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做一个浪漫至死的实用主义者
神智清醒了就开始写作,打开豆瓣,坐在椅子上。从缠绵了许久的床榻上起来,离开视频网站、游戏、综艺和五花八门的电影解说b站up主。如此往复循环,挣扎于床榻和书桌之间。二十几岁的人像摇摇欲坠的灰蝶一样紧紧扒着树梢挣扎,这样的困苦不知该放在哪把大伞下进行归纳。是寻找自我,探索人生意义,摸索生活和自己的边界,情绪问题,心理疾病,还是单纯的懒惰。
去年秋天本来要上一门中国现代文学的课,里面有很多鲁迅的文章,读了一大半,旁听了好多节课,后来因为和教授起了争执没上下去。争执的内容是鲁迅的态度到底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谈论五四运动和新青年的时候他到底是带着绝望还是希望的。
当时给教授写的邮件是这样说的:
我在我们谈鲁迅的过程中还是对于他对希望的态度有一些话想说。鲁迅他是一个非常有批判性的人,但是我觉得恰恰是他在结尾,转折,这些关键的地方彰显出来的对希望的态度是有极强情感色彩的。我会认为他对于希望的态度是大部分从他自己个人体验出发而非进行过理性批判的。这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了我们去阅读鲁迅这个话题的方法。我从第一篇的时候就强烈的感觉到鲁迅根本不是乐观主义者也不是悲观主义者,这根本就不是选择,他就是绝望。单纯的纯粹的绝望。所以对他来说希望很重要,所以他一遍一遍的提这个很多时候看起来不在语境内的宏大话题。而我认为能支撑他一直创作的东西恰恰就是希望,不管是新青年给他的希望还是他自己回忆里美好事物的希望,甚至是他理性论证出来不可知,不可依靠但不可否认的未来的希望。从今天的角度看的话鲁迅很需要一个心理咨询师。在他谈希望的时候里面有太多他自己估计都没怎么意识到的层次的,一层自我否定,一层自我批判,一层好像被强迫似写出来的曲笔。狂人日记的结尾“救救孩子”也可以被阅读为redeliver of hope。一方面他意识到自己的绝望无法传播希望,一方面又意识到了希望是极其关键的,对于国家民族的未来,所以一直处在一种对希望极度矛盾和复杂的态度中。
这两天整理家里的书准备搬家,顺手翻开了一本Melville的短篇集。仅仅是前言的几页纸就非常有意思。两句话:
...Melville wrote in "Hawthrone and His Mosses" in 1850, "shoots his strong ... roots into the hot soil of my ... soul."
真是浪漫极了。
In some ways, then, Melville writes not only of existential traps, but of the need to cope with or create or accede to the presence of metaphors of one's interior being.
这句话很重要,可以扩展到一个人说的话,写的文章,对世界作出的影响上。一个人开始说话是因为他需要说话,需要外在表达来印证和镜像内在现实。这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需求。接着说的话,我先前对于鲁迅的态度立场的执着多半来源于自我内在的挣扎而非理性的文学批评。顺着这条线走下去,我们就会走到一个意义的荒漠,结论是集体交流是无意义且文学批评无法带我们去触摸真理,因为每个人必然会以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出发,不存在完全理性的批判。而好的教授,就是能绕开这种种意义的沙漠,在课堂上鼓励交流、共识和互相激发性的沟通。
不想回学校,又很想念学校,想念人文学科的讨论课和课堂。不想写文章,又很想写文章。不想画画,又很想念画画。不想挣钱,又知道必须挣钱。左左右右前前后后上上下下的挣扎,寻求的是平衡还是超越?对自我的认知汇聚在清晨苏醒那一刻的情绪状态心情和感觉,面对的是怎样的身体,怎样的生活和怎样的一天。
很久以前,可能是冬天吧,开了一个Luc Tuymans的访谈网页。现在都快入夏了,还是没有看。拖延着悬置在时间里。我常常会想到鲁迅写的他受打击后消沉时住的那个杂草丛生的院子。他好像当时在里面做着篆刻还是什么,做了好像大半年还是一年还是两年。被误解可能是创作者的宿命,那被认同大概是创作者慢慢生涯里唯一的慰藉。渴望爱情,渴望精神交流,渴望灵魂共鸣。期待开放,期待所有人一同沐浴的阳光,期待丰足和实现。点开一盏别人为我借来的灯,用有限的光阴做直觉、理智和心都让我去做的事情。还是那句话,赌方舟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