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写作小组与写作
我的写作小组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个月有余,并且成立了写作二组,写作三组和写作候补组。在这两个月里,涌现了无数巨作,我看的和写的都十分过瘾,组会加起来也开了有十几次,无论是正式组会、单纯组内组拉片组会、私下里三两人的故事组会,我都唠得特别开心,我在这些时间里,得到了非常多的鼓励与帮助,并且无限地拓宽了我的创作视野。今天,某组的一个哥哥和我讨论了一点关于写作小组的看法,我觉得是很能展现我个人写作观点的。作为一个善于自我表扬的人,我立刻发到豆瓣上来。
关于写作小组,我其实在一开始会有意控制同行参与的人数,因为我十分不想把这样一个单纯写作,基于兴趣出发的练习小组变成业内交流大会,如果业内交流大会,我还不如回电影学院班级交流去,我搞这干啥,费劲吧啦的。毕竟我最开始搞这个组,不为了任何事情,就为了我自己,为了我个人能写的时候不孤独,有点动力。恰巧跟我一样需求的朋友大有人在,于是就形成了前后四五十人参与的小组了。但后来,我寻思,能跟我玩的好的,大多也不是业内的那种装逼老油条,那些老油条们,我们一直处在互骂傻逼同时也礼貌的互不打扰阶段....于是我也没控制业内了,只是非常鼓励非同行参与。果然,我等来了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做英语教育的老师,做舞台戏剧的表演者,每天躺平的家里蹲,上班设计地铁写作的老同学,退5的jun guan、辛苦带娃的可爱母亲、想做音乐的好朋友、想做纪录片的策展人等等,能和这些好朋友们一起参与我简直激动坏了,无论是电影还是写作,都应该是毫无门槛的事情,写作,是最低成本,最便捷的,为自己开辟新世界的好方法。特别是不囿于同温层与同频次的交流,以及我写在组规第一条的“不许装逼!”能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找到自己最棒的地方,不吝于诚恳分享与交流。当大家的个性与想法都能得到完全自由抒发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是温柔的,开心的人。尽管经常产生battle,但总的来说,一有纷争,我就及时出来打酱油,一切异议都靠投票决定。而我的责任就是切流程和(经过讨论后)安排工作内容。
今天某组的一个小哥哥对我说,这个哥哥曾经是我写小说时期的前辈,他也一直在做出版和编辑,他发现大家的作业上都有很大的问题,能否多给一点时间大家再练一练再开组会呢。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比如有的同学,只是觉得生活太无聊太忙了,他想摆脱内卷生活节奏,想参加个小组玩一玩;有的同学则需要人督促,来动笔写东西,进入写作的状态中(我自己);有的同学就是没尝试过,想了解一下,她有自己想做的音乐或者造型设计等等。我们大家都是成年人,我虽然站在了给大家服务的这个身份,也无需要去管任何一个人的创作。大家只需要各取所需,达成自己参加小组的目的即可。各人管好各人,是最有效率的小组合作方式,在组会时,便会更好的诚恳讨论呢。
同时,在写作上,大家是绝对,绝对不要全拉齐的。因为如果四十几个人如果都是写作业务能力娴熟的创作,那基本上接近没有交流意义了。大家互相介绍活发发财就完了(我个人是十分欢迎的 毕竟我有点穷呢)。而且不拉齐,反而会出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一个小小的稚嫩的问题,反而会引起更多的讨论和新的想法。而且,要求写作技巧的规范和熟练,会在一开始就打消大家的兴趣呢,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创作无需任何紧张与忧虑,有笔有纸,写就好了。如果想要在创作中达到“进步”即,我能更好的转化出我脑内的小剧场并且分享给大家,那么,频繁的练习和组会的讨论,是最大的捷径。这也是我们小组的意义。先做,再想,在做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手拉手学习。如果写作是有门槛的,那么写作也就变成了某些人的权力,这样的世界,一点也不自由,我势必要烧掉它。
总之,谢谢这个小哥哥的热心指点。狗哥对我举过一个例子,他原话是这样讲的“几年前我采访法国电影学院一系主任,一上来就跟我说他拒绝导演中心制、精英制,我都听蒙了。后来读了朗西埃才明白” 虽然文盲的我还没有读过朗西埃,但我爱大家,并且感恩可以和大家在这个写作小组中完成这样的去中心化创作壮举。
W TE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许愿不要做噩梦后,第一次梦见我的女儿 (13人喜欢)
- 这几天我梦见了deepseek (4人喜欢)
- 用gpt做精读和写作训练 (15人喜欢)
- 写作小组是什么?采访第三季学员kn (1人喜欢)
- 写作小组是什么?采访第三季学员F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