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板上学共体课
去大板上学共体课。巴林右旗。和日本没啥关系。
山很少。皆呈黑色。土地空旷,草木稀疏。牛羊散落。风劲冽。
车子驶入街区,远处一座六七层楼房,几个大字显眼。
巴林石?再靠近一点,发现是巴林右旗医院。
第二天早晨去四中。校园好大,全无局促之感。张主任领着我去熟悉学生——准备讲《我的小桃树》,需要提前读下课文。
“大家好,我来自宁城三中,你们有谁知道宁城吗?”
“你们这儿是不是有座白塔?我们那儿也有一座,十三层,辽中京塔。你们这的白塔是什么朝代建造的?”
后来才知道这里离白塔还有一百多公里。
他们大多住校。
那么,读书吧。像在自己班一样,一人一段轮流读下来。纠正字音。
他们的表现不错。只是,怎么很多同学课文旁都写上了赏析?
“是老师特意让你们预习的吗?”
“不是,我自己写的。”
她像曾经的我们一样撒了谎。因为这些赏析如此规矩正统,一定是在某些参考书上抄来的。
我有些迷惑了。谁让她做的呢?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一颗诚恳的心胜过一切。所谓正确,所谓洞察,所谓答题技巧都毫无价值。
独特和多样才是最重要的。
你怎样理解?首先是“你”。然后才是“理解”。
其实可以延伸出来。首先是“你”,然后才是分数;首先是“你”,然后才是成功。
如果我们能强大到漠视社会的“标准”,我们就能享受“自己”生命的乐趣。
最常和学生说的话是“别理会他人,管好你自己”。
你想要什么?你准备付出怎样的代价?冷暖自知。他人不能,也永远不会感同身受。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将你不能理解的问题画出来。”
大片沉默。我只有等。
孩子们终于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先说小桃树像“患了病的少女”,又说它“像一只天鹅”?
天鹅。它是美丽的,高贵的,向上飞翔的。即使湿得深重,羽毛剥脱,作者也相信它会重生,绽放。
孩子们一层层回答下来。凝滞的教室开始有了波动。
这才是学习本真的样子。
越来越体味到,所谓学共体,其实不是简单的课程改革,而是深远的观念的更新。
将时间留给学生。因为这是他学习的时间。教师、学校,都只是为孩子服务而存在的。
“好的课堂,学着学着老师就不见了。”因为学生可以自学,可以彼此互为学伴。自由地探索和挑战更为有趣。
我现在试着减少课堂上的语言。不打断和重复学生的话。交织。孩子们之间的对话能绘出美丽的图案。
学习该是快乐的事。像骑车,也累,但陌生的风景足以抵消这困乏,让我乐此不疲。
其实第三节上的公开课并没有那么顺畅。孩子们好像互为陌生人。不敢交流,很少分享。我只有慢慢等待。
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第一次坐成四人小组。
我有些后悔,至少可以让他们自由结组,和自己朋友在一起啊。
不过整节课还是呈现了孩子们思维发展的过程。最后的补写结尾也很出色。
我还是有些絮叨。要改。
lmzh妈妈说:哪天你再上公开课,我也去。
这是个好契机。家长进入课堂,观察孩子,理解孩子和老师,就丰富了学共体的内涵。
我要试一试。
感谢大板。景色、人情都令我难忘。感谢初一十班的孩子们。愿这节课能让你们有触动,明白学习不止是听老师讲,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
你眼中的世界,才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