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旧路在,白首醉还乡------说说我的四个故乡





所谓故乡是当你离开生你养你的地方以后,回过头来对你的老家的称呼。乡愁总是能够打动人心,余光中的《乡愁》,更是感染了几代人。(余秀华《无端欢喜》)
看了余秀华的这句话,我想到我拥有的四次“乡愁”------前四次都是被动的,因为长辈的意志而离开自己的家乡。而第四次是我主动的,自己沉静而成熟的选择。
No.1第一个故乡江苏徐州夹河乡
第一次是五六岁时,跟着姥姥姥爷住在江苏乡下,度过了我人生最幸福的童年。但因为怕我掉进房前屋后的水塘里,姥爷把我从农村送回到父母所在的城里,一觉醒来,面目全非。只有撕心裂肺的哭,想乡下的姥姥,姥爷,小伙伴,还有水塘,荷花,麦垛,地瓜面筋鸡蛋胡辣汤,眼泪哭干了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和安慰。6岁的我,就在痛苦,失望,怨恨,无奈,恐惧中接受了城市的生活。还有更要命的,从原来的姥姥姥爷的“掌上明珠”,变成了家中长姐,一个农村土妞在城市里处处被鄙夷。“长姐如母”的使命感,让我终生戴上了“责任”的枷锁,弟妹们有了一个含辛茹苦处处谦让的姐姐,父母有了一个懂事能干的女儿。江苏农村是籍贯也是原乡吧,还回去了几次,因为那里有祖父母和许多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父母在时还走一走,父母老去,走动就少多了,但建立了微信家庭群,和表兄弟姐妹们,还经常有沟通互动。但没有相处陪伴纠缠的亲情,终究慢慢的淡远了。
No.2第二个故乡辽宁瓦房店
父亲在铁路开火车,母亲在瓦房店轴承厂工作。我上小学,弟弟们上幼儿园。最记得冬天,同学们每个人都穿戴得像一个小球球,棉袄,棉裤,棉鞋,防雪帽,手套,只露出两只眼睛,
慢慢的滚到学校去,学校就家属区里,很近很近。要等上三年级,才去比较远的校区。冬天其冷无比。教室都生着火炉,只有生病的同学能靠近火炉坐。印象最深的是经常全班去看电影,全班排着队,走向各个电影院,把八大样板戏,看了一遍又一遍,每一个剧目,都差不多能背下来唱下来。在求知欲最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遇到的全是“高大上,伟光正”。印象中都是在大电影院里,要小学生们充数,可能是因为要那种气势那种场面和暴风雨般的掌声,那时是1973年。大人哪有这个时间,每周看三四场电影。
另外就是冬天的游戏:打雪仗,滑冰,滚雪人,自制冰淇凌......那时年纪小,还不知道有“扫雪烹茶”的雅事。一味的在冰霜风雪中打滚的玩,那香梦沉酣的童年啊,想起来就沉醉一会儿。
No.3第三个故乡贵州麻尾
第二次的离开,是十岁左右,从辽宁来到贵州,懵懵懂懂,离开了四季分明的辽宁,一路南下,山高洞幽的贵州麻尾,令小小的我兴奋异常。十来岁的我,左右手一边牵着一个弟弟,他们也和我一样,听着父亲忽悠我们,说服我们跟着他来南方定居。在要调离前的两三个月,他每晚给我们讲“南方的故事”,四季常青,冬天也暖和不下雪。我们都想看看那比人还大的树叶......原来是芭蕉叶子(晕)。曾经的故乡,说告别就告别了,这不是籍贯也没有任何亲戚的故乡,基本再也没回去过。真正的来到“开门见山,四季常青”的南方,不久就有了审美疲劳,非常想念东北四季分明,冬天打雪仗,滑冰,滚雪球的日子。辽宁,成了辽远的记忆。在麻尾,已经大了,在那里上小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们一起春天撸竹笋,采蕨菜,揭地衣(地木耳),打猪草,种蓖麻,收稻谷.......其中最深刻有三:
1.暑假的一个清晨,和大连来的两姐妹一起爬山砍柴。山极为陡峭(平地的树都有主人,被农民发现,会往死里打我们。)砍好了一捆柴,可是三个女孩不敢从原来的路下山了,眼看过了中午,还是边哭边找其他的路,一天没吃饭,泪眼模糊,衣服也被荆棘划破,差点死在山上......慢慢的爬下山回到家,不敢跟父母吐一个字。
2.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看着大人们戴黑色袖套,神情严肃,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全部小镇开完追悼会的当夜,麻尾最高的一座山上,灯火形成一条弯曲的小路,那里有转播毛泽东逝世的实况录像,我只能望路兴叹。第二天不上课,就跟着小区里的同学小伙伴玩,抓追风蛇,挑起蜈蚣,看人家夫妻吵架,听泼妇骂街......十来岁的孩子,不知道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最痛心疾首,也是我后来做了教师工作极力避免和注意的,校园霸凌问题。我是东北口音加一点苏北口音,于是受尽嘲笑。有的混蛋熊孩子,跟在我身后学我说话,吐口水,朝我砸小石头。告诉老师家长都没有用,嘲讽讥笑四面八方而来,根本无法避开。而且小屁孩们不知轻重,小野兽似的,最能察言观色,哪句话让你难受就说哪一句。直到有一天我豁出去,选择一个比较矮小的男生跟他厮杀扭打起来,才慢慢少了一些“鹦鹉学生”的尾巴。那少年的心,真是受伤,但,还得继续转学。
No.4第四个故乡金城江
第三次从贵州到广西,没有商量的。因为贵州麻尾机务段要取消,全部人员分流。于是三年后,我们再一次离开了大山里的小镇,走出地理上属于“云贵高原”的区域,来到了山高水深的广西西部金城江------我的第四个家乡,现在成了我的第四个故乡。
我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经历了农村到城市,然后又经历了北方到南方,在学校,在社区,受过各种欺凌。不过,好在那时欺负我的野孩子,都年纪小,胆子也小,也都是小打小闹。就是朝我吐口水,砸石头等等,同桌男生用铅笔盒打我不小心过界的胳膊肘,或者跟在我身后学我说苏北话,东北话。在每天的磕磕绊绊和泗涕交流中走过了童年,知道何时隐忍,何时发作,再也没有受到过欺凌。因为有过这种痛苦的经历,我非常同情和理解被霸凌的学生的心情。
但,那要走过多少的路,时间的流水要多充盈,才能稀释和忘记少年的噩梦。
金城江,一个美丽的小山城,我在这里生活了26年,人生的重头戏,都在此地完成:中学大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但不久以后,我就像我的父母曾经做过的那样,人到中年,又连根拔起,自己带全家离开了这座美丽的山城,到了南宁。
这次的离开,首先瞒住了父母兄弟,他们一直依赖我这个“长女长姐”,但是我要有自己的生活,不想被控制。尽管我走到天涯海角也逃不出去,但是,人生必须有一次脱离,逃离,放弃。
我的恩师钟超云校长很恼火,他不希望我这个“出类拔萃”的人才此时离开。他了解我的父母:“你要像他们学习,听从党的安排,扎根西线。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我沉默不语,父母离开家乡的痛苦矛盾纠结,只有我懂。他又说:“你不孝,看看这个雕塑,是你弟弟送给对我的,他现在在哪里啦?你父母都老了,你却要离开他们!”我垂目低头。那个是我弟弟送给他的雕刻着“腾飞”两个字的石头,弟弟打小喜欢书法,绘画,围棋......我们姐弟都是他的爱徒。
然后是挚友的劝阻:“父母在,不远游。都这个岁数了,何必劳民伤财的,在这里多好。”这句话出自《论语 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最受不了断章取义。那时年轻,听不得一点的劝阻,父母那里要瞒着,恩师那里要听着,挚友就不憋着啦。劈里啪啦把她说了一顿,她然后走了。
挚友大哭,后来,她也调走,去了桂林。因为在我调离后不久,金城江铁路机务段撤销,所有铁路人员分流,铁路中学“拥挤”的最厉害。有四所中学关闭,只剩下金城江铁中,英语老师多得,可以一个人教一个班还多出来的程度。再不想办法走出去,真的内卷很严重了。因为“师多生少”,有的继续当老师,有的去守大门,有的去烧锅炉,有的去食堂帮忙,有的做了仓库保管员,有的下岗只有微薄的收入,有的年纪轻轻,在颠沛流离中病逝......
很多人说,我走的对了,但是当时,我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变故,而其实留下来的同事们,也还和过去一样工作生活,只是铁中不存在了,回去跟他们小聚,听他们说着说着“铁路普通话”,就变了,说起桂柳口音的话......因为学校里的领导换成地方的,老师也换了一茬,他们大多数说金城江话。还有的经常跟学生开玩笑的化学庞老师,六十岁的一个夜晚,睡梦中走了。还有教我们老师们孩子学画画的韦老师,回了平南的老家.......“飞蓬各自远,且尽杯中酒"。
还记得年少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
陪我经过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
那些为梦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啊。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
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痛苦挣扎。
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出走的代价。
(爱的代价 宗盛 词曲 张艾嘉 演唱----我稍微改一下,把“爱”改为“梦”)
因为第四次的流浪或者告别故乡,是我主动的选择,无论前路如何,我都无怨无悔。将来我可能还会离开南宁,去到另外的地方生活。因为在我的心里,没有最好的地方,只有不一样的地方。就像我看到新疆大阪城的戈壁滩,一望无际,顿时感觉心旷神怡。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是也唱歌跳舞吃饭,不是还有一个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欣赏那“半个月亮爬上来”吗?
No.5结语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红楼梦》的“好了歌解注”)
诗词中是否定“反认他乡是故乡”的,古代是:“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还有“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但是到了现代,交通便利,很多人都离家千里之外,想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也相信自己脱离了本乡,依然能落地生根,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笑)
沈从文也说,一辈子最怕的是在同一张床上睡觉。人老了,现在只好睡在同一张床上了,但是我每天做的梦都不一样。
将来,有一天我老了,也像他一样,不能再次启程,那就梦游八荒,神思飞逸,自有一种别样的风采。
因为,去过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命运之风把你吹到哪里,落入何等境地,都能做到如苏轼那样:“落地生根,怡然自得。”
因此,反认他乡是故乡,一点都不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