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社会比较诱发容貌焦虑
个体通过上行社会比较认为他人比自己过的更加幸福,拥有的资源更多,导致希望、自信、乐观等心理资本水平的降低,进一步诱发了焦虑[]。通过对多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我们发现大学生经常会与容貌姣好者进行比较,这种行为进一步诱发了容貌焦虑。
“我关注了一个博主,她是零零年出生的,在不当网红的时候,家里就已经很有钱了,当了网红之后赚了更多的钱,生活环境更好了。就会比较一下,我们同样都是零零年出生的,为什么人家又漂亮又有钱又优秀。”(受访者HJY)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社会比较理论,认为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会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进行社会比较,以此获得稳定和准确的自我评价,维护自尊与自我价值。其中,费斯廷格认为在个体处于不确定自己的想法或感受,高压力、新的或变化的情境中等情况下,会更倾向于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尤其是上行社会比较在社会生活中是比较普遍存在的行为。不同于其他群体,大学生处在开始与社会接触的阶段,复杂的社会环境,大部分大学生处于迷茫的状态中,缺乏对自我能力的正确认知,无法形成较为准确的自我评价。再加上,不同于高中阶段,他们再大学里接触到来自于全国各地区的同龄人,会更倾向于与比自己某方面优秀或成功的人进行比较。其中,容貌作为一个能够被直接观察到的方面,更能引起大学生的上行社会比较。
“我觉得主要是来自于和其他人的比较吧,不是说和其他人比较,觉得对方的颜值更高,而是通过这种比较,发现颜值高的人能够比我更容易的获得一些资源。”(受访者HJY)
“现在很多女生都喜欢跟别人作比较,我觉得这样肯定会加重她们的容貌焦虑,本来就不自信,比较之后会更加不自信。”(受访者DHH)
我们通常认为上行社会比较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个体产生超越对方的斗志,在良性竞争下不断提升自我,另一种是个体与参照个体存在较大差异时,会导致自我贬低,大大挫伤个体的自尊心,同时这也是发生可能性更大的情况。
近些年,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过度宣传颜值的重要性,错误传递了“颜值即正义”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颜值内卷”,给本就处于较为迷茫阶段的大学生们带来了容貌上的压力,促使他们不自觉地与容貌出色者进行比较,而容貌是先天条件决定的,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就可以改变的“存在”,便诱发了大学生们的容貌焦虑,挫伤其在容貌方面的自信。
根据调查得知,社会比较的频率越高,个体感知的消极环境也就会更加明显,大学生目前所处的网络环境与深受错误价值观影响的现实环境,让其陷入了一个接受—对比—再接受—再对比的恶性循环中,导致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容貌评价更消极,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群体的容貌焦虑。
文/康康康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