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空间站时代
4月29日,我国的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成功发射入轨,拉开了我国建设长期有人驻留的空间站的序幕。在接下来的两年的时间内,中国载人航天将迎来密集的发射:多艘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将被发射升空,与核心舱一同完成必要的技术试验,验证核心舱状态适于继续建设。
之后,将会发射空间站的两个实验舱,构成一个包含三个主要舱段、重量在60吨左右的大型空间站。中国航天员将会频繁往返于天地之间,利用空间站开展长期稳定的科学和技术试验。

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许多国家对太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甚至都想去探索一下太空尽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这在当时对许多国家来说都是极其困难的。苏联解体前,美国和苏联展开了军备竞赛,同时促进了全球航空领域的发展,最终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国家。
俄罗斯此前正式宣布,将在2024年空间站运行合约结束后退出该项目。而我们的天宫空间站将于2022年建成,也就是说,2024年后,中国将拥有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据环球网报道,俄罗斯也迫不及待地要建造自己的空间站。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罗戈津表明,俄罗斯计划斥资60亿美元开始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并计划在2030年前将其送入轨道。
而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国际空间站正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我国曾申请加入该空间站的建设计划,但遭到美国拒绝。我国的航天人并未因此气馁,他们致力要研发出我国自己的国际空间站。此前,我国的空间站已进入了最后的建设环节,随着在轨国际空间站服役日期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我国的天宫空间站。目前已有28个国家申请与我国进行合作,其中17个国家提出的9个项目都被我们选定,成为我国天宫空间站的首批选定项目。

中国空间站强在哪?功能更齐全,作为我国独立研发的空间站,立足于我们国家强大的航天事业。太阳能电池技术、控制技术、传感器、计算机技术都是世界一流水平,能够展现出最好的性能以及最强大的功能,符合当今世界的主流,也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在空间站的建设上,我们没有一味的追求规模的庞大,而是从切身利益出发,符合中国国情,能够结合当前的需求以及耗资,仍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满足当前科研需要的同时,又留有余地,能够在未来实现拓展升级以及对接飞行器。 技术更加先进。在建造中国空间站时,工程师与时俱进,采用了最新的科技来建造,并且全面掌握轨道操控能力以及空间设施构造,利用好空间创造性,在应用领域追求经济性。空间应用能力强。虽然中国空间站目前规模为100吨级,但是随着设备的加装,规模会愈加庞大。并且我们的空间站在构型以及布局方面都展现出了中国的新思路,具有极强的空间应用能力。不仅考虑到了全密封性的结构,还探索出半开放与全开放型结构,能够运用到不同构型的货运飞船和大型的科学设备上。百分之一百“中国心”。中国空间站的所有原材料均为国产化,全部组建也实现了国产化,纯纯的中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也做到了自主可控,等于是我们以一己之力,和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航天强国进行比拼,事实证明,中国空间站,一点也不比国际空间站差。

所采用的再生环保技术、空间探测技术均为世界顶尖,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猛,诸多科技都已经站在了世界的最高点。
为什么要建自己的空间站
人类建设空间站的目的,就是能做一些在地球上做不了的事情。虽然地球引力可以让我们脚踏实地;磁场和大气层可以让我们免受宇宙辐射威胁。但这种保护,某种意义上也是阻碍,正如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在地球的保护之下,人类被束缚住了手脚,有很多科学实验是无法完成的。在观测宇宙方面,大气层相当于一层滤镜,许多天体是我们在地面上无法观测到的。而在空间站当中,可以用太空望远镜,比如说巡天号的光学舱(与中国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仓,可以和空间站对接),来对宇宙进行更精确、更清晰的观察。
最著名的太空望远镜就是哈勃太空望远镜了
在太空看宇宙是人类研究宇宙的一个必要视角

在材料合成方面,空间站的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受限于重力,地球上很多金属材料无法融合在一起做成合金。比如铅,其质量大于绝大多数常见金属。如果将铅与其它金属一起熔铸,铅就会因为重力原因而沉到底下。就如同水和油一样,总是油浮在上面,水沉在下面。
而在太空中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处于失重状态的空间站有条件把地面上无法相融的金属加热之后在太空当中合成到一起,进而制造出很多新型合金。美国在其航天器上,加工出了铝铅、铥锗、铅锌、铝铜等合金。太空合金所具备的强度、抗疲劳程度、导电率、导热率等性能都比地面上加工出来的材料要高得多。我们可以展望,如果这些新型材料能够大量生产,将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何种改变。
此外,空间站中可以生成新的蛋白质和材料。在失重环境下,蛋白质晶体的生长效果比在地面上更好。科学家可以通过合成这种新型蛋白质研发新药,也可以对很多疑难杂症的致病机理进行更通透的了解。
还可以试着种白菜

建造空间站并不仅仅为了探索太空,也可以探索我们人类自身。航天员长期处在太空环境下,可以让我们了解人体在太空飞行过程中的问题,比如说骨钙的流失、心理问题等等。所以,空间站可以作为以后进行深空载人探索的实验基地。
对于人体在太空中的健康研究也是太空移民的基础
若人类只能是地球的过客
那太空移民计划似乎是物种延续的一个方向
唯一的天宫
从空间站的设想到实际建设,中国人一直都无缘参与。1869年,美国作家爱德华·希尔在其科幻作品《砖砌的月亮》中,最早描绘了空间站的概念。后来,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以及欧洲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提出了空间站的理论设想。1971年,苏联“礼炮一号”发射升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空间站。
作为人类航天的先行者,礼炮一号的命运也颇为坎坷,仅运行了175天就化为碎片散落于太

此后的一段时间,美苏(或者说美俄)几乎垄断了航天技术。如今,地球上空的人造卫星有8成都属于美国或俄罗斯。始建于1998年的国际空间站,其核心技术与材料也都出自美俄两国。
国际空间站是以美俄为主导
日本,加拿大及欧洲空间局为簇拥者的人类第九个空间站
执行的太空计划几乎也都是以美俄为主

直到今天,中国航天人才迎头赶上。从2011年9月“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到天和核心舱归位,中国航天已经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当天宫号建成后,我们可以自豪地仰望天宇,近地轨道中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一个是国际空间站,另一个则独属中国。
由于国际空间站已经接近其使用寿命,有人认为,到了2024年,也许中国的空间站将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近地轨道空间站。届时,许多国家都不得不与中国进行合作,来完成他们的的太空实验和宇宙观测工作。
美国颁布法令将国际空间站的运行期限延长至2030年,也是担心美国航天在低地球轨道上存在空白期,但缝缝补补的高龄空间站仍旧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这个说法是否会成为现实,现在还很难下一个定论。国际空间站虽然已经接近使用年限,但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俄罗斯科学家称,它还可以延长寿命到2028年。因为在设计之初,俄罗斯科学家们就设计了延长其使用年限的方法。
另一方面,俄罗斯和美国都提出过自行建造空间站的计划。如果这些项目都能稳步推行,那么未来将会有4个载人空间站同时运行。
美国计划2024年在月球轨道建造空间站,作为阿尔忒弥斯计划的一部分目标是重返月球并登陆火星!

不过,空间站的建设谈何容易。俄罗斯建造空间站确实有经验,但资金是个大问题。美国方面,是否还愿意一边投资维护国际空间站,一边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同样是个问题。如果两头兼顾,势必耗费更多资金。
所以在很大概率上,中国的空间站将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人类太空探索事业的一件重器。
期待从天宫空间站传回的宇宙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