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闻一:四堡出版业对医学人才和武学人才的影响
“四堡”首先是地名,“四堡镇”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单位。作为地名的四堡包含两个行政区划单位,四堡镇和长校镇。但是长校镇历史上没有坊刻印刷,也没有史料能证明出现过大量的医学人才和武学人才。所以长校镇忽略不论,本文所说的“四堡”主体,即指当今四堡镇。四堡镇位于闽西山区,周边数百里内没有大平原,交通相对闭塞。在明代以前,图书进入四堡非常艰难,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成本非常高,所以图书价格非常高。书籍的价格高到什么程度呢?根据美国学者Cynthia Joanne Brokaw的研究,清代初期的四堡,一个私塾先生一年的收入,即便不吃不喝,平均大约只能买9本书。
那个时候的普通老百姓是买不起书的,家里有藏书那是富有的表现。闽西、赣南、粤东相连,地理特征都一样,这些地区的人想要获得书籍都非常不易。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种情况给四堡图书带来了商机,是四堡坊刻能够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四堡人看到商机,明末开始发展图书出版印刷业,主要市场目标是周边地区,这样可以节约很多运输成本,节省的运输费用作为利润就已经足够丰厚了。四堡图书出版业的兴起给周边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给四堡自身带来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四堡《马氏族谱》中可以看到,四堡坊刻崛起的同时,出现了许多医学人才,与此同时邹氏出现了许多武举人。医学人才需要阅读大量医书,但是普通老百姓根本买不起书,对待疾病道听途说,盲目用药,疾病死亡率自然是不会低的。到清代中叶,四堡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出版印刷作坊,读书人也开始增多。根据《马氏族谱》记载,明代出现的医官只有1人,而且是二品官员马驯之子,因为官宦之家有藏书,有学医的条件。清代中叶出现医官5人,另外还记载民间名医6人,并有传记。清代5位医官中只有马文铨有立传。《马氏族谱》立传的原则是必须对家族有贡献,如果没有贡献的人,即使有功名也没有资格立传,所以当时的名医远不止这些。我们发现,出版数量的增长和医生的数量的增长是成正比的。因为掌握医学技术需要阅读大量书籍,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读到那么多书的,而清代的四堡是最大图书出版基地之一,所以才有可能出现大量的名医。无独有偶,在此时期的四堡,仅仅邹氏一族就出现了16名武举人。了解过国家体育队的人就知道,他们有专业的“队医”,后勤医疗是体育训练的基本保障,只有强大的医疗支持,才能确保超强训练的顺利进行,这是基本常识。四堡坊刻崛起之前,唯一能够涉猎医学百家,成为医官的,只有明代二品官员马驯之子。四堡出版业的崛起不只是给四堡带来了财富,更是直接带来了文化的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