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谈谈内归因思维
如果有人问我参加工作这几年,最大的心灵成长是什么,我一定会回答:内归因思维。“内归因”这个词在我的记忆里并不新鲜,大致意思就是“出现了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工作后,结合行业性质带来的压力、个人职业规划和思考,对这三个字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延展和应用到了生活里。生活和工作里出现了令人头疼烦躁的事情,我开始习惯性问自己:我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先谈谈工作吧。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承担跨部门协作的项目,却在推进中频频遇到各种不顺。我常听到项目经理的抱怨是:我都和他说了多少遍了,预警了多少次,就是不听;领导以为我没说,其实我都说过了,那天他忙着干别的估计就没听;现在市场情况变了,而且其他竞争对手都有了新的优势,我们现在的数据就难看了……类似的抱怨层出不穷,但结果依旧不如人意。每当别人来真诚地向我寻求一些建议,而不是找个地方倾吐烦躁心事时,我最常问他的第一个问题:
到底是谁最想办成这个事?
我一直以为,一件事能不能逼近成功的最大概率时点,在于最想让他成的人有没有真正围绕着目标“成事”来努力。如果项目经理就是这个主要操刀人,那预警同事却作用甚微,他有没有去想办法拉动上级给予推动、警告?有没有深入琢磨是同事意愿的问题还是能力的问题,如果有,那如何去影响?退一万步说,动尽脑筋还不能办成,是否及时想过责任“脱钩”,避免自己成为“背锅侠”?只有方方面面都琢磨过了,才可以说“尽人事,知天命”。与此同理,领导当时没注意听,是谁的责任呢?按我看来,谁最想办成这个事,谁就应该在过程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一切围绕着“成事”而不是岗位职责、动作是否做过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主动出击,多迈一步,拉通资源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区别普通员工和卓越员工的一个绩效点。
顺着这样的思维,工作里的我情绪更加平和,考虑也更加周全。我总在问自己,是否万事俱备,是否提前铺排,能否一击即中,能否“化险为夷”?这一切叩问的背后,是对自己系统化思维和资源调度能力的训练,也是发挥非职权影响力的重要促动源。除了手头事务,还有人脉关系搭建、职业发展、全面回报等方面,我都秉信着“内归因”的思维。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尽全力的事情,指望他人搞定是不负责任的,也是高风险的。
从工作抽回到生活里,就拿追对象来说吧。以前的我从来不追别人,基本都是两个人第一眼对上了,情投意合顺水推舟,最后成了。万一有单相思的时候,很快就下头换目标了。所以我总对别人说,我不看好追出来的感情,还是看好第一眼的缘分。现在的心态有些变化,每当心里有目标而现实骨感的时候,我总在问自己,我有什么问题?是特质魅力待提升,还是沟通模式待提升,还是踩点意识不强?在每次的推承往复中,我总能有一些新的经验,接着更新再来。生活告诉我们,很多事情是不能指望对方的,只能通过改变自己去影响别人,影响对方的印象、认知、判断、feeling,逐渐转换。渐渐的,自己对“经营”关系的把握更足了,也更沉稳了。
很多鸡汤文都劝人们,不要过度责怪自己,要放松给自己一些空间,会获得一些意外的成长和豁然开朗的时刻。现在的我大概会回一碗鸡血,怪自己是不应该的,因为责怪自己是无能者的卑微和无效举动,但是归因自己是应该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淬炼出更好的自己,才能抓得住更好的一切。而除了已经在手中的,其他通通都可能朝不保夕。那时在纠结什么外部原因、历史原因、滞障因素,有什么用呢?
内归因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真正对自己负责的思维。我相信有这种思维和实践决心的人,最终会收获想要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