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 纸质版

纸质版的图书拿在手里,会让人有种憧憬心,放佛触碰到了思想或者精神的皮肤。
第一次在北京国图的外文区拿到New Yorker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虽说英文原版书早年在图书馆可以借到,后来在大学门口盗版书市能购得,现在电子商务发达,简装精装毛边都能找到,但杂志——这一看起来似乎并不厚重的出版物却是某种不可言说的灵性存在。不信,看看所有高级书店,最烧钱最有份儿的,都是杂志区。
当然,这都和半个多世纪以来板式、栏目、审美、甚至字体都一以贯之(字体后来加了一款)的周刊杂志New Yorker没什么关系。New Yorker不是传说,是现实。最严肃对待现实的地球语言呈现方式。
当然,网站每个月可以免费浏览3篇文字;电子版PDF也可以不怎么费劲找得到资源;甚至注册邮箱之后,每天都会有要点推送(如果长时间不打开邮件,New Yorker会给你发一封邮件说注意到给你的推送并没有打开哈,从今天开始取消这项服务咯。亲测)……但拿到手中纸质版的感觉,真的不一样。
除了图书馆、书店,我只在个别民宿和当年厦门的黑糖Cafe拿到过纸质版阅读。
某宝上甚至有盗版的New Yorker,纸质更硬些,图片质量甚至都良心,漫画糊。要知道,原版那种软耷耷的手感(大约只有不到100g的铜版纸)反而成了某种情愫。像达利笔下的钟面。
今年终于下决心定了半年。
每周一下午和学生一起读。

其实只是考上UWC脱产的三个娃(8月份才走)一起。这一天不算课程,但要求必须到,就是坐下来安静阅读。
两个月前每周一下午读《经济观察报》,中文,旨在给他们拓宽视野,了解社会的某种运行机制,从严肃媒体的角度观察生活。五一之后改成New Yorker。
难度是有的。除了一个男生最近刚SAT考了1470,另外两位女生托福还没考,读起来是有障碍的。可所谓“熏陶”不就是懵懵懂懂么?
读了三周后,他们的对话就成了“这一篇啊,后面才精彩呢!” 他们说的是三月二十二日那篇讲美国多人婚姻制度的长文The Shape of Love。
每个周一我也在旁边读,整个下午就是这么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