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魔术时代”的民间戏法师

一,二,三,四,五。
红色小球在茶碗间分合聚散。贾海水一次次将茶碗扣上又掀开,碗下扣住的小球依次从一变成五。他把两个茶碗扣合在一起,再度掀开时,里面的五个小球已经变成了满满一碗红豆。
豆子从碗口溢出,撒在桌面上,鲜红一片,围观的学生们整齐地惊叫出声。
“这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贾海水露出满意的笑容,不急不缓地结束了演出。
老戏法依旧“能打”
4月29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中华传统文化游园会,现场青春洋溢。
“这边看着啊!这边也瞧着!”64岁的贾海水穿了件大红色唐装,站在年轻学生们中间,举起手中的短棍指向桌上一只空碗。眼看短棍上聚集了所有人的目光,他却忽然收起了架势,“都这么看着啊?那到明天也变不出来。”
一片哄笑声中,气氛重新松弛下来。贾海水笑了笑,继续吊着观众的胃口:“变魔术的说得好:蒙上盖上,变得快当;不蒙不盖,变不出来。我也不蒙,我也不盖,就用这块黑布,往碗上这么一搭……”
这是传统戏法“金杯入地”,顾名思义就是用小棍一敲,让黑布下的瓷碗消失,表演过程却被一套套说辞演绎得一波三折。

每个戏法师都是一名好相声演员。
不同于现代魔术会借助声光电等手段营造效果,古彩戏法也即中国传统戏法,往往连音乐伴奏都没有,主要靠演员的手、眼、身、法、步带观众入戏。
“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天桥把式,光说不练。”贾海水说,传统戏法一般是又说又练,边说边练,“说”在节目中占了相当比重,业内称为“使口”。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交待动作内涵、增加节目的趣味性,还是调动或分散观众注意力、掌控节目节奏的重要手段。
今时今日,“二次元”世界中长大的孩子们,还能接受这种古早的表演形式吗?
贾海水对自己的节目充满信心。
魔术,古代称为“幻术”,民间叫作“戏法”,在中国有着不下2000年的历史。在贾海水看来,流传至今的传统戏法节目,都是一代代戏法艺人千锤百炼的经验总结,经受住了成千上万场演出的考验。
如同京剧有唱、念、做、打,相声有说、学、逗、唱,戏法也有自己的四门绝技——剑、丹、豆、环,即“吞剑”“传丹”“栽豆”“连环”。

贾海水用茶碗变小球的节目,就是其中的“豆”,即“仙人摘豆”或“仙人栽豆”。这个节目是传统戏法的代表作和基本功。贾海水说,他曾听父亲说过,过去中国魔术演员到国外演出,必须要会变“仙人摘豆”。
在清末唐再丰编著的魔术专著《鹅幻汇编》中,对这个节目曾有过短短480多字的文字记述。不过“仙人摘豆”的历史也许还要长得多。《旧唐书·音乐志》中曾提到过“丹珠伎”,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卷六记载的诸色伎艺人中也曾有“泥丸”的条目,其中的“珠”和“泥丸”,疑似指的便是“仙人摘豆”的道具。
贾海水喜欢用红色橡胶球作为节目中的“豆”,看起来醒目而喜庆。表演从一颗豆开始,叫作“一粒下种”,两颗豆叫“二龙戏珠”,三颗是“三仙归洞”,四颗是“四世同堂”,到了五颗就是“五福临门”。
从“春种一粒粟”到“秋收万颗子”,内容看似随意,实则环环相扣,暗藏章法。豆子在手里倏忽来去,如有神助,加上表演者眼神、动作和语言的引导,更加扣人心弦。寓奇巧于平淡,是中国传统戏法的特色。
贾海水曾在各种不同场合为不同人群表演过“仙人摘豆”,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这从观众的反应就能看出来”。游园会上几分钟的表演,收获了同学们一次又一次异口同声的惊叫。
“这说明咱老祖宗传下来的节目是真的好。”贾海水说。
南花园戏法往事
2009年,33岁的魔术师刘谦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带动起一场全国范围的魔术热潮,一句“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一直流行至今。
就在那一年,“南花园民间戏法”入选了石家庄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年之后又被列入河北省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
贾海水是这个项目的石家庄市级非遗传承人,“南花园民间戏法”的名字就是他起的。
2008年年底,贾海水听说小戏法“仙人摘豆”在银川市申遗成功,也想为石家庄的民间戏法申遗。准备申报材料时,需要给项目起个名字,“我想了想,咱们这个戏法是从南花园出来的,就叫‘南花园民间戏法’吧。”
南花园这个地名在今天的石家庄地图上早已湮灭无存,连同这里戏法演出的记忆。采访贾海水前,记者一直不知道石家庄的魔术演出也曾经繁盛一时。
“石家庄是个交通枢纽,南来的北往的都要从这经过。”南花园距离火车站不远,就在今天河北艺术中心后身,东起道岔街,南至南马路(今裕华路),西邻宁远街,北至中山路的一片区域。20世纪40年代,这里聚集了来自各地的民间艺人,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类似,有石家庄“小天桥”之称。
根据丝弦表演艺术家刘砚芳撰写的回忆文章,当时南花园曾有八个著名的卖艺摊,人称“八大怪”,包括“三正香”的膏药摊、吕庆贵的气功摊、常二皮的《聊斋》摊、刘傻子的戏法摊、申成合的说书摊、李子衡的弹弓摊、夏福义的相声摊和杨铁壶的拉戏摊。
刘傻子就是贾海水的师爷。“刘傻子”是绰号,他的艺名叫刘长河,正定朱河人。刘长河的老师是新乐戏法艺人曹玉琢,德高望重,擅长表演吞宝剑、吞铁球,绰号“大天王”。刘长河的拿手戏是“大变活人”,在石家庄名噪一时。“算是当时一个小明星吧。”贾海水说,现在去问问那些70岁以上的老石家庄人,多半还能记得变戏法的刘傻子。
贾海水家原籍邢台。1938年,老家的房子被日本人烧了,一家人逃难来到石家庄,住在距离南花园不远的南长街。贾海水的父亲贾荣跃身材瘦小,干体力活比较吃力,后来就拜了刘傻子为师,学变戏法。
在那个时代,戏法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平民娱乐,没条件进戏园子售票演出,艺人只能在外面“撂地”(摆地摊)。观众也都是些买不起戏票的底层百姓,“推车的,担担儿的,贩夫走卒”,站在场子外看半天,等要钱时能给扔下个三分两分的就算是不错了,不给也没办法。戏法艺人一天演上两三场,只能挣个糊口的钱。
贾海水生于1957年,父亲在南花园撂地演出时他还没有出生。1956年,贾荣跃进了石家庄市杂技团,刘长河改到大石桥附近摆摊卖艺。贾荣跃休息时,偶尔也会去给师父帮忙。贾海水刚记事的时候,还去那儿看过师爷演出。
“我小时候家里就是这样的环境,用现在的话讲,就叫熏陶吧。”贾海水说,那时候来他家串门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戏法艺人,北京的,天津的,转场路过石家庄,都会来家里看看。父亲知道他喜欢戏法,就会攒掇这些叔叔大爷们“给孩子变个看看”,意思是让他多学习别人的表演,取长补短。

专业的业余魔术师
贾海水自幼习练戏法,直到即将成年之际,才等到了正式登台的机会。
1974年年底,贾海水正在33中读书。学校要举办元旦联欢会,想让他出个节目。在此之前,他的演出经验除了在家为邻居们或者同学表演一些近景魔术,就是在父亲表演时帮忙打下手。面对台下千八百名同学的现场演出,算是他演艺生涯首秀。
谁知贾海水那天演完就下不了台了。同学们异口同声要求返场,他对此倒也早有准备,掏出道具又变了个小戏法,结果还是不够,一而再 ,再而三,最后一连返了三场才被放过。
魔术表演很少返场演出。首次登台的经历,让贾海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样的感觉即使在他后来的人生中也并不多见。
元旦联欢会过后没多久,贾海水就跟着父亲的几个徒弟到附近郊县“巡回演出”。“1975年春节,大年初一我就走了,花6毛钱坐火车去了元氏。”这是父亲对他的要求,不为挣钱,只想让他锻炼一下,长长见识。
新奇的魔术表演,让平时只能看看样板戏的村民们大开眼界,贾海水等人在沿途走过的村子里都受到了热情追捧。
这次“巡演”还给他带来了意外收获。1975年夏天,贾海水中学毕业后要下乡,地点就是元氏县。去村里那天,他越走越觉得这地方眼熟,刚进村就被孩子们认了出来。有小孩冲着他喊:“变玩意儿的来了!”当地的土话管变戏法叫变玩意儿,原来他春节期间刚来这个村子表演过戏法。
本来还在担心去了陌生地方会受欺负,这下不仅是贾海水,和他一起下乡的十几名知青都受到了村民的热情关照。“一天三顿白面,在城市都吃不了那么好。”连吃了两个月,大家都吃怕了,担心哪天白面吃完后吃不惯粗粮,推举他为代表去找大队书记,要求把伙食标准降下来。
不过乡亲们对贾海水也有要求。平时在村子里,无论走到哪儿遇见他,都会一把拽住,非要他变个戏法才能走。他也乐得借此磨练技艺,兜里总是装着几个小道具,随时准备掏出来表演。
戏法陪伴了贾海水的知青岁月,也滋润了那个时代人们匮乏的娱乐生活。冬天农闲时,贾海水还是会跟着师兄弟们四处“巡演”。大冷天手冻得抓不住道具,台下观众依旧热情不减。1978年,贾海水的回城通知下来时,他正在农村演出,大哥骑着自行车在后面追了一路才把他找到。

贾海水回城后,成了省二建的一名职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看到石家庄街头开始有人出来摆摊,回去兴奋地告诉父亲说外面“开了地了”(意思是可以摆摊卖艺)。
贾海水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变化,从此每到周末,他就背上小包出去摆摊变戏法,重拾当年父亲做过的撂地营生,一方面是为有些收入补贴家用,一方面也为了积累些演出经验。八一俱乐部、一宫门前,正定的集市,西三庄的庙会,都曾留下过他变戏法的身影。
1979年,贾海水参加了石家庄市总工会组织的业余魔术队,每到周六晚上就会去一宫的小礼堂表演魔术。这些年他在工作单位也是文艺演出的“主力”。1993年,贾海水请父亲根据过去的记忆,找木匠重新打造了一个“大变活人”的道具箱子。这个节目师爷当年演过,父亲当年也演过,终于又在他手里得到了恢复。
直到退休,贾海水都不是一个职业的魔术演员,却从未停止过演出。退休时他把“大变活人”的箱子从公司带了回来,几年前眼见箱子已经破破烂烂不堪使用了,贾氏宗亲内部“众筹”了一笔钱,给他做了个新的。这个箱子现在就放在贾海水家的阳台上,出去表演运来运去很不方便,他想着最好能有个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把道具放在那里,有需要时就过去演一场。
新魔术时代
贾海水如今住在南长街上的一个新建住宅小区里。60多年岁月轮转,又回到了从小生长的地方。本该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日子,他却依旧眷念着舞台。
这几年接到的演出邀约,大多是传统文化进校园之类的活动,不过留给传统戏法的舞台还是太少了。
戏法这种艺术形式,终究还是需要和观众见面的。
贾海水回忆,2009年刘谦最红的时候,恰逢南花园民间戏法评上非遗,他也曾经跟着火了一把,各大媒体都来采访,还上过不少电视节目。不过那时他就曾隐隐担心:大热之后必有大冷,突如其来的“魔术热”对戏法发展未必是好事。
十多年过去,“魔术热”渐渐退潮,传统戏法也依旧门庭冷落,因“魔术热”而起的解密之风,更是对这个行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贾海水对魔术解密的态度是“深恶痛绝”。他说人们看完魔术都会想探究是怎么变的,传统戏法中有所谓“刨活”,就是一些表演者主动解密的节目,为的是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或者增加节目的趣味性。但哪些戏法的“门子(机关)”可以公开、哪些必须保密,过去在戏法行业中有严格的行规。现在很多人不讲这些,甚至有人为了利益公开叫卖戏法的“门子”,尤其是有了互联网、短视频的助推,打击面更大。
贾海水说,“仙人摘豆”之类的手彩戏法受魔术解密的影响倒不是很大,但对于有些戏法来说,“门子”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神秘性就不再了。而且“解密”了一个节目,手法类似的一系列节目也就都失效了。
“总有人说没事我们可以创新,但戏法要创新多不容易。”贾海水说,此前提到的清代古籍《鹅幻汇编》里面记录了300多种戏法,现在还能表演的不过100来种,其他节目有的失传了,有的因为不适应时代发展被淘汰了。传统戏法创新尤其不易,很多时候也只是把服装道具改进一下、表现形式做些调整,一旦主要的手法和机关变了,可能就不是那种东西了。“所以我说先把原汁原味的东西继承传承,你都还没学老的东西就说创新,那就变了味了。”

收徒是贾海水另一个愿望,也并不容易实现。年轻人喜欢魔术的倒是不少,但兴趣大多停留在买个魔术道具学一两个节目,真正深入学习传统戏法需要更多投入,却又很难看到什么现实的收益。
正在精英未来学校就读的女孩张雨阳是贾海水的徒弟之一。雨阳的母亲耿女士回忆,女儿初次见到贾海水是在5岁那年,在电视台的一个节目现场,贾老师穿了一身小丑服饰表演滑稽魔术。“前面一排小孩子全都看呆了,都是那种惊呆的表情。”耿女士说,女儿也被深深吸引,恰好她家和贾海水家住得很近,后来没事就常带着女儿过去学习戏法。
雨阳是从6岁正式拜师学变戏法的,现在已经读初三了。因为学业吃紧,只好暂停了戏法的练习,耿女士计划等女儿中考结束了,暑假期间再送她去贾老师那儿系统培训一下。同时她也坦承,并不希望女儿将来走职业表演的路线,更倾向于仅仅把戏法当作一项业余爱好,“毕竟这不属于大众的东西。”
贾海水也想把自己的技艺尽数教给徒弟。不过在他看来,缺少演出机会限制了年轻一代的成长。雨阳目前已经掌握了几个节目,也参加过不少演出和比赛,但表演的机会还是太少,而且这类舞台表演比较有距离感,缺少那种与观众直接互动的体验。
传统戏法源于江湖,表演风格深受撂地演出传统的影响,很多临场反应的东西需要在天长日久的近距离互动中积累,现在的演员很难再有那样的环境了。
传承依旧是难题。贾海水现在不出去演出时,就在家里照看孩子。他曾到外孙女就读的学校表演,刚刚3岁的外孙,现在也知道要他给变戏法了,但他们将来愿不愿意学也还是未知数,“试试看能不能‘熏’出来吧。”
(原文刊发于2021年5月21日《燕赵都市报》 燕都融媒体记者 唐晶 文/图)
-
邢知然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0 14:47:54
-
帅气的狼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8 13:20:31
-
豆友219702553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8 12:57:50
-
不吃韭菜讨厌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8 12:46:46
-
木马的阴影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3 01:44:3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3 10:50:37
-
牛哇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0 14:26:08
-
悟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0 01:45:40
-
自由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7 11:27:53
-
无尘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19:18:57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15:23:47
-
不灵不懂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12:46:07
-
豆友234929714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11:50:42
-
lexal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10:34:03
-
我考虑三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08:38:06
-
Talking Rat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06:48:41
-
࿆Slow fev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05:44:23
-
好想养只小狗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4 23:40:05
-
豆友3070638894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4 23:17:55
-
nokia2100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4 13: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