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你的消费习惯变化
查看话题 >来谈谈奢侈品
最近连着“精神”了好几天,要不今天来聊一聊“物质”一点、接地气一点的话题吧。起因是我今天看到一个讲生活方式的公号讨论到了鞋底的问题。鄙视链都到脚了,你穿的大牌鞋究竟要不要贴底?
当一般时尚公号还在讲品牌和服装搭配的时候,上海的时尚生活公号已经精细到发丝和鞋底,果然跟上海这座城市一样一丝不苟的精致。
关于买了奢侈品牌的鞋子,鞋底要不要贴防滑贴的问题,作者的结论是,虽然贴防滑贴显得比较“小农”,连一双鞋都小心供着,暴露出穿鞋人其实不是真富阶级,而是攒了几年的钱才好不容易买了奢侈品给自己贴金,但是,为了爱惜物力,或者为了穿着时防滑防摔,都应该把皮鞋底贴上防滑贴。
评论比原文更有意思,一个鞋底的问题也可以暴露出那么多大相径庭的观念:
有的人鄙夷那些考虑贴鞋底的人:“你选错鞋了,这不是给需要每天拼脚还要操心鞋底是否安好的人穿的……东西是为人服务的,本末倒置太累了。”——透露出浓浓的轻轻松松生活尽在掌握中的姿态。
有的人赞成贴鞋底纯粹是出于安全考虑:“我穿着Gucci的乐福鞋,在我们公司电梯门口滑倒2次……第二次是直接下地劈叉,不贴底的鞋真的太危险了。”
有的人承认自己就是舍不得:“老娘几千块买的鞋我贴底爱护下怎么了,几千块不是钱吗?那也是我自己挣到的!!!”
还有的人压根不知道鞋子还需要贴底:“对不起,我第一次听说有鞋子连底也是皮的。”
……
我不是想真的讨论贴不贴鞋底的问题,而是从这个话题和这些观念里再次感到世界的参差——一些人根本不知道的新知识,对另一群人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常识;一些人在锱铢必较花掉的每一分的时候,另一些人已经飞升去了“姑射之山”……
而人对这些的观念和态度,又能折射其人生观和心路历程。
比如我目前最喜欢的评论是这一条:
“见过诺奖获得者的三十年的斑驳书包后,谁还会在意讨论皮鞋贴不贴底!”
——洒脱又纯真,蕴含着思想的迷人。
但是放在十年前,我是另外一种人。
20啷当岁的时候,要说从不关注、绝不在意奢侈品,就太虚伪了。初出茅庐的阶段,不知道自己是谁、想成为谁、会成为谁,往社会舆论中找答案是年轻人自然而然的路径。
可惜,遇到消费主义兼信息庞杂的社会,大部分心性未定心智未坚的人都容易着了消费主义的道儿,被无处不在的奢侈品广告洗脑——Chanel是最优雅的,经典款链条包必须要有;LV老花包是奢侈品的入门款;喷上DIOR真我香水就能像查理兹·塞隆一样性感,如果还能同时穿上CL的红底鞋……

我记得大约十年前,不只是我,同学、身边更年长的同事,大家都常常讨论这些品牌和款式,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心念念攒钱要买的目标,甚至连我认识的几位已经财富自由的成功人士,也会为了logo去买大牌,斟酌自己身上每一件东西是否都“符合身份”。
买不起的人怎么办呢?还有“轻奢”可以踮起脚够到:Armani jeans、Coach、Miumiu、Michael Kors之类的品牌,都是那时候风头正盛的大牌“平替”,其实也不便宜,一个基本款的包袋也要一两千起步,只是跟被对比成了“重奢”的真正奢侈品牌比起来更亲民了一些。那时候,连ZARA、H&M这种快时尚服装品牌跟大牌出一下合作系列,都能惹得男男女女彻夜排队抢购。
那大概是奢侈品牌在中国的黄金时代,不,钻石时代。
就在那样的氛围里,我也在买大牌包上花了好几万块钱,一边忙工作,一边忙学琴,一边打游戏,竟也不耽误同时向往着物质世界,只是比那些卖肾买苹果手机的年轻人理智一点点而已。
现在的我已经离开了那样的心境,现在有时候看到一些微信群里还在讨论“包治百病”,我会产生恍如隔世的感觉,同时,正如看到这篇讨论鞋底的文章后一样,我从旁观者视角也突然感受到了这种讨论的趣味性——
不管会不会有人认为这些问题很浅薄,也不管问题的结论如何,还有这么多人可以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探讨着头发丝和鞋底的雕琢,这个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就还算得上是宽裕和可爱。

城事人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看过了上百座塔的一点点领悟
- 看完了上海12座古塔 (2人喜欢)
- 从雁门关到无定河的自驾之行总结 (2人喜欢)
- 从黄河走向无定河 (4人喜欢)
- 再一次走西口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