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介绍第三篇之误解释疑
附前两篇链接: 布袋戏介绍第一篇之基础介绍 (douban.com)
目录
本文重点回答了以下问题,澄清了以下误区。大家可以按顺序找到自己想看的问题解答:
- “布袋戏戏偶是BJD娃娃吗?我恐偶,根本看不了布袋戏啊。戏偶整容脸网红脸好难看。嘴巴好厚好难看”。
- “布袋戏只有喜欢的人才愿看,所以才能有高分”
- “布袋戏是动漫的一种吧?跟乐高、特摄有什么区别?”
- “剧情我完全看不懂啊?”
- “布袋戏戏偶完全没有表情,观众都看不出角色什么情感,只有想象力丰富的人才能看。而且戏偶长得都一样,根本分不清”
- “布袋戏的剧情应该是洪荒流题材吧?”
- “布袋戏和布偶戏、提线木偶是什么差别?”
- “怎么这年头还有人在用没有表情的木偶演戏?早就有人革新技术了好吗?现在有的木偶能有表情了。这木偶动画水平完全是上个世纪的。”
- “什么语言啊?好难听?”
- “几千集太长了。我根本没时间看完。再说这讲什么的啊?什么世界观?居然能有几百几千集?”
- “剧情应该很精彩吧?毕竟这东西只能看剧情”
- “这个是几十年前的东西吧?现在还有人在做,还有人在看?中老年人才看这个吧?”
- “布袋戏好中二啊!那些中二的名字、剧情都是怎么想出来的?”
一、是BJD娃娃?恐偶看不了?戏偶整容脸网红脸好难看,嘴巴好厚好难看
布袋戏戏偶不是BJD娃娃。不过确实有点往BJD娃娃的方向靠。但还是区别于娃娃。因为娃娃的特点是:萌、大眼睛、帅、好看、静态美。而布袋戏戏偶虽说有些也是有点往娃娃的方向靠,但有些完全跟娃娃不沾边,我下面放的不少图片也能证明这点(有红脸娃娃、一脸凶相的娃娃吗?)。
另外,就算是那些有点往娃娃靠的,面相精致的,也不是娃娃。娃娃基本都是静态的。布袋戏是武侠仙侠题材,木偶的动作幅度必须非常大,这点娃娃做不到。此外像很多时候比如,受伤了身上带血、绑好的头发散开,这也是娃娃做不到的。(其实我记得霹雳和日本合作的东离。那个花絮采访好像还说过的,日方合作的时候能够感觉到布袋戏戏偶与娃娃很不一样,动作更为灵活)
再有,因为一个尺寸上的问题,以及剧情实际需要的问题,事实上布袋戏的木偶还更为精致。从网上所查就可知道,娃娃只有10到70公分,戏偶是已经奔着1米去了,跟个小孩一样高。娃娃的服饰等等很多都是量产的,模式化。但戏偶因为都是要实际演剧情的人物,一个偶一个样。因为尺寸更大,每个偶需要设计的造型细节就更多,要设计武器、设计服饰、设计发型等等。(像里面的有些剑因为很长、很精致,真人拿着也不违和)
各种戏偶好难看,恐偶的评价,都可以算作误区。因为任何一个牌子的布袋戏,其人物数都是以百以千计。说都整容脸好难看,一概而论完全不对,很多雕偶风格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多想一样也不行)。那既然风格不一样,当然也就不能一概而论说全难看,全网红。
恐偶应该主要还是对于那些面相精致的戏偶。为破除这点误区。可以重点找:1、颜值最顶尖那批偶,此类偶颜值极高,路人按理说能接受。2、武生类角色,一脸凶相怒相的。3、丑角,长得就很喜庆的。4、早期布袋戏戏偶,还没有往娃娃方向靠,保留着木偶质感的。5、老生,长者,正气凛然的,又或是长的忠厚老实的。
此处几类偶我已经选了一些,在此附上图片。









(其实上面就有一个偶是3D打印,有些娃娃的感觉,看得出来是哪个吗?你觉得这个偶也会引起严重恐偶吗?)
关于厚嘴唇的问题。首先从前面的图片也看得出,并不是所有角色嘴唇都非常的厚,在人物全身像的情况下,有些角色的嘴唇比例是很正常的(像前面的四无君、梵海惊鸿)。其次这个可以参考假面骑士的昆虫式复眼来理解。大眼睛也可以设计出01这种符合大众审美的皮套,同理,厚嘴唇的大众审美的木偶肯定也是存在的。而且静态图看着很奇怪的昆虫大眼睛,实际拍起戏来也可以很帅气,厚嘴唇也是一样的。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我觉得路人误会了布袋戏,很多人似乎把布袋戏理解成了木偶写真集。事实上一集一般60-100分钟,武戏要占掉一些时间,拍摄不少角色聚在一起的远景又要用掉一些时间,这些不怼脸的拍摄是很难引起恐偶症的。而那些真正拍脸的时候,你要看剧情听音乐,注意力不会全部放在偶上,恐偶又会减轻一些。恐偶症真的会有,我这么喜欢的人第一次看也不太适应木偶,但我觉得根本不会像路人想象的那么夸张。
二、喜欢的人才会看,所以高分?
隔壁超级战队系列比布袋戏还冷。布袋戏好歹还能吸引国风粉丝,因为魔道祖师、惊悚乐园等小说的引流,还能有一点热度,超级战队是半点热度没有,基本上只有粉丝在看。按照这个逻辑,所以超级战队其实也没有那么好,也是比较垃圾的东西。哪怕它得了星云赏他都是垃圾的,哪怕它是三大特摄之一,里面其实会有有深度的、精彩的剧情,它都一定是一部没那么好看的作品。🐶
布袋戏和特摄、哑剧类似。从一开始就是有充足保障的。差也会差,但是因为本身特点,制作的时候会比其他作品更为用心,自然容易比一般作品拿到更高的分。就像特摄,特摄再差,皮套和打斗也差不到哪里去,布袋戏也是,再差,音乐和造型设计的水平都会在线(第一篇提到过音乐水平永远在线的问题)。还有引用加创作的各路诗词,一部戏会引用或创作诗词做诗号,会在塑造意境的时候写几首现代诗。一部戏怎么说也用个二三十首,说极端一点,就算这二三十首全是打油诗,小学生水平,它都只是加不了多少分,不是扣分点(更何况引用诗词肯定会用到好诗词,编剧专门写诗词研究诗词,所以也不会差到一首好诗都不会写的程度。一档剧根本不可能一首好诗词都没有,而有好诗词就一定能加点分)。所以布袋戏基本上就不存在质量不合格的可能。在肯定合格的基础上,剧情和口白上去,上高分自然会比其他作品更容易些。
三、动漫的一种?跟动画、乐高、特摄没差别?
动画,还是要定格拍摄,把动作拆分成一帧一帧的来做。但是布袋戏不是,布袋戏是类似电视剧一样,记录现实的真实运动。所以它应当被看作是木偶剧,与黑水晶是一个类型。
而在拍摄中又保留了一些戏曲表现手法,比如念诗号,从镜头外抛信件给戏偶等等。然后又吸纳了一些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比如特效上,有些类似特摄特效,追求华丽,不会那么的追求逼真。造型上,有些仿动漫仿娃娃。元素上吸纳了机器人、吸血鬼、机器人等等。风格少见。
故而综上,概括起来就是:现代荧屏布袋戏,是木偶剧的一种。由于脱胎自传统木偶戏,保留了一些戏曲表现手法,在发展过程中又广为吸纳各类艺术形式的精华,所以其风格自成一派。(当然这个是我个人给的定义,不过我感觉也差不多)
乐高玩偶没有关节,无法做出武戏那些精细动作。而且乐高没有武侠仙侠题材。
跟特摄是真有点像。甚至东离里面,特摄和布袋戏还结合过。但是特摄皮套脸部基本都不能动,而布袋戏戏偶有机关,眼睛和嘴巴都是可以活动的。两者剧情上的具体相同点不同点请详见第一篇。
四、剧情看不懂?
我以前也这样觉得,布袋戏剧情较为错综复杂,算是难懂的。但是后面想想觉得不对,随便哪个日本长篇热血漫、美国长篇电视剧,冰火、魔戒,那那些人物的经历简介写出来也都是长篇论文,那也不是好懂的东西。但还不是有不少粉丝?怎么到了布袋戏就都抱怨看不懂?
容易看不懂,剧情有门槛是真的,我初看决战时刻,前几集也很吃力,现在看到一些说禅台词也没法一次理解。但是肯定不会夸张到路人时常描述的那样,完完全全不明所以,多花点心思是可以理解在讲什么的。这点有点像是大人抱怨动画剧情看不懂一样,是观众不适合看,没认真看。不是布袋戏的问题。
五、偶吓人,没表情?肯定看不出什么情感?看的懂的人都想象力丰富?长得不都一样吗?
这点请参考特摄。木偶虽说不会有什么表情吧,但好歹因为有机关,眼睛和嘴巴还是能动的。奥特曼、假面骑士的特摄皮套面部是完全不能动,可是你真的看不懂他情感吗?那也不会,因为皮套演员的肢体动作,演员的配音是很优秀的。布袋戏戏偶同理。
退一步说,就假设你真的看不懂这个人物什么情感,你也应当首先怀疑布袋戏剧组的几百号人的日夜工作是不够专业的,然后才思考是不是自己不适合看。(不过说真的这可能性感觉太小了,几百号人在这方面都是有足够经验的,看不懂情感我觉得才是怪事)
而且也不是没表情,而是表情不能变。前几天一个叫《遇龙》的电视剧上了,营销号还说网友都在吐槽男主演戏很木,跟看布袋戏一样。(其实大家只是在吐槽木。布袋戏太冷,很多人不知道,不可能批评的时候都带上。是营销号自己擅作主张说都在吐槽像看布袋戏)请大家不要把面瘫的小鲜肉和戏偶混为一谈。演戏面瘫是连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睛空洞无神。而布袋戏戏偶在雕刻时会考虑角色定位,刻上最常见的神态。武生眉宇间刻上怒纹,眼睛会刻出儒雅、柔美、妩媚、正气等神态。不是跟个盲人一样。(相信从前面的图片大家也可以看出这两者不是一回事)(至于表达戏偶表情以外的其他感情就是操偶和拍摄的事了)
看得懂的人都想象力丰富?那哑剧没台词,特摄没表情,看的懂哑剧、特摄的人也算想象力异常丰富吗?不是这部分观众比常人强,只是你看上一点,接受内在逻辑,自然而然就接受了,不会在一些细节上纠结不已。
直接见前面的图片,你真的觉得这些戏偶一样?
六、剧情洪荒流吧?
知乎有人认为布袋戏剧情是起点洪荒流。这点请参考:仙剑奇侠传和轩辕剑、风云等高魔派武侠仙侠,和虹猫蓝兔七侠传、天下第一等中魔派武侠。布袋戏的剧情介于高魔和中魔之间,高武和低武之间。布袋戏剧情没有高魔到仙剑奇侠传、轩辕剑那种程度。双剑都涉及到了上古神话神器,还有神界设定,但是布袋戏就算是讲神魔、神器之类,基本上还是会做点调整,往人的战力、形象、世界靠一靠。武力就算是最强的弃天帝也只是三成功力下凡,魔佛什么的也会加个分离以后,功力下降的弱点,不会发展到起点那样动不动毁天灭地的高武流。
可是相比虹猫、天下第一这一类中魔、中武的,又更为魔幻高武一点。虹猫系列就是麒麟、易容术这些是奇幻,天下第一可能也就是个金刚不坏神功。而布袋戏,就算是最低魔的金光系列,也有复生、术法等设定。像弃天帝、魔佛虽然削弱了一点,但是终究还是强的,有毁灭天地的气势在,武力比天下第一、虹猫这些又更强一点。
另外,洪荒流是中国神话大汇总。布袋戏没到那种程度,讲的主要是人的故事。而且还会吸纳西方元素,不只是中国题材。
七、和布偶戏、提线木偶的区别
布偶戏典型代表就是芝麻街。提线木偶就是常见那种戏台上的。区别在于荧屏布袋戏,只是叫戏,本质上已经是剧了。是流行文化的一种。虽说冷门,但是它追求刺激过瘾,偶头在往唯美的方向靠,从种种来看都属于是流行文化的一种。(在台湾确实算流行)
八、木偶技术过low?
木偶原教旨主义者提出,说布袋戏木偶的表情僵硬,以前早就有人革新技术,木偶也能有表情了。所以布袋戏的木偶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这点我挺同意的。像什么哑剧、黑白、特摄都是完全的垃圾,这年头早就能拍声音能拍彩色,能用特效了,怎么还有傻子的制作理念停留在半个甚至一个世纪以前?🐶
布袋戏戏偶的技术确实是在进步的。从手不能弯曲到手指头能分开,从单手操作的小偶变成双手操作的大偶。不是说没表情就差。只要效果好就行了,为什么要纠结于有没有表情的问题?哑剧没台词,特摄没表情,它们就是垃圾?而且某方面受限,在其他地方补回来就行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这个就那么难理解?
难道现在还有人在拍黑白、哑剧,那就是水平停留在上世纪,很垃圾?
九、什么语言?好难听?
闽南语戏腔,布袋戏里面叫做口白。请参考第一篇对口白魅力的解释。
这里再附上原作一段经典武戏的视频,大家可以看看: 血染的战神 燕归人终战六祸苍龙[超清版]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口白不适应也会有,我初中那会头回看布袋戏直接被口白劝退了,多年以后看东离第一回听念诗号也是笑场,不过多听了几回适应了也就没事了。这方面像恐偶一样,也是不会像路人想象的那么夸张。实际在看剧的时候注意力不会完全放在口白上。而且像有些角色声线不会那么尖,也不会引起人高度的不适应才对。比如上面那个经典武戏里面,两个角色都是声线比较低的,按理说不会听的很难受。
十、几千集太长,没时间看完?讲什么的,什么世界观?怎么能有几百几千集?
没有必要全看完。不少粉丝看了一部分就不看了。古早剧画质太差有些人跳了,新剧剧情不是那么好,有些人也跳了。中间黄金期那会也分剧情阶段,粉丝里面也有这段黄金期也没看完,然后就脱坑不看了的。
概括起来讲的是奇幻世界的武林故事:妖魔鬼怪、三教六道、连西方元素(吸血鬼、机器人)什么的都有,可以理解成它把很多可以单独写小说的武侠故事、仙侠故事连在一起拍了一部剧。各类风格的故事人物基本上都有。
世界观基本上各种东西都有了吧。吸血鬼、机器人、外星人、东瀛忍者、妖魔鬼怪。每档用上几个流行元素经典元素,一点点扩大世界观,七八十档的积累下,各类元素我想现在都能在布袋戏里找到了,每个品牌的布袋戏都有个很庞大的世界观。大致世界观介绍可见第一篇。
布袋戏用到了中国文化中的退隐、出关等设定。时不时就死上几个角色退隐几个角色,几个组织退隐或覆灭。然后又出关几个登场几个新角色新组织。短时间看看不出什么,剧情连续两档之间可能还有点联系,但是量变引发质变,前三档和后三档可能就完全没联系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故事的过渡,把完全不同的故事连接在了一起。
十一、应该剧情很精彩吧?毕竟这个东西也只能看剧情了
剧情很精彩没有错。但是只能看剧情是不对的。有不少作品明明剧情很精彩,但是其他方面过于拉跨,拍摄、表演等不到位,分一样不够高。剧情精彩,那如果还原不出里面的气氛,谁能感受得到里面的精彩呢?
十二、布袋戏目前的热门程度,发展状况介绍。这个是几十年前活跃的古早作品吗?现在是不是都没有了啊?是老人家才看的东西吧?
现代布袋戏有荧屏布袋戏、野台戏。野台戏才是符合大家的常规猜测,传统戏曲审美,并不热门。平常说的布袋戏都是荧屏布袋戏,就像前面所说,叫还是叫戏,但其实已经算是剧了,只是说留了一点戏曲表现手法、从戏曲发展过来的而已。主要还是年轻人看的东西,很热门的(台湾范围内)。
老人家是很难看懂的。有些上年纪的人误会布袋戏,看到布袋戏人物花里胡哨的,觉得跟动画、乐高没差别,而且武侠故事还用机器人、吸血鬼元素,明显老一辈容易觉得是胡说八道(但是年轻人因为是看到“戏”字,又是木偶表演,又觉得应该是老年人看的才对😂)。
十三、布袋戏到底是不是中二?
这点是在有些地方的评论看到的,有些人说布袋戏名字中二,剧情中二。很遗憾,发表这些看法的人我都不认识,没法联系。也没有实际遇到过认为布袋戏中二的人,可以去问一下他们所说的中二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个人的猜测是说,他们是觉得那些名字和玄幻里的纯装13名字无二。玄幻作品之中经常会出现“混沌”、“虚空”、“神帝”、“尊主”这些听起来很牛,但并无实际意义的词汇。
这里真的是有必要解释一下。布袋戏的命名逻辑和玄幻作品的命名逻辑是很不一样的。玄幻作品,就如前面举例,所用词汇多是追求纯13格,念起来很NB。但是布袋戏的命名逻辑一般是从人物特点、寓意去反推名字,同时还要有念起来的音律美。
举几个例子,特点:佛门大师,武器是剑,行事风格是杀坏人,对于有人问及和尚为什么杀人,回答是“不说、不分说、不由分说”。所以这个角色命名为佛剑分说。
还有很通俗很明显的:“魔族的军师”→“鬼计连环”、“俊俏的佛门和尚”→“俏如来”、“魔界之皇、弃天之帝”→“弃天帝”。
就算是非常装13的“天地主宰”,也会给他写一首“ 天地复载,俯仰万代,六道三界,唯吾主宰。”的人物诗。不会让名字流于纯粹的装13。
小结
其实布袋戏是有门槛的,但我的感觉是路人往往因为不了解,所以会把这个门槛想象的比实际高很多,原先可能门槛只有100米,路人会把门槛想象成1000米,在看之前就先把自己吓退了。所以还是鼓励大家了解一下布袋戏,在实际了解之前,你其实没有办法确定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看布袋戏。
像我个人也是,我很喜欢布袋戏。但我初中那会偶然百度搜到魔佛波旬,初次接触布袋戏,那个时候就觉得木偶古怪,番荒随便找了一部布袋戏看(从时间算应该是霹雳惊鸿之刀剑春秋前后的某一部),开口就把我劝退了。就算是多年以后开始看东离剑游纪,第一回听蔑天骸诗号我也是笑场的,但是多听了两回就适应了。初看东离还觉得运镜运的太快了有点头晕,可是现在也没问题了。
我的例子就充分证明布袋戏是不能完全指望一眼就喜欢上的,慢慢接触慢慢了解,喜欢上布袋戏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最后,不管读到这里的你是粉丝也好,路人也罢。都请理性看待,尊重布袋戏。这不是一个坏东西。没必要因为某些脑残粉的猖狂而攻击整体。这也不是全世界,如果你真的看不进去也是可以的,也不用把布袋戏当成你生命的全部。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24 10:08:08
-
zhk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25 11:01:26
-
摩柯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20 12:49:29
-
春芜满地鹿忘去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9 11:03:29
-
枉凝眉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1 12:24:30
-
钟士季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15 19:16:34
-
木头_RenderGeek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4 16:46:42
-
水玻璃幻想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8 02:42:00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3 13:08:56
-
momo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25 10:58:07
-
时间自由张语冰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17 14:07:56
-
忧兰星晴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19 21:10:22
-
Cag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14 14: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