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一位女性的成长与独立
我看过的不少评论是关于对《面纱》中爱情观的理解,而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读到的更多的,是吉蒂的觉醒与成长。我认为,《面纱》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女人寻找爱情真谛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寻找精神自由,或者说重获自由的故事。
“她不仅仅是从苦闷的婚姻中获得自由,也不仅仅是从精神压抑的夫妻关系中获得自由,也不仅仅是从死亡的威胁中获得自由,而是从沉沦堕落的婚外恋中获得自由。这是摆脱一切精神枷锁后获得的自由,这是脱离了躯体的灵魂的自由。”
吉蒂美丽大方,热情开朗,喜欢交际,有魅力,但在书的开头不难看出她思想的浅薄,她沉迷社交,享受别人的追捧给自己带来的快感。她被自己的母亲影响着,被当时的社会影响着,这些潜意识的东西很难在成年之后消散掉。后来她选择唐生,也可能仅仅是因为他满足了社会为凯蒂提供的期待模板。追求吉蒂的沃尔特是一个内敛、孤僻、不善言谈的人。沃尔特以一种坚持不懈,近乎偏执的方式,在吉蒂急于把自己嫁出去的时候,成功追求到了吉蒂。换个角度来看,瓦尔特选择凯蒂作为自己的人生伴侣,是缺少深思熟虑的,就像后来沃尔特所说的:“我对你没有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浮、头脑空虚,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想法都粗俗、平庸,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
在沃尔特带着吉蒂到了香港结识了唐森之后,她很快沦陷在了唐森的花言巧语中,并且一厢情愿地以为唐森可以为了她放弃与他原配太太的婚姻。可是她想不到也不会去想对于万花丛中过的唐森来说,她只是一个美丽的过客,唐森不可能为了一个过客而去放弃一个在生活事业上都能给他极大帮助和很多有用建议的人,更不会给自己留下让人诟病的把柄。
当吉蒂的希望破灭后,她跟着沃尔特来到了疫情肆虐的湄潭府。瓦尔特病态地投入到没日没夜的工作之中,而吉蒂也是继续浑浑噩噩地,在这个似乎已经被上帝抛弃的地方继续着没有指望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好像一潭死水。
给这潭死水掀起波澜的,是一个叫韦丁顿的小个子男人。他给吉蒂讲了很多吉蒂没有发现也没有想过的事,带她到修道院去看修女们、院长是如何耐心体贴的帮助别人的。我认为韦丁顿是凯蒂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觉醒的领路人。他让凯蒂意识到,查理•唐森是个圆滑愚蠢虚伪的人,而一向为自己瞧不起的丈夫沃尔特却有着奋不顾身、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勇气和品格。渐渐地,吉蒂认识到自己对查理的感情是多么片面幼稚,曾经对查理的情迷痴狂,简直浅薄可笑。她终于可以放下自己对爱情片面的认知和执念,冷静地思考自己的问题,以及更重要的——自己世界之外的问题。于是,她开始以志愿者的身份在修道院和修女们一起工作,院长也非常高兴地接纳了吉蒂。院长是吉蒂的第二个领路人。在院长和这些修女身上,她看到了某种更加深层次的东西。她惊讶的发现这里许许多多人的坚守,女人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贡献于周围。
“修女们在瘟疫肆虐的情况下,依然有条不紊的工作,表现出她们临危不惧的气概和务实的态度;她们仍按部就班的做事,在有些人看来,这也许几近于荒唐,却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吉蒂因此而感受到了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孤独”,她叹息道:“奥,我真没用。”“修道院的工作使她振作了精神,她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她感到自己在成长、在成熟起来。”“对于其他人的生活及其世界观的了解,开阔了她的心胸,唤醒了她的想象力。她觉得自己的精神得以重新焕发,身体也强壮了许多。”“我要活下去,我的内心鼓足了重新生活的勇气。我觉得自己像是扬帆远航的老水手,正在探寻一片不为人知的海域。我的内心强烈渴望着探寻未知的世界。”
吉蒂已经摆脱了过去那层不幸的面纱带给自己的伤害,透过它,吉蒂看到了生活中另一个更深的层次:一个女人应该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格的独立,而不是将它们寄托在别人身上。修道院的工作带给她的精神价值是神圣的。面对深重的灾难和夺人性命的疾病,修女的面纱并没有让她们对尘世的苦难视而不见;对吉蒂来说,她又怎能因为一两个人对她造成的情感创伤,就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呢。 我想,去往修道院是吉蒂的开悟时刻,远离虚荣浮华的伦敦和香港,没有香车、没有高级舞会,人生突然纯粹了许多,凯蒂开始清醒起来。
“希望是个女孩,我想把她养大,使她不会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当我回首我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时,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无能为力。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 我希望她无所畏惧、真诚坦荡。我想让她成为一个不依附于他人,自立自强,忠实于自己的女孩儿,我想让她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过得比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