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的《鳄鱼街》
布鲁诺舒尔茨的《春天》,我知道作者要发疯了,他就从一本小小的集邮册就臆想“(鲁道夫)就像是那个来到这个世界上,替救世主修平道路的人”, “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本书命定的主人就是我”。我不知道的是,读着读着,我自己疯了!阅兵也好、碧扬卡也好,我都可以粗暴地自认为看懂了,那是作者看邮册发疯,可是第17小节却逼疯了我!“什么是春天的黄昏?”我连主语都没搞清楚,错乱的意象让我在句子里抓狂,一度让我愤而罢读了三四天!


直到我读到他放弃反抗,面对那些腊像人物怅悔的一段话,“我利用了你们对理念毫无抵抗力的弱点,还有你们尊贵的天真,把一个颠覆世界秩序的错误教义嫁接到你们身上,把你们火一样的理想主义绑架过来,用它来干一件疯狂的事。我不想裁定,我是否曾经被召唤去做那最高尚的事——虽然我的野心曾企图完成它。”(261页)我之前的愤恨、埋怨随即消散,并庆幸自己没有放弃阅读,之前的阅读痛苦在此刻全部化为甘甜,这段文字的深度让我沦陷,疯子才能讲出世间至理:那些所谓的高尚大抵不过是披着皮的私欲罢了。
至此,这本书变得甜了。
有荒诞幽默:《春》的末尾,作者准备以死谢罪,却被一名军官阻拦,要他对自己典型的约瑟梦负责,“您当然要对您的梦负责。以奥地利皇帝及匈牙利国王之名,您被捕了!”
有写作的共鸣:“终于,在城市的尽头,夜放弃了那些小把戏,揭下面纱,露出严肃和永恒的面孔。……天空无限地延伸,星座守在它们万世不变的位置上耀眼地闪烁,在空中描绘出魔幻的人物或动物,仿佛想宣告什么,想用可怕的沉默揭示某种终极的信息。这些遥远的世界在空中眨着眼,每眨一次,就可以听到星空银色的喧哗——像是阵阵蛙鸣。(273页)(我之前想写的《星星》剧本,不过一直没动过笔。)
有写作角度的启发:“那个被判刑的美所感受到的绝望,它的每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它不停参与想象中的拍卖喊价,上演伪装的清仓出售和吵吵闹闹、熙熙攘攘的展会,热衷于疯狂的赌局,像个轻率冒失的人一样挥霍手中的财产。当它清醒过来的时候,却发现这一切都是白费力气。除了自己心中的完美,它什么也没有得到,也没有让它的痛苦减少一分。(289页)(以拍卖品的口吻来叙述)
至《沙漏下的疗养院》到顶峰。
这绝对是一篇科幻小说,这绝对能拍成一部恐怖电影,他的脑子是什么做的?!我内心在惊叹、在呐喊!在时间之外,还能再辟时间,在前行时间里,还能倒退时间,在生命终归死亡的时间里创造循环不死时间。人面狗,一直好端端描写的狗,怎么能想到给它安个人面?!好恐怖!果然,波兰荒诞奇幻电影《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就是改编自本文,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安利给自己。
“再说,这儿从来都没有黑夜。”(318页)
在这里,我们反时间往回拨,我们这里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之间有着某种间隔。”(320页)
“我们让我们的病患睡很久,如此就可以储存他们的生命力。(321页)
“我们常在半路不知不觉丢失了时间的间隔,我们的日子不再连贯,而到最后我们也不再对它有所要求,毫无遗憾地放弃了前后连贯的叙事以及它对我们小心翼翼的监控——虽然我们曾经因为坏习惯和谨慎的日常秩序而适应它。”(330-331页)(案:时间在这里很重要,也特别不重要。)
“把时间拨回去……听起来确实很美丽,但事实上它是什么呢?人在这里会得到具有完整价值、货真价实的时间吗?就像是用新布料包着,刚刚被打开的时间,散发着新鲜和颜料的味道?正好相反。这是百分之百用过的、像旧衣服一样被许多人穿过的时间,破破烂烂,像筛子般透明的时间。”(338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历史的洪流不能被阻挡,它所经之处,也将痛苦挣扎也一并裹挟走。
渐渐,我已习惯舒尔茨的叙述方式,他前段讲秋天,下段讲鸟瞰人群,接着讲锯木,在我眼里读起来十分自然,一点也不跳跃。这就是打不过就加入吗?哈哈。
最后,以《退休老人》中老人自述他目前的状况来送给自己,希望自己也能达到这种“耳顺”:
“我可以说,我的状况是一种很大的新鲜感——摆脱了所有沉重的包袱,充满了舞蹈般的轻盈、空洞、无拘无束,所有的差异都被抚平,所有的联系和界限都松脱开来。没有任何事能拉住或绑住我,我不抗拒任何事,我的自由不存在任何界限。”
嗯,好像和孔子的“耳顺”涵义不同,耳顺大概是经历了所有已经没新鲜感了,存疑,待考。这位退休老人并不满意这种状态,虽然我倒挺向往的,所以他重读小学一年级,最后被大风吹上天,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