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异地差旅的题外话:长春、伪满州国皇宫博物院和溥仪其人
5月20日至22日,非常意外地去吉林出了一趟短差。此次差旅时间很短,共三天两个晚上。行程也不算太远,第一天从北京出发,先坐高铁到长春,当天下午驱车前往辽源市,夜宿辽源;第二天驱车前往辽源市辽东县,完事后当晚驱车直接返回长春,夜宿长春;第三天下午完事后,乘机返回北京。

期间,日程安排非常紧凑,几乎每天工作到晚上十点,几乎没有任何闲暇去干别的事情。好在,最后一天主要是等待需要带走的一些材料,方才得空在长春市内走马观花一般活动了一下,看了看城市主要街区,走访了一下伪满皇宫博物馆。
考虑到所办差事涉及行业秘密,感触虽然颇多,却不便于在此述说。因而,就说点差事之余蜻蜓点水式走过的一些地方及相应的所思所想,以做此次闪电式差旅的记录吧!
长春,长春
长春市,古称喜都或黄龙府,印象中应该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东北城市。天气大多数时间寒冷,中国古代史上几乎没出现过它的名字,老工业基地式的内陆城市,经济不怎么发达。这是没去过、没刻意去了解它时的印象。如果有机会,近身体验一下,详细了解一下,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出乎你想象的城市!
就历史文化来说,长春在中国古代史上确实是名不见经传,但在近现代史上它却是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近代东北亚政治军事冲突完整历程的集中见证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往远一点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罗斯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其中很大一部分就隶属于长春市所在的吉林省。正是这一片领土的丢失,致使中国失去了东北地区对日本海的出海口,这是华夏子孙永远的耻辱。往近一点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大片领土,其最早的侵华军事力量关东军的司令部就在长春。后来,日本侵略者扶植傀儡溥仪组建伪满州国,长春被其确定为伪满洲国的首都,并改名为新京。再往近点说,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有大量的战事就发生在包括长春在内的吉林省的地面上。
长春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近代史的影响,殖民烙印非常的明显。在长春市的大街上耸立着大量的伪满时期留下的建筑。“大屋顶、圆形的广场、两排树”,这是关于伪满时期建筑风格的顺口溜,说的就是长春的建筑特点。而伪满洲式的建筑特点就是各式各样的建筑混搭,不仅融合了中、日与西方的建筑元素,甚至有些建筑还融合了朝鲜与满族的建筑样式风格。坐落在市中心的吉林省政府大楼,就是当年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部,基本是日本式建筑风格。而坐落在新民大街上的“八大部”,则大多是大屋顶与西洋式建筑相结合的风格。还有溥仪当时所在的伪皇宫,以及在长春城区的很多地方还保存着的大量的伪满时期的建筑群,都是这一时期的风格。这些建筑风格独特,都是具有独特欣赏价值的建筑艺术。当然,它们也是一段历史的印迹,时刻在提醒着过往人群,不要忘了建筑背后的那段历史。
长春的城市绿化,不但在东北地区独领风骚,就是在全国也是有名的春城。中国有两个“春城”,一个是众所周知的云南昆明,另一个就是吉林长春。长春地势较为平坦,为东部山区与西部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居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其气候介于东部山地湿润与西部平原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类型。基于其上述历史和气候原因,长春成为了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享有“北国春城”的美誉,绿化率居于亚洲大城市前列。走在长春市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形式的公园。有些公园是早在伪满洲国时期就设计好的,现在只是做了一下小的调整。有些公园就如同原始森林一般,树高林深,郁郁葱葱。有些公园则与建筑群融为一体,建筑在绿树中忽隐忽现,绿树在建筑边上轻轻摇曳。
长春还有其他响亮的称号,如“东方底特律”、“东方好莱坞”等。只可惜差务在身,无法逐一去见证,只能留待未来的再一次走近。


伪满洲国皇宫博物院
坐落在伪满洲国皇宫遗址上的伪满州国皇宫博物院,是一个集伪满皇宫建筑、伪皇帝生活起居实物、伪满相关艺术文化、伪满历史等阵列和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伪满洲国皇宫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管理吉林、黑龙江两省盐务的吉黑榷运局官署。这个伪满皇宫,是清朝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皇帝的宫廷遗址。也是国内现存比较完整的宫廷遗址之一。它以中和门为界,分为内廷和外廷。内廷主要有缉熙楼、东西花园、同德殿、书画楼等,是溥仪和他的家眷生活的地方。外廷主要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等,是溥仪工作、会见人员的地方,里面还设有御用汽车库、跑马场和其他的一些设施。


伪满洲国皇宫的内部设计有中、日、西等多种风格,各风格之间结合得有些生硬,有一种集中罗列、缺乏统一和协调性的感觉。建筑从内到外都想追求一种皇家气派,但是,和溥仪本人的傀儡身份一样,这些建筑总体感觉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憋屈。当然,抛开它的荒唐历史给它带来的荒唐感,作为一个无论怎么说的皇宫,它还是有一定的皇家气派和宫廷建筑艺术性。



伪满洲国博物院的展览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主要的展览则有三个方面:溥仪及其家人工作、生活起居原状陈列,从皇帝到公民—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展览,和溥仪“兰花御纹章”器物展。
溥仪及其家人工作、生活起居原状陈列,主要是通过实景、原物、原状展示溥仪本人及家人工作和生活的现场。通过现场的还原,让人实地感受溥仪伪皇帝的傀儡和虚幻的生活。



从皇帝到公民—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展览,是一个大型编年体式历史人物展。展览厅按照溥仪人生的五个阶段划分为末代皇帝、天津寓公、伪满皇帝、特殊战犯和普通公民五个部分。该展览是中国国内唯一全面、客观反映溥仪生平的展览。



溥仪“御纹章”器物展,则是通过雕刻、镶嵌、印刷在各种器物上的蓝纹徽记,展示溥仪的傀儡皇帝生涯。“兰花御纹章”是伪满皇帝溥仪的“皇室”徽章,在伪满时期使用广泛,但为体现其皇权尊贵,严禁民间使用。它取义于《周易》,象征着日“满”结为一体,成金兰之交。





溥仪其人
正如伪满洲国博物院里《从皇帝到公民—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主题展览中所总结和概括,溥仪的一生可以用“末代皇帝、天津寓公、伪满皇帝、特殊战犯和普通公民”五个词进行整体概括和分段描述。溥仪的著述《我的前半生》和电影《末代皇帝》都有相关叙述,但是相比较而言,详细有余,条理和概括不足。
溥仪出生在国力衰败、国势积贫积弱的清朝末年。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经由慈禧太后的懿旨,本与皇权毫无瓜葛的人变成了光绪皇帝的继位者。可惜时运不济,赶上皇朝末世,继位三载就被袁世凯赶下台。几经周折,青年时期的溥仪成了天津的寓公。但是,寓居的溥仪无法忘却自己曾经的皇帝身份,在尽情享受、挥霍、尝试各种西式生活的同时,他多方联络国内外各类人士,企图重圆自己破碎的皇帝梦,恢复自己心目中的帝国。溥仪的复辟企图正合当时全力以赴准备侵吞中国大好河山的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心意。几番勾结,几番操作,溥仪成了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黄粱美梦终不可持久,随着日本的战败,溥仪被苏军捕获,沦为阶下囚。好在宽容的新中国给予改造后溥仪以特赦,使他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公民。
溥仪一生的悲剧,有其命途多舛的因素,但是不能审时度势、甘为人棋子、不信命运、缺乏政治运筹能力等也是造成其悲剧一生的重要原因。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他当皇帝的时候才两三岁,那时的事不能让他负责,但在伪满时代,他是要负责的。
我们常说,人一出生命运就已注定。这种说法有宿命论之嫌,但是,现实中基本就是这样。平民百姓如此,皇室贵胄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各有各的命,各有各的痛苦,各有各的生活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理智确定自己的目标、理智去做自己的努力。既要尽自己力所能及,又不要因为不切实际的目标让自己的行为扭曲,否则就会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别看溥仪是退位皇帝,他一样是我们自我惊醒的先例。
以上是我短暂差旅中的一些题外话,有的是所见,有的是所想,也有的是所感。赘述于此,以做此次旅途的记录!
-
个毛老弟爱生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30 13: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