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上科幻的外衣
刚看完《呼吸》。是第一次读特德·姜的作品。过些时候会把《你一生的故事》补上的,不过我想,这暂时应该不影响我写这些——不妨大胆猜测两本集子的写作风格相仿,用我手头这本书封底上的话来讲是 “游走在科幻边缘” “融科幻的诗意与哲学的浪漫于一体” 。
这正是我所感觉到的。之所以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还得归功于书中《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一文,实在是又长又无聊。难以想象一本鼎鼎有名的科幻畅销书竟会被我几次中途放下而非一口气读完。但这也给了我反思每篇小说的时间。
要我说,这本质上不是科幻。
就像上文所述,这些小说的故事性并不强,脑洞也开得不算大,没有什么反转,也不留任何悬念,可以说,相对于传统的科幻来说,特德·姜的故事实在不吸引人(与手边的《神的九十亿个名字》一比,差距就更明显了),甚至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催眠功效。通过简单的对比,阿瑟瑰丽鲜明的想象把特德·姜平板单调的叙述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其实两者不好比,这是不一样的事物,不仅在于特德·姜的小说没有什么,更在于它多了什么。似乎是哲学思考。然而我更想强调的是,是先有对问题的思考,后来才有了相应的故事的。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写故事?是因为心中有所思考而希望能使之具象化。《呼吸》中每一篇小说的后记都支持这个顺序。为什么选择科幻?因为要想更好地表述抽象的哲学问题的内容,所需的情境多是现阶段社会中所没有的,而只能付诸科幻。所以科幻只是表象,而思考才是内核。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科幻一点都不“好看”,以及充满了对世界观,对事件的直接的,详细的描述,而不是留白给读者脑补猜想或埋布悬念。因为一旦表述不到位,对于这样需要动脑思考的故事来说是致命的。用科幻这一形式的本意是为了让这样的抽象哲学命题被更多人理解、接受和关注,但若对方完全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那便是在白费力气了。
在这次初见特德·姜之前,我本人也进行过类似的写作。先有命题,而后加以科幻的外壳。其实上文中的所谓 “哲学问题” 并非专业意义上的哲学。在日常对话中,这个词涵盖是很广的。我曾将神经疾病,逻辑学,心理学,哲学的一些命题与思考用科幻故事的方式写下来,但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时候不得不在故事中加入大段的说明而使之失去了美感。直到我读了《呼吸》之后,我才认识到别人读我的故事时可能会多么抓狂。有在尽力把故事写得更好看一点,但特德姜尚且如此(不是说写得不好),我也只能是尽力而已。在豆瓣上看到《呼吸》是某期的TOP1时,还有些好奇,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看这样的故事……
也许我和特德·姜差了不止一点。不过大概还是有一两篇能看的。
-
Pangae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1 21: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