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今日始读《庄子》。
此前试读郭本《庄子集释》,苦于成玄英法师所释玄理过于渊奥,我的领悟能力还有所不及,故此番选择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系列的《庄子》版本,由陈鼓应先生解读,较为平易,先登堂入室,再求深研。
庄子其人:坎坷隐忍的生活,旷达洒脱的心境,自由独立的精神。
庄子风格极富想象力,思想繁复深刻,形成此风格的缘由大致有三:首先,庄子身处的宋国,处于中原文化与宋文化的交汇区域,中原文化厚重淳朴,楚文化具有富丽齐伟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受此两种文化的熏陶;其次,宋是殷商的后裔,其本身保留有殷商巫鬼文化的传统;再次,战国时代的宋国战事频仍,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像极了西方存在主义者在经历了世界大战的灾难后所描绘的人类“极端情境”,从而形成了他的避世态度。
庄子艺术的心灵和审美的目光,无疑成了中国后的艺术家们获取灵感的无穷源泉,滋养着中国后世的文学、书法、绘画、宗教等各方面。例如,欲读《楚辞》,需先读《庄子》;欲读陶渊明,亦需先读《庄子》。
个人在思想上对道家思想更为亲切。《易》《老》《庄》在魏晋时期被奉为“三玄”,我所想的,先读《庄子》,后读《老子》,再后读《周易》,以《庄子》作为《老子》注脚,然后以《老》《庄》作为《易》注脚,不知可否有一新体验。我本非学院派,读书聊以自愉,畅遂胸意足以。
二〇二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