足的兴趣来,甚至还会使我先入为主的认为唐诗卷帙浩繁难以坚持而磨灭了本就微弱的兴趣。好在唐诗专题这门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可以跟着老师以一种有趣但严谨的思路去理解唐诗,根据自己的兴趣一点点去切入唐诗。原典和理论在不能够深入理解前总是枯燥的,但有兴趣总给探索经典一些力量,总之想跟周老师说一声感谢,这份兴趣的激发您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我在长安开酒肆
店名:百斛酒肆
性质:民营酒坊,主要服务于喜饮酒的文人雅士
地址:长安城西市
招募员工:
1.酒纠三名,维持酒席秩序的主酒之人。要求熟知酒席中的各种规矩, 对违反席饮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2.酒姬三名,引导顾客消费,能歌善舞,胡人酒姬优先考虑。
李白的《少年行》曾描述道:“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所谓“胡姬”便是胡人酒姬。
酒品种类:
(一)谷物酒
1.黑黍酒
“黑黍舂来酿酒饮, 青禾刈了驱牛载。” 曹邺《田家效陶》。白居易有“黍香酒初成”黑黍酒为浊酒,在唐代饮浊酒之人往往在忧国忧民、落败悲凉、功业难成忧愤情绪下一饮而尽。
2.桑落酒
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曾言到:“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桑落酒以高粱、豌豆、绿豆等为原料,经蒸馏、发酵、品评、勾兑等各项工序,贮藏一年后方成。
(二)果酒
1.葡萄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2.石榴酒
石榴酒在唐朝也十分盛行,在《扶南传》中就有记载:顿孙国素有石榴树,取其树计放在盆中几日,经过自然发酵便成美酒,名为“石榴酒”。
3.椰花酒
用椰肉,椰汁酿的酒。其酿制之法也是将其放入容器之中,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发酵,酿制成酒。“椰花好为酒,谁伴醉如泥。”殷尧藩《醉赠刘十二》。因从东南方向的诃陵国(今海南及南海一片)辗转运入长安,在小店售价较高。
(三)花草植物酒
1.松醪酒
松树物料如松叶,松根制成的酒。“松醪酒好昭潭静, 闲过中流一吊君” 罗隐《湘南春日怀古》;张九龄卷四九《答陆澧》“松叶堪为酒, 春来酿几多”;王绩诗“松根聊如酿, 竹实试调丹”可见松醪酒喜者甚多。
2.屠苏酒
用草木植物屠苏制成。卢象《句》中讲:“书名荟萃才偏逸, 酒号屠苏味更醇”,
3.梨花酒
白居易在《杭州春望》写到“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梨花酒是一种清酒,清酒在唐代被赋予品行高洁、独善其身、孤傲志远的寓意, 与一些文人雅士的文化心理天然契合。
(四)动物酒
1.乳酒
用动物的乳汁制成。杜甫《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中写“山瓶乳酒下青云, 气味浓香幸见分”
2、肉酒
利用肉类酿成。卢仝《东行三首》中“壮色排榻席, 别座夸羊酒”, “羊酒”则是利用羊肉酿成。
酒肆关于诗酒文化的研究
酒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在不同场合有着独特的意义。人在不同场合的心境也是迥异的,酒和心境有着很强的关联性。离别为人生常事, 唐代诗人常在和亲友依依惜别时, 以酒寄托情思, 以诗歌表达满怀的情绪。如诗人王维在与友人拜别后, 诗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除了送别,唐代诗人常有月下独酌的兴趣, 饮酒作诗, 抒发各种感慨, 或激进, 或慷慨, 或闲适, 或失意, 或悲叹矛盾,或焦灼苦闷, 都通过酒来寄托心中的情怀, 通过物来言明自己的志向。唐代诗人在遇到知己或者好友时, 都希望能够以酒会友, 并且以诗纪念的方式来表达友谊之情。比如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曾以“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表达自己对李白这一挚友和知己之文采的敬仰与喜爱。关注酒文化,实际上也是在观照一个创作群体的情感体验。
诗是酒的产物,酒是诗的媒介。唐诗中有一半是因酒而催生出来的。无论是李白的《将进酒》、王绩的《过酒家》、杜甫的《醉时歌》,即便不是咏酒之诗,大多也为诗人酒后之作。比如借酒传递赏乐信息“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舍千钧金”(李白《杂曲歌辞·悲歌》)或是借“酒”行为,倾诉内心情感。酒中得意吟诗,醉后出语成诗,酒中诗思敏捷,醉里能出好诗。所以说唐诗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诗的催生剂和物质触媒。
诗予酒以升华,酒予诗以自由。诸多文人饮酒赋诗,才使诗渐具雅趣。诗对酒的品味给予了全面的提升,做了雅化。化俗为雅,使酒不在仅仅代表一种日常饮品,而成为了一种与诗并提的文化活动,将诗酒符号化,赋予新的内容和文化内涵。文人喝酒多伴有行酒令,或射覆,或投壶,或行文字令,许多文字令常常现场分韵赋诗,以诗歌决胜负,赋予了酒事深刻的文化内容。魏晋名士中有诸多又喜饮酒又爱作诗的名士,唐人受其影响,酒的地位被提得更高。李白说:“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月下独酌》四首其三)把饮酒的好处说得无以复加,可以说酒的价值和地位很大程度上是首唐诗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要受到诸多制度的约束,只有在梦中和醉中,人们的思想才能从现实中得以解脱。此时诗人的“本我”,已经突破了“超我”的防线。大胆自由的写我之思,坦率地抒发自己的真性情。备受世俗压抑与自身约束的真实情感,在酒的作用下,挣脱了外界的压抑与自身理性的束缚,获得暂时的解放。无理性状态下,世界仿佛重构,自身力量感与高度感得以无限膨胀。“醉的本质是力的提高和充溢之感”,心轻万物,从人生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的无限自由。李白宿醉后写的《清平调》中“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他把杨贵妃比作巫山神女和赵飞燕,是有讥讽之意在内的。所以我想给那些喜爱诗酒的文人雅士提供一个思想的自由乡,在酒中寄托汪洋恣肆的诗情。
酒能予诗歌以灵感,诗予酒以情感载体。酒能激起诗人的创作冲动。酒与诗人的情感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酒能激起诗人的创作冲动。我个人认为酒在诗人眼中是矛盾的,因为诗人在身处积极状态下饮酒,就具有一种助兴的意味。而处于消极状态下饮酒,则酒的矛盾性就更加的明显,或许给诗人一种排解忧愁的发泄方式,亦或者会将这种消极情绪放大,使心中的思想包袱更加沉重而无处派遣。在诗人心中矛盾冲突强的时候,也可能是诗创作灵感最旺盛的阶段。酒可以给饮酒者以身体上的发泄,而精神的派遣还需要通过精神活动来抒怀,于是文学创作给情绪一个极好的出口,情绪在酒精的刺激下变得浓烈,经过头脑构思呈现出的诗歌也具有像浊酒和清酒一样的野性或释然。
诗酒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已经成为一种文人风尚。在唐代诗酒文化所形成的审美风貌,给这个时代注入了浪漫的色彩,给这个时代的文人展示个性,追求独立人格的潇洒精神。
[1]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
[2]中国饮酒习俗[M].陕西人民出版社,郭泮溪著,2002
[3]中华酒文化史话[M].重庆出版社,齐士,赵仕祥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