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长沙
岳阳印象 听友人介绍知道岳阳靠近洪湖,是鱼米之乡,果然很多吃鱼的馆子。时隔多日,还记得米人鱼庭这家店,好评。所以旅行去吃当地连锁店是不是不会踩雷?另外,没生意的馆子就别去了,哪怕早饭也别去,出来玩吃饭不能将就,记一顿难吃的小笼包早饭。 至于景点,岳阳楼景区无感,从景区入口旁的小路下去,沿着洞庭湖边走走倒很惬意,才有了看到风景的感觉,也让我想起江滩。另外,下午六点左右太阳下山,夕阳余晖洒在水面上,仿佛给水面镀上一层金,拍人拍景都很有感觉。 长沙印象 梅溪湖文化中心、梅溪湖公园、中国结桥、城市塔——小众拍照好地方,我挺喜欢的,特别是这里还藏着一个VOX Livehouse。 而周围在建的一栋栋高楼,搭配着以上几个设计感建筑和公园,标准的新城区配置。 长沙的商圈似乎都集中在五一广场这一块,就像武汉的光谷街道口江汉路大合体。在五一广场喝了茶颜悦色的桂花弄,已经不记得什么味了,只记得每家茶颜悦色都排队和店员海底捞火锅式的服务态度。逛了太平老街,感觉像武汉的户部巷,吃了不正宗的长沙臭豆腐,好吃的长沙大香肠,普通的糖油粑粑,普通的梅菜扣肉饼。逛了超级文和友,劳动节最后一天依旧人头攒动,整体赛博朋克感十足,但有些包房的设计又让人感觉回到儿时,不纯粹地融合着。慕名去了辉记粉面馆,很普通。来时走时都吃的卤粉,走时那家连锁店的卤粉不错。 岳麓山是硬生生地爬上爬下,成为了连日暴走的最后一记重击,匆匆看过爱晚亭,也没了兴致去岳麓书院。腿脚酸痛、饥肠辘辘地走在湖南大学的小吃街上,饥不择食地吃了点小吃,冲淡了食欲,最后随便吃了家菜馆,也很普通。 爬山印象最深的是途中友人教我的韩语。韩语字是拼音文字,由几个元音辅音组合出120个音节,掌握音节就可以把韩语字拼读出来。为了避免同音不同字带来的误解,韩国法律条文采用的是汉字。语法和中文有些差异,但总体来说,中国人很好入门韩语,学了韩语又好入门日语,另外,学了英语又好入门德语,这是同一语系的原因,还有历史的原因,友人也有介绍。 橘子洲的毛主席雕像,不同人来此的感受我想是不同的。于我,既没有到此一游打卡发朋友圈的心情,也没有友人那般虔诚朝圣的心,但我看到这个建筑内心时还是有些震撼,震撼来自对设计师和建造者的敬佩,以及些许在友人反复文化输出后对人文长沙的景仰。更喜欢的是湘江,碧色江水源源不断地向前流,不时打起一朵水花,看着感觉莫名舒适,乃水之湄。 友人常把朝圣挂在嘴边,还特意带了本毛泽东诗词鉴赏,在橘子洲和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像合照时还颇有几分仪式感。他描述长沙为人文长沙和网红长沙,在回来给长沙之行打分时说,本来想打六分的,毛主席信仰加成下给打七分吧!而我始终忘不了长沙街头那个耍杂技的老人,在这座网红城市,我时常想起那句“在未来,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十五分钟的名人”,我想这里就是最有机会是做十五分钟名人的地方,可这位老人头顶重物,从白天到徬晚,人们从他身边不断走过,他依旧无人知晓。 没有参观湖南省博物馆,没有吃上一顿正经湘菜,以后有机会来长沙再补上。 旅行的意义,过去我常会说是“抛开当下琐事,尽情放松心情”,也抱着“重要的不止去哪儿,还有和谁去”的些许期待。这次和友人游岳阳和长沙,对旅行的意义有了新感受,即对城市人文和历史的思考和了解。 被友人的知识面和社交打动,他在考研时认识些研友,有的依旧是朋友,会互相深入地交流,听他分享一些交流的话题,感觉自己的眼界也被打开一些。同样也被他本能性的求知欲打动,一有问题就会查资料扫盲,还记得在爬山时看到几株不认识的植物,他立马下了一个识图app,一株一株的认…原来知识面和求知欲是相辅相成,越好奇便越博学,不要停在表面,而是深入去了解,点滴去积累。 回来看到拍的照片,想起另一位朋友的话,我不怎么拍风景,因为那是专业摄影师的事,我喜欢拍人,留下一些共同的回忆,这样比较实在。那次和他去恩施玩,大概是拍合照最多最多最多的一次旅行了。 这次居然没有自发地写游记,后来拖拖拉拉,花了一晚上加一下午写完,没有知识,只有流水账和自我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