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
很早之前就想写点东西了。看着光标的闪动,思绪纷涌,眼眶竟也忍不住湿热。
突然就想到了曾经看见的一句话:“别人都已经在路上了,我却还在寻找自己。”
成为教师好像是我有意识以来就知道的职业,父辈,亲朋也都有同样的期许。然而这样一眼望到底的职业和生涯,渐渐地成为了我下意识的不想选择。“我想在我定下来之前,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A同学学的幼教,前段时间来我们学校招聘会,她说,“我想看看除了幼教我还能不能做些别的。”那一瞬间,我就突然有种不屑。原来我也是那芸芸众生的一个,我不比任何人独特,我们同处于一个人生阶段,抱着这个阶段大部分人都会有的幻想,做着前辈曾经做的同样的梦。我们只是踩着前人的脚印步入了历史命运的轮回。
当然上面所说的我是不赞同的,那只是我思想中的某个过程。我想说的是历史都曾给过我们同样的机会和选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真的挺公平的。
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可有的盲目旋转,有的迷茫中却带着坚定。这个时候无论有多大的锅,我觉得都应该甩给自己。
有时候会突然做梦,梦见自己的性格改变了,有些事情也做成功了。梦醒的现实感和无力感让我不知所措。
我应该是一直都想考研的,可爸爸不太想,我知道原因。父辈考量着形势变化于朝夕,本科生,研究生是一茬一茬的韭菜,几年之后,研究生的含量未必能比得上本科毕业的铁饭碗。而我的顾虑在于自己的家境并不算富裕,而且自己本身比同届学生大两三岁。有段时间我确实向别人说过我不考研的,现在我也想不起来我又是怎么决定考研的了。可能是无法接受不是学生的角色转变,可能是逃避本科毕业的茫然和琐碎,也可能是周边都这样做了,我也就做了。哦,我想起来了,我最原始的动力就是想考个名校,然后给我爸长脸。我想起来我有个室友曾经问我害怕毕业吗,我说我不害怕,我最害怕我爸失望,我没给他长成脸。
大三的寒假我在广东打工,那个时候全球疫情来势汹汹。我们应该是在广东滞留了半月,网上开学半月有余才回到家里,至此在家过完了大三下学期。那时课比较少,我也断断续续的开始了考研准备。世界史六卷本,长孙博,朱伟恋恋有词,张剑英语真题,精读训练,肖秀荣全家桶(后来才知道全家桶根本没必要,瞎张罗),大的活页笔记本,a4纸,好看的荧光笔,也怀着满心的抱负和决心准备开启我的考研之行。那段时间里,每天DO LIST ,坚持和爸妈早起跑步,规划每一个科目的复习进程,和他们在一起的点滴,是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无比清新的满足。但是在家自控力是不够的,每天五六小时的学习时间也远远不足,尤其是家里琐事以及与父母吵嘴也逐渐浮出水面,我就和同学商量着回XX租房子自习。从决定搬走,联系房东,到真的收拾行李也就一两天的时间。当时家里正忙,爸爸他每天的疲惫和心累我都知道,可那天我还是走了,真的很自私。如果重来一次我想我会选择留下,起码不会在这样忙的时候离开。
我一直在想,我应该就是懦弱的,总是选择躲避我不想面对的。
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是艰难的,记忆中爸爸满身泥土和扬尘,背着我的书包,向街邻谈笑,他应该是带着骄傲的,YY回学校学习嘞,又走了!
六月底之九月初,我们三个住进了小阁楼,自带餐具和被褥。从没有和朋友一起生活这么长时间过。一地鸡毛是铁定的,但是晨起而作,午夜而息的学习生活也很美好。在这段时间里,我完成了专业课本的一轮复习,以及四分之三的笔记整理,还有唐宋课程的学习和背诵,并接轨了英语和政治的复习。
开学之后,宿舍,东西链接桥,万人餐厅,西区花园,文渊楼,图书馆门口,毛爷爷人身像,是我们宿舍六人每天的经线。7:00~11:30,12:30~5:30,18:30~11:30是纬线,经纬之间就是我们的整个初试。
说实话,整个初试准备的过程中,我真的没有感觉太紧张,虽然不到轻松的状态,但是确实是没有太大的焦虑。而且我想我还是很开心的。
初试结束的时候,我犯了所有考生都得的考后空虚症。我把对自己考后的不确定和慌张感通通蛮横地强加给了我的父母,我对他们耍脾气,冷淡地回应他们的电话。当时我还一度给自己找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全都是他们一点都不懂我,不关心我。
寒假我买了新电脑,新手机,我在惶恐中坚信我能读研究生。2/28 70 60 247 377 17 总分数说实话超出了我的意料,但是英语分数太低了,而且排名也很靠后。
回校完成毕设初稿之后,我就开始复试准备了。这期间加了很多人,学长学姐老师,听取了很多建议,渐渐地弄明白了几个我弄不懂的复试准备流程,也渐渐缩小和清晰了我所要准备的内容,也在自己要选的导师那里挂上了号。
复试时间很晚,因为听说一志愿会看到调剂信息,而且我也咨询了学长,所以我就做了当下我认为最合适地选择,我没有填报任何调剂志愿。(其实填报志愿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可能在某种情况下他还会为你增添一些复试经验。我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就感觉是走进了死胡同,很多东西我都没能跳出来)
那段时间我很少在宿舍,甚至还回到了初试备战的场所。复试准备的不确定性以及漫长的等待总是让我心梗地难受。那段时间的压力很大,室友说她有天晚上听见我在睡梦中呜呜地哭。
一志愿复试1:2,进28个要14个,太过于残忍。我被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很不占优势,而且最终我也未能逆风翻盘。在等成绩的那一个星期,真的很煎熬。尘埃落地的那一刻我们宿舍就出发回XX了,是之前的约定,也当是我的散心。不过也只有我自己知道,心里咚咚咚地声音一刻也未曾停止。
之后我就开始了调剂。世界史自命题今年挺难的,几乎没什么学校。那段时间我是没什么精气神的。一遍一遍地刷着调剂信息群,不敢熟睡,睡觉也总握着手机,三五分钟地刷一次研招网,生怕错过什么调剂信息。调剂邮件一封封地发,就为给自己争取一次机会,尽管都是石沉大海。
我也第一次体会到了一整个群体的自我否定式地向前,还相互的加油打气。
四月快中旬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准备找工作信息了,突然接到了两个复试通知。一个上午要面试两场,我还因为怕错不开时间专门问了导员,他建议我主H。两个都过了,我最终选择了HLJ。至此,我个人的考研算是告了一段落。
我没有晒“有学上”,尽管我曾经幻想过。不是因为HLJ不好,大概是我觉得这并不是我最愿望里的归宿。可相比太多人,我已经很幸运了。(不是说上岸了,有学上了,就代表了我能行,我成功了,不是那个意思)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我也曾想过,徘徊过,我能写出文章吗,我还能再学生式地消耗三年,四年吗。我不知道。但我想我会很努力的。
我不觉得我比任何人差,可事实就是有的人做到了,我没做到。我想我对自己还未有足够清醒的认知,这并不是否定自己,而只是想要更清楚地把握自己,我想要更清晰地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考研圈中流行一句话:“考得好不如报的好”。这句话不是空有噱头,我相信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不那么绝对。
我一直都认为自己心胸不够开阔,面对问题总是习惯性躲避和消极,很容易心情低落的原因是我书读的不够多,太易陷入自己的世界。
我想我会读很多书,看很多电影。见识很多人生和道理,让自己遇事能开阔些,希望自己有更灵活的更好的思想度过人生中的每个阶段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