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成熟(丰收)了,但是我种的草莓今年只收了18颗

房子后面就是田。之前田埂上还有两棵歪脖(龙爪)柳,如今也被砍掉,只剩了树桩。树桩半米多高,望出去的时候,经常恍惚觉得有黑衣人坐在那里,甚是唬人。房后的田,一年两季,一季蚕豆,一季水稻。我最爱稻苗长到20公分,还没抽穗的时候;青青于野,特别养眼。
自从读了余秀华老师“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之后,我还会特意去看稗子和水稻的区别。但是它们长得实在是太像了,没有足够的经验,绝对分不出。水田放水的时候,还会有泥鳅啥的在水渠里钻来钻去。如今,稻花未香,已经是蛙声一片了。
房东阿姨分了一小块地来给我们种菜。邻居大爷经常在后面的田里巡逻,看看这家的粮食,看看那家的蔬菜。走到我这里的时候,会用略微难懂的白族普通话跟我聊天,大概意思我是明白的:你种的样数还不少啊!也是,一小块地里,种了茄子、秋葵、番茄、丝瓜、黄瓜、韭菜、芦笋、香菜、菜心,还有百里香、三种薄荷、藿香、紫苏和香茅草等香料;一棵从蒋老师那里砍来的大花曼陀罗、绣球若干。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水果,一个是从种花大神那里挖来的日本奶油白草莓,一个是从高老板那里挖来的蓝莓。
奶油白草莓如今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相比第一年的颗粒无数、第二年的屈指可数,今年竟然收获了18颗草莓,简直要流下老父亲感动的泪水。因为田地就靠着房子,冬天里日头低,基本上晒不到;春末夏初,太阳高悬,作物们终于得到了煦日的照拂。草莓秧大肆繁殖,已经从最初的十来棵壮大到现在的几十棵,叶片茂密,开花也不算少,但就是到了结果实的时候就掉链子。
刚长草莓那几天,我天天去看,生怕被鸟或者田鼠吃掉。即使这般小心呵护,草莓的个头也不见长。最大的也就一元硬币大小,跟看到的图片里的尺寸相差甚远。每摘一颗就如获至宝,果真是大自然的馈赠。心里也只能安慰自己,毕竟我们这种生态有机种植法,不拼个头拼味道。定是心理因素作祟,指甲盖大小的白草莓吃在嘴里,也分外香甜(酸)。

高老板是村里蓝莓种植的大户,坐拥上百亩蓝莓基地。每年春天都是他大量育苗出苗的时候,之前我们从他那里挖了九棵回来。也不知熊大人从哪里听来的说法,植物一定要种单数,这样才能引发他们的竞争优势,也是没想到,连植物都内卷了。
我们的九棵蓝莓,七棵种在田里,两棵种在大花盆里。种在花盆里的都没活,种在田里的,有的很茁壮,有的很收敛(孱弱)。历时两年,今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蓝莓,一般都是去除草的时候看到熟到发紫的,便顺手薅下来放进嘴里,酸甜可口,只是不过瘾。

蔬菜们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去年留种的老品种黄瓜,疯狂地往外发苗;种下去的丝瓜,迟迟不见拔个儿;网上买回来的菜苗,番茄、辣椒还有茄子的成活率是百分之百。秋葵也还行,买了十棵活了七棵,剩下缺苗的部分,我自己留的秋葵种子发的很好。买的黄瓜苗很不争气,全军覆没了。去年还活了两棵,今年一棵都没活,也不知道为了啥。前半个月明明活了,只是迟迟不发新叶,然后整株都枯掉了。好在老品种黄瓜苗够多,及时补位,为时不晚。地里还有些莫名其妙长出来的东西,比如沟边的三棵芋头,叶子大大的,极具观赏性。

大地虽然从不休息,但真的,一餐一饭、一蔬一果皆来之不易。杨梅每年只有2周左右的售卖期,但熊爸熊妈在果园里的劳作却是全年进行时。鲜果下市,要整治土地,要修剪果枝;旱季的时候,还要挑水浇水,毕竟山上没有成熟的灌溉措施。杨梅新坐果的时候,还要每棵树都去检查,一个枝头坐果太多要捡着羸弱的去掉,否则杨梅宝宝都长不大。总之,自己种过果蔬之后,更懂得了珍惜。不夸张的说,去年有一个番茄被鸟啄了,要是超市买来的,肯定是扔了;自己种的嘛,舍不得,把被鸟啄的部分削掉照样吃。

杨梅一旦成熟,就会自然脱落。当然,果实化作肥料滋养大地和果树,也是一个轮回,一种圆满。但看着辛苦长出来的果子就这么归于尘土,还是可惜。熊妈家的杨梅,都是清晨枝头鲜采,直接拉去顺丰;颗粒惊喜,味香汁足,一定要试试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