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漫谈50 | 走上历史舞台的美国现代主义

我们徜徉在音乐历史的汪洋大海当中之时,一直以欧洲大陆为主。毕竟,西欧是西方古代文明发源的中心,而无论是从音乐的起源还是记录的完整性来说这块大陆都起到了首当其冲的重要作用。随着工业文明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而音乐,也随之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并吸收了越来越多种多样的异域风格。不过,在20世纪以前的非常漫长的时间中,人们对音乐的规范化理解,仍然以欧洲大陆本土为主,而我们此前的音乐漫谈的主要介绍对象,也都是欧洲的著名音乐家们。

18-19世纪,美国独立并逐渐强大起来,而它的影响力,也从经济领域,越来越多的扩张到文化、娱乐、艺术领域。作为一个由土著和外来移民共同组成的国家,这里的音乐也一直表现出高度的多元化和融合性。20世纪,恰逢欧洲文化遭受了空前动荡和压制,这一切为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契机。
这里的作曲家们,可以享有来自全世界各地各种不同族群的艺术思想交流,同时,又得以不受干预,自由创作。在这种环境下,美国的艺术音乐获得了空前蓬勃的发展,并逐渐在世界艺术中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今天,我们将在这里介绍的两位美国现代主义作曲家,将展示出他们与自己的欧洲前辈们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同时,也预示了,音乐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即将到来了。

威廉哈奈特《音乐与旧橱柜的门》1889/表现着美国式的拼贴和多元化

查尔斯·艾夫斯(Charles Edward Ives,1874年10月20日-1954年5月19日)
他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现代主义作曲家。不过,他有生之年一直都没有受到青睐,连带他大多数的作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皆未曾演出过。不过,如今,艾夫斯的音乐被视为"美国音乐根源"之一,美国式的作曲风格表现在贯串于其作品之中的美国民谣音乐。他的试验性替后人开创出许多音乐上的可能性。
艾夫斯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丹伯里,父亲曾经担任联盟军的乐队指挥。艾夫斯就是从小在军乐队的熏陶中长大,并接受了自己父亲的音乐课程。从传统观点来看,他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并不正统——但是,他父亲开明的音乐理论深深的影响了他的一生。

1894年,艾夫斯进入耶鲁大学继续深造,并接受了专业的音乐学习,而父亲在他上大学的时候去世,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不过年轻的艾夫斯对于音乐的独特见解与欧洲传统的和声对位训练相抵触,并且热衷于进行各种激进的实验。为了符合19世纪晚期来的流行的潮流,艾夫斯以奏鸣曲的形式创作的第一部交响曲,展现出他在音乐理论上的运用与技巧之卓越;而不与传统妥协的倾向亦出现在第二乐章的非传统的合音方式。他的父亲是乐队的指挥,加上对白辽士的仰慕,艾夫斯十分钟情于室外音乐及乐器编曲。将此两者混合的野心以及对贝多芬的无比崇敬,决定了其一生的创作方向。
此后,他一直坚持创作,但是并不受世人青睐,于是通过担任管风琴手及开创保险公司为生。这种双重的生活一直延续到他退休,他在1898到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创作了他43部作品中的绝大部分(包括4部交响曲),41首合唱作品,大约75首钢琴独奏与各种室内乐,以及150首以上的歌曲。不过,作为他个人化的创作理念也注定了,当时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从未对外公开过。

艾夫斯在音乐上的成就,实验倾向的开拓以及对于不和谐音的运用,也未曾受到应有的肯定与尊重。他的管弦乐作品由于节奏上的高度复杂性难以演奏,即使过了数十年它们仍是音乐家们心中畏缩的作品。
他发明出了与他本人一样激进的作曲技术——无调性、多节拍、多节奏和音簇,这些出现在其它欧洲现代主义作曲家作品中的特点,也集中展现在他的作品中。他是第一个大量使用多调性的作曲家,还进行了四分音音乐(Quarter-tone music)的实验(用半音的一般作为最小的音程)不过,他本人并不在意世人是否接受他的音乐,他的作品对于演奏者和听众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充满了令人难以忍受的不协和、紧张与复杂的织体,但同时也包含了许多简单的流行音乐因素,吸收了爱国歌曲、进行曲、赞美诗、舞曲曲调、小提琴曲调、拉格泰姆以及足球啦啦队的音乐——这就是在艾夫斯音乐中,美国的缩影。

阿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年11月14日-1990年12月2日)
直到20世纪早期,美国都还是欧洲文化潮流的回流区,在纽约,波士顿,芝加哥,到处上演着的仍旧是来自欧洲的交响曲,而这也奠定了美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基础。然而,随着20世纪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逐渐壮大,美国的作曲家也为这个国家提供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作品。在这一进程中,与艾夫斯的独特音乐风格齐头并进的,还有阿伦·科普兰。不过,相对于艾夫斯美式爱国歌曲、进行曲和赞美诗为主的曲调风格,科普兰更多的倾向于吸收早期爵士乐和牛仔音乐中的美国特色。
阿伦·科普兰,出生于布鲁克林,犹太移民。像很多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在纽约接受了基础的音乐教育之后,他又为了开阔眼界,来到巴黎。而这个时期的巴黎,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艺术家、画家以及作家们,其中包括伊戈尔·特斯拉文斯基,巴布罗·毕加索,欧尼斯特·海明威,F·斯考特·菲兹杰拉德等等等等,年轻而先锋的头脑们相互碰撞,产生了无数绝妙的灵感和体悟,也是在这里,他收获了现代主义的启蒙。三年后,科普兰返回美国,并决定采用美国的方式,探索音乐。

科普兰的音乐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采用爵士乐以及牛仔歌曲的元素,融合现代主义古典乐的他创作方式,创作出一种既具有实验性,又兼具美国风情的音乐风格。他的创作风格整体更偏保守,因为美国民歌和流行旋律的存在,使科普兰的音乐听起来是激进的、自然音的,充满了舒缓、柔和的变化,不和谐音的出现被柔和舒缓的三和弦消解。他的早期作品风格可以从一段著名的钢琴小品,也是他第一部为人所知的作品中稍作了解——他在1920年为动画短片《猫和老鼠》创作的谐谑曲《The Cat and The Mouse》,通过大量的转调和急促的节奏变换营造出了紧张又充满戏剧性的画面感。
到了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使得他更倾向于紧贴时代的、流行于普罗大众之中的音乐风格。而于是他的作品变得更加清晰而简洁,主题也以美国乡村和西部牛仔为主。他的三部牛仔芭蕾《小伙子比利》(1938年)、《牛仔竞技会》(1942年)和获普利策奖的《阿巴拉契亚的春天》(1944年),都体现了这种追求。这些作品赢得了广大的听众,并连同其谱写的电影配乐(为《女继承人》的配乐获1948年奥斯卡奖),成为无数好莱坞西部片背景音乐的样板。

科普兰晚年灵感逐渐消退,并停止创作,随后热情投身于音乐教育及指挥工作中。他的代表作《阿巴拉契亚的春天》是他的音乐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开放总谱”式的独特的配器手法,创作出一种坚实的低音部、单薄的中声部和清晰却简洁的高声部。这种分离感创造出了新鲜又绝不会杂乱的音响,展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美式图景。这种配器手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了美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并且至今我们都能从许多熟悉的作品中听出这种影响。
从20世纪开始,一切都变得不同了。世界的格局不同了,流行的文化不同了,音乐的欣赏方式也变得不同了。而更加重要的是,人们面对音乐、面对艺术作品的观念也与从前截然不同了。从现代主义开始,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这种变化巨大得让无数人措手不及。在二战以后,我们就很难寻觅音乐发展的阶段性边界在哪里,同时,一直高居殿堂,受人敬仰的严肃艺术音乐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在现代主义之后,我们又将如何描摹变得越发混乱而多元化的当代艺术呢?这个问题,人们至今仍然在寻觅答案。

-
大象姐姐KK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6 10:15:30
-
豆友214006078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6 09: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