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的旧时光II:梅州记,一个便宜避世的好地方
广东最穷的城市,靠什么来吸引人?
时间:3天2夜
住宿:如家,120-130/天(步行街中心,环境很好,还一不小心免费升级了房间)
饮食:街边小店10-20元/人
路线:汕头火车 - 梅州市区
主要游玩地:客家博物馆、东山书院、千佛塔、雁南飞景区、客天下(这里从网上看到是纯后天打造的,我们就没去)
主题:客家文化,徒步背包,古建筑,对旅行条件没什么苛刻要求的

从汕头坐火车到梅州的路上,有一个穿铁路制服的中年男人和我们搭话。又黑又瘦,但精神气十足,有点像个相声演员。他和我们说他平时在揭阳打工,偶尔回梅州老家。爱管闲事、喜欢问尴尬的问题,但人又挺真实。这便是我们的梅州初印象。

作为客家文化的中心,四周被青山植被环绕;但深处遥远内陆,全省经济倒数第一。从沿海一路过来,能明显感觉到从湿润到闷热的气候转换,同样的温度,在这里就是烤炉一样难以呼吸。这里的基础设施与其说是一座城市,不如说更像一座县城。待在梅州的每一天几乎都在忍受胃疼的煎熬(在南澳岛海鲜过敏),没有好好品尝这座城市隐藏的美食。现在回头看,除了气候外,整个行程低开高走,倒也留下了不少惊艳的瞬间。

客家博物馆和东山书院

来梅州之前,对客家人这个称呼倒是如雷贯耳,但真要开口聊起,算是了解甚少。“唯一不按照地域命名的民系”,这是个很了不起的开头。简单地概括客家的历史,就是从唐宋开始,北方种族混战导致大量汉人南下,在世代的迁徙和融合中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文化,比如建筑村落、客家话、饮食等等(但他们还是汉人,不是少数民族哦)。从明朝开始,大量客家人出海(尤其是南洋),早早开垦定居海外,如今客家的种子散落在全球,甚至在某称程度上代表了亚洲的种族文化。

客家博物馆和东山书院相隔很近,这里游客也很少,随便走走就是一趟客家的迷你文化之旅。客家博物馆里的展品大多以图片素材为主,就像一本大型的教科书,可惜的是没在这里看到太多物品展示。


东山书院是清乾隆年建造的古书院,有前中后三个大厅,每一个房间都保护得很好。古旧的黑木、屋顶的飞檐雕刻、掩映的亚热带植被、清凉的石凳小院、还有缠满红丝带的状元祈福殿。抚摸一道道墙,好像正在和过去对话。整个拜访时间内,只有我们和另外一对闺蜜游客。人们可别忘记这个地方啊。










千佛塔
梅州千佛塔建于南汉,真可以称作千年佛塔了,是一座女众道场。我们有幸,在诵经大厅里目睹了佛经诵读现场。几十名女僧围绕在佛像周围,主台上是金灿灿的佛灯、莲花等宝物,旁边排着一众前来跟读的世俗信徒。沉重而空旷的声音像施了魔法,把人从千里之外引来,不经意跨入大堂,一步步靠近聆听。

沿着石梯向上,偶尔能看到穿着长袍的女僧,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在最高的大殿里,一众女僧朗朗诵经。从一个虚掩的侧门望去,大殿里没有灯光,夕阳和宝物碰撞产生反射,这超出凡间的寂静,不忍打扰。





雁南飞景区
这是唯一一个离市中心较远的目的地。我们从市中心辗转两路公交,直达景区大门。70元门票,风景是天然的,但景区是人造的,这样的地方我去过不少,在西南地区更是常见。前半部分的雁南飞我就不多做介绍了,茶田、茶树、花田、竹林,有的是留给游客拍照打卡的空间。




后半部分的雁南飞,才是真正值得笔墨的地方。

这一带,叫做桥溪古韵古村落。明万历年间,陈朱两姓人家迁移至此,依山靠水,建起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客家村落。可以想象,在今后几百年的战乱中,这里应该免受玷污和侵扰。许多从这里出去的客家华侨,在民国年间回到祖村,投资盖楼。这里既有磅礴大气的客家府院,一府70间房;也有精致小巧的民居,花前树下,还有在小溪边搓衣的老妇人。











梅州美食
梅州的伙食真心便宜,但和潮汕地区相比,少了些必吃的特色。我在点评上发现了一家小吃店,叫“润心客家小吃”,县城的价格,味道却是棒棒的。


世界真是太大了,很多细小的美好在流失的岁月里无人提及。旅行中追逐人流的人们,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追逐的能力吧。当我们可以有一天选择不去追逐,坐下来安静地检索、体会和思考,那才是旅行本身。被人遗忘的梅州,值得来躲避喧嚣。虽然经济在广东垫底,但它的魅力根本就不在于钞票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