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瑞典、日本的小众建筑院校学建筑是怎样的体验?
以下文章来源于惟学空间 ,作者惟学空间
本期分享人:

本科就读于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威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阶段获得瑞典皇家理工建筑学硕士,并前往东京工业大学完成了交换项目。曾实践于坂茂、石上纯也、犬吠工作室、戴卫·奇普菲尔德等建筑设计事务所。 ”念书的时候很喜欢折腾,所以前前后后在不少地方待过不长不短的时间“ 1.德国-汉诺威 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讲,德国是我游学的第一站,我的本科在德国汉诺威大学完成。德国的建筑教育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其中有两点深刻的感受我想着重讲一讲。第一个感受就是直接。德国传统的建筑设计思路非常简单,分析场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无论是城市范围内的分析,还是建筑层面的讨论,所有的设计思路都要做到从大到小的层层递进,也必须要逻辑清晰。我记得本科的时候,做课题总会有想要模仿某某大师风格的冲动,因此常常出现先有设计,再做逻辑反推的情况。每每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教授会频频打断我的报告,揪出我逻辑推导的漏洞,追问我做某些奇怪前期分析的原因。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再加之我很抵触公开讲话,久而久之不难磨练出用图说话的技能,即把思维全部落实在图面上。

评图现场布置中©作者自摄


活动期间的美食©作者自摄 在我眼里,大多数的德国学生作品,都能通过图纸完全领会。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学校里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Rundgang,直译成英文是round-going,指的是最终汇报时大家会将毕设作品图纸挂满院馆的所有公共空间,提供给大家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所以,我在念书的三年里,一直觉得院馆的foyer(门厅)和走廊是最有氛围的地方。foyer的比例很棒,走廊很宽很宽。各式各样的studio答辩不间断进行,因为公共空间从不封闭可以随时蹭听,受邀前来的客座教授在这里演讲,毕业典礼和各种party也在这边举行。



热闹的系馆公共空间©作者自摄 第二个深刻的记忆点也是离开德国以后才发现的,那就是德国人非常在乎基本功。为了锻炼学生对比例的感知,即便是会用软件制图,前三个学期的所有图纸都必须要徒手绘制。再比如,见教授时所有准备的材料都必须“变现”,绝对不能带着电脑去给教授讲,要讲的图一定要按照合适比例打印到纸上,三维模型也一定要做出实体模型。这样教授才能随时在你的图纸上做批注,对着你的模型给出修改意见,当然也可以随时拆掉你的模型。虽然是说笑,但发生频率并不低。尤其是在设计前期,教授常常会把模型拔下来玩弄一番,捣鼓出非常神奇的空间关系。


模型与图纸展览©作者自摄 对手工模型的重视,使得所有经历过德国学校教育磨砺的学生,都会习得木工金工泡沫切割工等各工种基本技能,也会对不同材料的优缺点烂熟于心。我认识的很多国内学生其实不太理解这一份对亲手制作的执着,但这大致等同于“每次在电脑上检查几千遍没有问题的作品集,总会在打印好拿到手里的时候才能找到错误”吧。德国人的建筑教育和德国人一样,有问题解决问题,没问题也不创造问题,不打感情牌,直接而严谨。所以德国学生的作品集相比于其他学生也会更“硬核”一些,没有太多粉饰。
2.瑞典-斯德哥尔摩 本科毕业以后,我来到瑞典皇家理工大学(KTH)攻读研究生。瑞典的教育模式与德国相比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瑞典的建筑教育非常注重对社会性问题的探讨。还记得入学第一门课,要求每个同学拍三张能够展现建筑与生活不同timescale的照片,并用线稿的形式画出这些场景的轴测图。这个课题要讨论的就是,建筑如何在超越现在的时间维度中存在。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理解建筑,对建筑设计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想想,还是惊叹于其中的玄幻。

KTH建筑系馆©Tham & Videgård



PINUP图纸节选©作者自摄 KTH的研究生毕设是必须要自拟题目的,设计可大可小,地点内容也不做限定,但必须要反映一定的社会性。有的同学做关于移民的课题:作为二代/三代移民,是如何定义家乡的,又是如何定义家的。有的同学做儿童教育的课题:相比于欧洲,中国的小朋友们面临更大的成长压力,建筑作为”实际的存在“是否可以为童年这一看似”虚无的概念“带来积极的改变。每年的毕业答辩都能看到五花八门的“社会问题”和建筑师们各自提出的“解决方式”。 脱离开教育层面,从一个细节不难窥探到瑞典人切入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有多么特别。KTH的建筑系馆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瑞典人对平等的追求可以算是瑞典文化的典型代表。落实到系馆的设计里,这里没有房间划分,学生的工作区域是一个环形开放区域,围绕着核心筒分布,并不存在“误入”的情况。系馆里的洗手间也不分男生和女生。个人认为,KTH的建筑系馆很好的展现了Non-Hierachy的建筑设计理念。 KTH系馆走廊漫游©作者自摄
3.日本-东京 在KTH的第二年,我很幸运的得到了去东京工业大学交换的机会,也很幸运地师从于冢本由晴,奥山信一等老师。日本的整体环境又和欧洲的很不一样。在日本念书的过程中,也完全能够感受到日本人的细节执念和对“人”的注重。在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的图纸中,大家很难不注意到那些数量惊人的小人们。但他们的作用可不只是配景人这么简单,每一个小人都是有自己的故事线的。人物本身的故事线也暗示了潜在的空间逻辑,对细节和真实的考究甚至到了有些可怕的程度。

玄关课题研究 ©犬吠工作室
我记得当时在冢本studio做一个有关于玄关的课题时,最后的图纸呈现中主要想讨论玄关与家中的层级关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以身着和服的女主人为讨论对象,讲了很多她的日常。她会跪在外玄关(正门)迎接丈夫和客人,从旁边的内玄关(侧门)出入家,又在和外玄关直接相连的茶室服侍客人,但她不是家中的最底层,最底层的是在土间忙碌的女仆。现在很多建筑学生在出图的时候总会为了丰富画面加入很多人物,但笔者认为更有意思的是去赋予人物情节。


冢本由晴老师的INS节选©tsukamotoyoshiharu 日本整个社会环境充斥着非常大的压力,在学校也不例外。虽然东工大在日本更像是一个国际学校,但好像上学的日子赶末班电车是非常理所应当的事情,不只是学生,老师也是一样。从绿丘到新宿的末电上,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和奥山老师一同搭乘。可能我是国际生的原因,我并没有感受到太多日本森严的阶级环境。虽然sensei sensei的喊着,但老师们对待国际生还是很可爱的。冢本老师有一次开玩笑说,现在小孩子怎么都带圆形的大眼镜,然后把我们拍下来放上ins。改天又会感叹消防楼梯是故事很多的地方,然后把学生在消防楼梯上吃午饭的场景拍下来。总之,在东京生活的日子里,睡不饱和玩太多总是同步进行。

现如今,我还是常常会在躺在床上刷ins时看一下冢本,在找案例时留意一下KTH系馆的Facebook,在和甲方开会时回忆一下当年教授的答辩结语,想起那些在日本、瑞典还有德国不长不短的时光。完。 KTH的忙碌学习生活©KTH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学习经历
学校体验
在南加州建筑学院做“Le Musée Imaginaire”Studio是怎样的体验?
在哥伦比亚大学做“Copula Hall ”Studio是怎样的体验?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读景观是怎样的体验?
在哥大的Steven Holl Studio学习是怎样的体验?
在UCL的读建筑学Part2 Pre-MArch是怎样的体验?
在TUD学房地产管理是怎样的体验?
在TUD学BUILDING TECHNOLOGY是怎样的体验?
在墨尔本大学建筑学院 'The Robotics Lab' Studio是怎样的体验?
学院介绍
UDL欢迎大家进行学习体验投稿,欢迎联系小编微信yzx1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