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的弧线
2008年7月我坐绿皮火车到杭州,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煞有介事的「逃跑」。尽管已经不是一段完整线性的记忆,但还是能回想起若干具体的细节与画面,布满躁点,平铺在深绿的底色上。
绿色从绿皮火车开始。是第一次坐长途火车,特意买了软卧的票想要舒服点,几张床一个包厢已经想不起来。只记得除了我之外,包厢内的其他乘客大概都是年逾40的中年人,他们的鼾声伴随着绕不出福建的铁轨哐当响了一整晚,我甚至不得已站到走道上对着一片漆黑发呆,还和一位二十出头的列车员闲聊了一会儿,他说福建就是山多,要绕很久,不过天亮前应该能出省了。那一趟我身上带着两本书,村上《海边的卡夫卡》和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隔天我坐在床上读书,对面的大叔和我攀谈,问《爱情笔记》是教你怎么谈恋爱的吗,小伙子?我把书递给他说你翻一翻就知道了。我对于这种接近「危险」判定的「尴尬」、「紧张」的瞬间总是能清晰记起,它们在发生的时刻就扎下锚点。在那之后还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问我几岁了、去杭州做什么、在哪儿念书之类的问题。如果没有记错,我虚构了一整套无法复述的设定。
剩下的绿色全部关于杭州。我到杭州找朋友,尽管那时候才18岁但也有一个已经认识了五六年的网友,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我们找星巴克坐下来聊天,然后再从一家星巴克走到另一家星巴克,继续聊天。聊了些什么当然是无法记起的,那些对话都沉没在绿色的湖底。滨江是绿的,西湖是绿的,虎跑是绿的,星巴克也是绿的。这位老朋友后来为我做了blog的设计、两本独立出版书的设计,直到现在也是工作项目上的伙伴。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翻出了他十三年前的设计,把他吓得不轻。
上一次到杭州是2016年5月,为了新家的装修我们去和创园看家具。那一趟的目的性很强,好像除了看家具之外也没有去其他地方。从手机相册里回溯那个时间点,除了家具的照片之外,剩下的也大面积的绿色,其中还有一张绿皮火车的照片,大概也是想印证18岁时候的记忆。

这一趟到杭州是和茶一起上课,在萧山的边边上完课之后我们住到了西湖边。前一天晚上和两位杭州的朋友在虎跑那一片吃饭,因为是夜里我没有感受到绿——尽管没有提,但是总觉得哪儿不太对。直到今天中午从旅馆出门找地方工作,走到大路上的时候我才确认,嗯是又来到杭州了。

可能对于我而言确认故地重游的凭证,不是地理坐标上的到达,不是某一处景点或者具体的空间,而是印象色彩的重叠。这大概算是记忆画面里的一层滤镜,未必是色彩也可能是其他的介质。譬如吉隆坡空气的味道和湿度、北京地铁的风、上海堵车的高架、台北的7-11、东京的天空、巴黎的法棍。
我没有多少真正称得上「故地重游」的经历,毕竟真的能够落下锚点或者产生滤镜的时空并不多。因此就这个维度的「重复」并不足以拉出任何一条向上或者向下的弧线,阈值没有产生足以影响体感的浮动。
之所以将18岁那一趟来到杭州称为第一次煞有介事的「逃跑」,是因为那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第一次陷入了不知道要去哪儿的迷雾中。18岁的我一定不曾预想,在13年后再次来到杭州面对的仍然是同样的「不知道要去哪儿」的问题。如果将面对这个问题的状态放到足够长的时间轴线上、也纳入关于「重复」的讨论之中,那它已经足够拉出一条弧线,阈值也提升了一大截。
所幸这条弧线应该是向上的,相较于另一条持续引体向下的弧线来说。
#routine fragments# #往返筆記# 是日常及私人的观察,尝试像少年时期一样把这些思想的碎片转化成书面的文字表达。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新找回写作对于我而言最基础的意义,也重新考察在时空更迭之后,我走上如今生活道路的一种原因。
关于「弧线」 请听热敏修辞学Ep.04|重复,第41分钟开始的:每一次重复并非都和「源点事件」建立链接,而是叠加链接成上下两种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