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东西方文化溯源,王东岳老师。第31部分, 34课。
我们前面讨论了哲科思维的基本特点,下面再对它做一些评价。 第一、无用,如地基。 因为它是纯逻辑游戏,不着眼于实用,不受实际应用的眼界所局限,因此他能够纵深展开。 好比盖一座大楼,首先得打地基,地基占掉一座大楼最主要的工程部分。 但地基却不能住人,这个地基不能使用的部分就是我们思想大厦的根基所在。 哲学就是奠定这个部分。 (这样就听懂了) 举例子,传说泰勒斯每天晚上观察星空,有一天不小心跌落在一个枯井之中。 他的婢女把他打捞上来,问他:你连鼻子跟前的枯井都看不见,整天仰望星空干什么? 泰勒斯尴尬一笑,说唯其我看不清鼻子下的枯井,所以我是泰勒斯。 仰望星空这个词,就是来自于泰勒斯的这个故事。 后人用仰望星空,来表达哲学思境的深远而无用。 说明眼界深远,思虑纵深,不求实用,集注精力,发觉思想深层的逻辑功力,是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思维调动方式。 第二、怪诞而深奥。 哲学所研究的问题看起来都非常奇怪,不着边际,非常偏塞。 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当年全副精力探讨奥菲士派教派的神怎样运作这个世界? (这个问题很棒啊,我喜欢) 他们用纯数学的方式,建立了数论的整个逻辑系统。 毕达哥拉斯居然用数学方式把十二音律全部计算完毕。后人再加不进去任何一条定理。 他的学团探讨如此抽象的纯数学问题,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无法想象的。 大家想想,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何曾有过纯数学、纯逻辑问题? 毕达哥拉斯有一个学生,叫希伯索斯。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正方形的一个边长和对角线的比例关系,居然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也就是说小数点后面永远没有结束,这种无限不循环小数可以在诸多方面发现,比如圆周率,也就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例;比如二的开方。 希伯索斯发现无限不循环小数,违背了奥菲氏教派毕达哥拉斯学团用有礼数的规范方式解释世界的基本原则,因此引起巨大震动。 无限不循环小数是什么? 为什么叫无理数? 因为数值在数轴上是可以连续排列的,可小数点后面无限不循环,就意味着这个数点在数轴上找不到确定位置。 几何学描述的是空间,数学在某种程度上描述的是时间。 就我们一般的感觉上,空间和时间都是连续的。 因此在数学上,一般的数论直感上,数轴是一个连续筒。 可是希伯索斯发现无理数,就会出现一个重大麻烦——数轴居然是断裂的! 时间和空间有可能是不连续的。 也就是在一个数轴中,有一系列的点,居然是摇晃,永远找不见位置的。 这对毕达格拉斯学派构成重大冲击,希伯索斯因此受到学团的猛烈攻击,因为他对奥菲氏宗教构成威胁。 希伯索斯被迫逃亡,过一条河的时候,偶然被学生发现,杀死他,投入河中。 古希腊人为了研究这些纯逻辑游戏,居然认真到要杀人的程度,真是令人惊诧。 毕达哥拉斯学团当年还有很多极荒唐的规定:比如不准吃豆子,不准坐在翻在地上的桶底上,不准俯身在地上捡东西,如果听见白色的公鸡打鸣意味着不祥等等。 作为一个教派,表现出极为荒诞的一面。但是它从宗教角度探究这个世界的本源,逻辑精密程度,居然导出无理数的发现,以及对无理数的无穷追究。 最终直到18 19世纪,也就是2000多年之后,无理数的真正数学关系才真正搞清。 由此看出它的怪诞程度和深奥程度。 再举一个对应的例子。 明末,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最早最有名的就是利玛窦。 他来到中国以后收了一个学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徐光启。 徐光启跟利玛窦一起,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徐光启做过一个说明:《几何原本》虽然看起来毫无用处,却是任何人要进行精密逻辑思维训练的基础工具。可见徐光启对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在当年是有相当深入的理解的。 这两个人合作翻译几何原本,是明末的事情,比古希腊时代已经迟了1000多年。 而翻译到第6卷时,徐光启的父亲突然逝世。虽然徐光启本人已经加入了基督教教派,但是中国的重德文化对他构成沉重的压力。按照中国的孝道文化,父亲逝世他必须回家守丧,于是被迫中断结合原本的翻译,回老家替父亲守上三年。 等第3年他返回来的时候,利玛窦已经逝世。 翻译工作中断。 后来直到清朝中期以后,时隔200多年,《几何原本》才在中国翻译完毕。 可见,重德文化和爱智文化的差别。 即使徐光启这样已经理解爱智文化的精要,并且已经着手进入这种工作状态,他都会因为重德文化的社会氛围,使得这项巨量思想工程的翻译中断。 纯逻辑牵动到要动刀枪杀人的程度,而重德文化强硬到任何人对基本的生活规范都给压制。 这是两种全然不同的文化生活状态,可以看出西方哲学的素质和其他文化的素质有多大的差别。 第三、纯逻辑工程。 也就是他所探讨的问题,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举例,柏拉图发生转型,也就是和毕达格拉斯学派接触以后,他在文章中探讨过一个问题,叫正多边形,比如五边形、八边形,16边形…你可以无穷放大,把这个边变得越来越多。 柏拉图为什么要探讨这样的一个毫无用处的奇怪问题? 请大家试想,圆周怎么测量? 要知道曲线是无法精确测量的,计算它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多边形做的越来越多,以至于做成无穷大的多边形,然后测量每一个边的直线距离才能计算最贴近于圆周的计算。 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同时发明的,已经到了17 18世纪。可是早在古希腊柏拉图那里,正多边形和圆形的关系,作为微机分数学的纯逻辑探究已经开始。 说明这种纯逻辑运用达到了一种怎样的境界。 请大家比较一下,我们中国文化跟这种思绪是完全不同的。 他是追究终级,我们这边主体文化的格调,用有孔子的原话叫述而不作,就是我只叙述前人的东西,绝不创作、创新。(中国人就是太谦虚了) 她和追究终极、不断探索纵深,是完全相反的。 哲科思维讲假设与证明,证明的过程要求不能出现逻辑断环,在纯逻辑上一步一步推进。 而中国文化讲微言大义,也就是用最小的、最少的语言,得出最重大的价值判断和结论。 这又跟精密逻辑证明相反。 哲学的另一个特点,科学前瞻。提前讨论由纯逻辑引出的问题展望。 而中国社会的基本文化,我把他叫人伦社会关怀,或者用中国古代的一个词汇:社稷关怀。(社稷关怀和人伦关怀的差别还蛮大的吧?因为农业需要集体劳动?) “社”是中国对土地神的祭祀,稷是对谷神的祭祀。 中国的社稷,就是指中国的农业文明基础,及其相应社会构型。 而西方哲学文化,表达的是纯逻辑证明。 这种文化对应的差距,构成东西方思维方式的重大分野。 西方哲学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他是智慧游戏与逻辑通道,始于游戏,终于通道,界于科学。 所谓通道,开辟精密逻辑的路径,拓展理性思维的前途。 第2句话,它是理性运动的逻辑基础。 所谓理性运动,就是指纯逻辑推理。 它的纯逻辑游戏就相当于电脑中你看不见、也调动不着的那个基础操作系统。有了这个基础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才可以不断的在上面接续和生发。 在我们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构型中,这些东西恰恰是最为缺乏。即使我们今天学习西方由哲学导出的科学,我们其实没有脱离我们传统应用学思维的浅层运作方式。 中国学术历来讲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这跟西方专门研究无用学问的这个古希腊的思绪完全相反。 荀子在他的书中讲,学至于行,而止矣。 一个学问,如果达到能够应用,他就达到了最彻底的深度。 《中庸》中有一段话,表达孔子思想——博学之 深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他的整个思辨,或者整个思想的运用,最终落脚在笃行之这一点上。 也就是一旦能实行运用,学问到此为止。 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人朱熹说过一段话,学之之博 未若知之之要 知之之要 未若行之之实。 他说学问之博大,在于要知道知识的扼要要点,知识的要点在于能够落实为实际的行为。 这都是中国学术的衡量尺度,它表达着中国文化,或者狭义哲学以外文化的基本形态。 这就导致人的思想潜能的调动受到限制,这就导致古希腊哲学成为最终、最具有延展性的思想通道。 (但中国人更有行动力? 农业社会就是得干活,得结出能填饱肚子的果实才算完,光张着一张嘴叭叭没什么用。 而商业社会需要营销,需要讲故事,才能把东西卖出去 这么看,老子在中国确实特立独行 怎么无为而治?你不去播种、不去浇水,不去除虫,粮食能自己长出来吗? 个人总结一下,大概是: 西方理性,东方感性; 西方重智,东方重德; 西方仰望星空,东方脚踏实地; 西方空想逻辑,东方学以致用。 所以西方夸夸其谈,吹得天花乱坠,特别会讲故事(包括各种神话故事)。 东方讷于言,敏于行,少说多做。不爱吹嘘自己。事儿没少干,但宣传搞的一塌糊涂。 刚毅木讷近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hhhhhh)
墨卿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甲辰龙年 总结 (1人喜欢)
- 【转载】后李文化~ 母系氏族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