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乃大道》余光中
1翻译与批评
批评家;必须兼谙各家风派,博览典籍。精通(至少一种)外文;精通该国文学史;学有所专;是个出色的散文家。
5中国古典诗的句法
中译英:人称/时态——距离
15中西文学之比较
内在:思想/文化背景
西 希腊神话;基督教义;近代科学(前二决定欧洲的古典文学)
人神关系 神话mythology 原罪 撒旦 人性冲突 人神
中:scattered myths 《楚辞》故事性很弱装饰性很强 儒家 人伦冲突 人间
外在:语言和文字
中文:文字纯粹,外来语少;文法弹性 inflection-free
英语:拉丁,法文,古英文;缜密而繁琐
32如何识别假洋学者
1.看他如何处理专有名词。西洋文学作品的标题,往往是有出处的。如《美好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典出《暴风雨》,不译作“勇敢的新世界”。人名如“爱伦坡”实应译为埃德加·坡,爱伦Allan为他养父的姓。
一般洋学者好在作家译名之下加注英文原名,但是在不易招致误会的场合,应避免使用。否则夹缠啰嗦。
2.诗文的引用。一般洋学者“不拘小节”窃据前贤或时人的译文以为己译,或者毫无交代,含混支吾过去。或有声明来源者却不依原有形式,或疏于校队,致使原译者名誉受损。这些洋学者公然引用他人译文,有时那效果近于“殉葬”。
3.校对。基本素养
4.遣词用句。洋学者的洋学问,往往在一个形容词或一句论断之中,暴露无遗。(浮夸的修饰语)......由于自己欠缺批评的能力,这样的洋学者对于他所介绍的西方作家,往往只有报导,没有分析,只有溢美,没有批评。
5.中文,笔下不通,往往是心中不通的现象。不幸的是,我们的洋学者写起中文来恍若英文,写起英文来又像道地的中文,创作时扭捏如翻译,翻译时潇洒如创作,真是自由极了。至于数落西方文豪如开清单,而于中国文学陌生如路人,更是流行一时的病态。
38翻译和创作
流行观念的错误,在于视翻译为创作的反义词。事实上,创作的反义词是模仿,甚或抄袭,而不是翻译。
我们几乎可以武断地说,没有翻译,“五四”的新文学不可能发生,至少不会像那样发展下来。西洋文学的翻译,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说功多于过,可是它对于中文创作的不良后果,也是不容低估的。(创作受翻译影响)(具体来说,......)
翻译原是一种“必要之恶”,一种无可奈何的代用品。(所以经典作品尽量读原著)好的翻译已经不能充分表现原作,坏的翻译在曲解原作之余,往往还会腐蚀本国文学的文体。三流以下的作家,或是初习创作的青年,对于那些生硬、拙劣,甚至不通的“翻译体”,往往没有抗拒的能力,濡染既久,自己的“创作”就会向这种翻译体看齐。Eg.译文体不可取 when “当...的时候”;if“如果”;and“和”;见“-ly”就“地”;多余的“所‘。
公式化的翻译还有一个大毛病:不能消化被动语气。
公式化的翻译,还有很多毛病。一口气长达四五十字,中间不加标点的句子;消化不良的句子;头重脚轻的修饰语;画蛇添足的所有格代名词;生涩含混的文理;以及毫无节奏感的语气。......翻译也是一种创作,一种“有限的创作”。译者不必兼为作家,但是心中不能不了然于创作的某些原理,手中也不能没有一枝作家的笔。
56外文系这一行
如果他要做一位文学的学者,就必须博览群籍,认真而持续地研究。如果他要做一位作家,则他只要找到能启发他滋润他的先驱大师就行了。对一位学者,文学的研究便是目的;研究成功了,目的便已达到。对于一位作家,文学的研究只是一项手段;研究的心得,必须用到未来的创作里,而且用得有效,用得脱胎换骨,推陈出新,才算大功告成。要做学者,可以不必理会这些;他只要选择自己需要的养分,善加吸取即可。学者把大师之鸟剥制成可以把玩谛视的标本,作家把大师之蛋孵成自己的鸟。(可以类比任何的研究者与创作者)
63用现代中文报道现代生活
所谓现代中文,应该是写给现代中国人看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必须干净,因为不干净就不可能客观,同时必须平易,因为不平易就不可能普及。......文言里有许多词汇,不但深奥难懂,而且隐隐约约,包含了多少重官轻民尊卑必分的暗示作用。......法院公文...白话.....这种变化,表面上是语文的改革,实际上却是意识的修正。因为公文用了白话,那种衙门在上刁民在下的训诲语气,就用不上来了。
.....记者需要的,毕竟是倚马可待之才,不是闭门觅句之功。
71变通的艺术
翻译:两相妥协的艺术
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
果思先生《翻译研究》反对“恶性西化”和“畸形欧化”。滥用的“们”:“人们”——大家,“先生们”——各位先生。
......这样的翻译才是活的译句,不是死的译字,是变通,不是向英文投降。
parody戏和体译红楼梦
86庐山面目纵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