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是慈祥老爷爷吗?②他是不服中年
属于宫崎骏的时代到来了!
不服中年:手冢治虫迄今的所言和主张,全部都是错误的
1989年2月9日手冢治虫去世,全日本上下纷纷为失去“漫画之神”表达哀思。

杂志《Comic Box》发行了哀悼特辑,宫崎骏的悼文引起轩然大波。
开篇第一句就是:
“做手冢先生的特集,追悼的大合唱有很多,但是我一点也没有要加入这个合唱的意思。”
对于手冢的抨击集中在三点,以下灰色背景内文字为宫崎骏原文:
01
廉价的故事情怀
02
粗制滥造的技术
此处必须有动漫制作技术的名词解释▼
Limited Animation(有限动画):尽量省略人物的动作细节。前景聚焦角色说话和行动的时候,背景大多一动不动。甚至有时角色只是嘴巴在动(俗称“口动作画法”)。

Full Animation(全动画):前景聚焦的事物在运动,背景的动作也不能省略,尽可能营造真实的场景动态。


一拍三:属于有限动画的一种。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手冢创立的“一拍三”技法就是在电影的速度每秒24格中每三格画一张画。
每秒用8张画,一分钟60秒,所以早期日本TV动画22分钟就要用10560张(1分钟480张乘以22),这在当时已经创下了记录。
一拍二:也属于有限动画的一种。即在电影的速度每秒24格中每两格画一张画,每秒用12张画。相较于一拍三增加了动作的精细和自然程度。
03
过于低廉的制作费用
最后结论“手冢治虫迄今的所言和主张,全部都是错误的。”
手冢首创的动画制作方法和工作室运营模式,确实存在着对动画人才的消耗

许多年轻人都是靠着一腔热血在奋斗,如果无法出头的话,生活是相当困窘的,而且很易造成身心的严重伤害。
同时,手冢“以故事为主,动画辅佐”的制作理念,造成画面呆滞僵化,丧失了细腻精确的表达,反过来损害了故事。
在晚年,手冢治虫经历了痛苦的反省,对早期商业性的作品深恶痛疾,甚至直言《铁臂阿童木》是自己最失败的作品。

站在时代节点来评价,在精神文化产出贫瘠的战后,在好莱坞动画强势进攻的局面下,手冢以多快好省的方式牢牢维护了日本动漫的市场地位;
一己之力设立了完备的动漫制作体系,甚至沿用至今;他大量聘用助手,为日本动漫培养了一批年轻力量,这都是巨大的贡献。
只不过,手冢在60年代创立的动画制作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创作者和观众了。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新一代的动画人有着更新更高的职业追求,必然打破前辈制定的规则。
宫崎骏勇敢地开了第一枪。
他想做精益求精的动画
平均每部电影需要2-3年时间制作,画出约15万张手绘,形成多层景深和所有细节不断变幻的精细度、光影感。这是前辈画家无法企及的。

他要建立合理合规的工作制度
当时许多个人动漫工作室都是采用召集自由动画人的做法。每张画定好单价,按张数计费,定价不高。作品完成后,团队就解散。
宫崎骏反感这种血汗工厂的做法,希望带出真正有能力的新人。于是,他在《魔女宅急便》上映后将员工全部转正。


他追求富有趣味和哲思
面向所有人群的作品
宫崎骏对商业资本非常警惕,始终关注普世的情感与困境。
“制作动画意味着创造一个虚化的世界,一个能抚慰精神的世界,抚慰那些绝望沮丧的心灵,抚慰那些被现实的锋利棱角折磨得疲惫不堪的人们。”



宫崎骏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22年之后,70岁的宫崎骏又被记者问道如何评价手冢治虫,回答是:“如今的我已经是比六十岁去世的他年长的人了。对于年纪比我轻的人,我不必多说什么了。”
彩蛋时间:暮年的哀伤
1984年上映的《风之谷》是宫崎骏职业生涯的分水岭,这是他第一部获得大众好评的作品,在日漫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首次展现了成熟的世界观,创作出全年龄段都可欣赏的剧场动画。
但是,有位迟暮的动漫权威对此没有发表过一句公开评价。
手冢治虫观看完《风之谷》后,私下曾问过助手石坂启的意见。
“很有趣哦。”石坂直率地回答,马上被其他同事拉住,责备道:“你怎么能在老师面前这么说呢?”
手冢虽然没有表示明显的不悦,可是《风之谷》对于他来说成为了禁语。晚年的手冢一直试图突破儿童漫画的局限,探讨人性、社会、自然等更具深度的话题。
没想到晚辈已经超越了他。沉默是暮年的哀伤,也是新旧交替的残酷。
想同时看到两代动漫大神的代表作吗?
5月21日至7月31日,“夏日时光机——中外动漫治愈展”在上海崇明岛持续展出,与上海花博会同地同期举办。
以手冢治虫、宫崎骏为代表的的日漫巅峰之作都将呈现在观众面前▼




请点击“购票”进入页面。

展览信息
展览周期: 5月21日-7月31日 (逢周一闭馆)
展览时间: 周二至周日10:00-20:00 (19:30点后停止入场)
展览地址: 光明花博小镇--东风会客厅--光明艺术工坊C6栋
展览策划:深圳市敦言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