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少年时—摇滚和打口儿
最近被缪斯整得又开始听歌,发现爵士+电音真是好东西。
想起小时候和学校门口那个文艺青年哥们相见恨晚地聊天,聊摇滚青年的终极宿命都是走向爵士。
青少年的所有课余生活都在淘打口儿和假装文艺,迷各种live里最沉默的那个贝斯手,听the Cure听得跳起来听Radiohead能听哭,这是入门时最爱的两支乐队。硬摇重金叫得上姓名的都听过,Metallica在我这里都算是华丽匠气的(重摇里the Cure最有少年气,也并不觉得很歌特)。



Radiohead大概算是我开始沉迷英摇靡靡之音的转折,加上有个同为音乐发烧友的朋友,在Muse和Placebo里沉迷了一阵子,也曾经把Suede神作Everything will flow听得波澜壮阔,也曾经狠狠地把Franz Ferdinand当Beatles的代餐,也曾经在每一个逛过的闹吧听到live装X必备烂大街三部曲加州旅馆、Yellow和Creep。


中间各种看书看电影交朋友,爱上马勒、爱上勃拉姆斯,爱上巴赫,爱上David Bowie和Lou Reed,尤其LR,音色明明不是我喜欢的但却很沉迷他的娓娓道来,他去世的时候还难以置信,总觉得这样任性的男人不可能会死。



好像那会儿还有个《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里面有个板块总是会登一些文艺青年风流轶事,就这样我认识了自杀的Kurt Cobain和互杀的Sid与Nancy。


中间也有间歇地被好友安利了诸如Scissor Sisters 这样强无敌的电子,但仍然没有爬墙。沉迷时间最长的歌手只有Nina Persson,她和音Sparklehorse的Apple bed我真的双厨狂喜,她的独立比她的摇滚好听,歌词永远像写连环诗。同时期还迷恋另一位诗人Ed Harcout,等朋友出来逛街的当儿直接听他的Sister Renee听哭了。这俩大概是我少年文艺无疾而终的最后港湾吧。




让我爵士启蒙的好像主要是两部电影,一是天才雷普利(顺带打包迷上裘花),一是海上钢琴师。


这是我颤巍巍淘下人生第一张河岸爵士打口儿的起点,发现小号solo可真好听啊……但基本就各种乱听,名歌倒是各种版本都听过,就是曲还外行。后来人生各种求学各奔东西,又回到了摇滚舒适圈,2010年以后严格来说已经没有太多英摇神作,也曾深夜肝论文的时候在豆瓣FM碰到过一两支让人惊艳的乐队,有印象的是Nova International和From your balcony,审美从英伦走向欧洲了,但也都没有少年时用生命去爱的激情。

再后来豆瓣也开始被各种广告推歌占据,以前存的好多歌儿网址都变了。我的红心频道还是很欣慰的约莫听50首能出一首让我魂牵梦绕的英伦,可惜其余49首却从当年的偏流行的摇滚歌变成各种国内无病呻吟民谣。这两天一看,十年累积的600多首红心只剩下几十首了。
少年时代如诗如歌。现在我又回到了音乐,开始好好听爵士,投入我的温柔乡,重新发现美,挺好。
Life is just a lullaby。
-
既见君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12 21: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