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林奕含
查看话题 >关于治愈: 林奕含,张爱玲,顾城,三毛

关于林奕含,关于理想主义
前段时间看到了纪念林奕含的新闻,就是天使离开的4月27日。心中有些伤感,便想写写关于她的随笔。然后重温了一遍那段离别采访,从中看到了不一样的感悟。

三年前看这段访谈时,我认为她只是想表达一种控诉和抨击。她洞察到了文艺的本质,爱情的本质,然后带着绝望离开人间。但是当再次品读这期访谈,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更加深刻的内容:
对过度文艺化的纠正,对理想主义爱情观的纠正。
当然她的“过度文艺化”也是因为陈国星的诱奸事件导致她过度补偿,后面会具体说。浓缩一下她在访谈中反映的东西:
文学没有错,艺术没有错,爱情也没有错,而是我错误的理解了这一切。
她没有在访谈中直接表达这个观点,而是通过她对这些人的解读: 在表达对胡兰成李国华等人的看法时,从一开始的愤怒抨击,逐渐流露出认知上的解读,然后上升到对整个文学艺术的反思和叩问,认为“艺术从来就只是巧言令色而已?”
当她叩问整个艺术体系的时候,这个体系也在反过来叩问她。
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对思琪的描述来看,林奕含的父母在感情支持上是有缺失的,特别是诱奸事件发生之后。这导致她在文学和感情上投入了过多单纯且理想主义的期待。
她一直用过度文艺化的自洽方式来缓冲生活中受到的伤害,用自我洗脑的方式来认同陈国星的“爱”。这份过度的心理补偿这让她成为了一个纯净的理想主义者,另一个《生活在别处》的人。
当然陈国星才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即便当时林奕含的父母给予了支持和理解,这份伤害也很难被轻易抚平。一些评论的观点片面认为,真正让林奕含绝望的是她父母当年的态度,对此我并不苟同。父母只是没有给予理解和重视,但是对她造成直接伤害的就是诱奸犯陈国星。
其实 “女性被性侵被诱奸” 这个话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个问题也给很多女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这份精神上的打击令很多女性因此患上PTSD。
作用在林奕含这样心灵如此干净的女生身上,这份受伤的感受便会数倍放大。更何况她遇到伤害时还是一个内心弱小的未成年人,难以将这份伤害从内在自我消解。
所以她感受到的精神上的每一分痛苦,都是真实又深刻的。就好像我们旁观者经常会觉得一些人“矫情”,或者“作”,只是因为我们无法感同身受。
我们遇到任何一个有心理创伤的人,请不要给对方贴上“作,矫情,胡闹”等标签。林奕含不是在“作”,张爱玲不是在“作”,林黛玉不是在“作”,你身边的某个人也不是在“作”,那是精神上痛苦的投射。
关于治愈
从林奕含视频的言语之中,她最后对爱情的理解大概已经和她的偶像张爱玲达到了同样的高度: 张爱玲就像她的一面镜子,投射出她心中那份清澈的感悟。只是张爱玲并没有像她这样录一期正式的访谈,所以我们也无缘窥探女神心中那份对人生深刻的理解。
但是人的感情和心灵的创伤,很难简单通过认知上的理解便得到治愈。这就是为什么 “懂得所有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神经记忆已形成,认知无法替代感受。而感受层面的改变,必须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体验的反馈来产生效果。
正如林奕含通过“过度文艺化”的方式来做心理补偿,很多人都会通过各种情感代偿的方式来弥补心理缺失。但是任何形式的“过度”都会矫枉过正,形成错误的感情寄托或者自我保护机制,继而演变成高度理想主义的倾向。而真正的治愈就是在关系中重新引导正常的心理补偿和防御机制。
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治愈,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称之为爱。
所以,一个人如果是知识匮乏,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多读书;但是如果是情感倾向需要被治愈,读书只能作为引导,还是需要在好的关系中找到那份真实的体验。
毫无疑问,林奕含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在采访视频中,她的各种引经据典,各种作品中的语录信手拈来。作为一个多年陷入抑郁症的患者,她肯定读过跟精神治疗相关的书籍,这从她的婚礼致辞中也能有所体现。但是这并没有让她的症状得到实质的缓解 (闺蜜后来分享过她的书柜,书真的非常多,我记得也有弗洛伊德)。

因为她始终没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治愈的体验,这样她就无法获得持续的内在力量。
关于林奕含跟B先生的婚姻,不管是林奕含自己,还是很多网友,都认同B先生对林奕含是真爱,林奕含在婚礼致辞中也表明B先生给了她“平等的爱”。但是真爱只是治愈的前提。遗憾的是B先生没有能力治愈她,没法成为真正引导她的那个人。
其实任何一位专业的心理医生,都是引导来访者去修复信任能力,鼓励他们重建与他人的关系,帮助他们在关系中重新感受到爱。正如阿德勒所说,我们要连接他人,找到自己在关系中的意义。
如果某位所谓的专家只是鼓励你 “做自己,爱自己,你是最棒的,你没有错,都是对方的问题”,却没有引导你自我修复,引导你在现实的关系中重塑内在,重建关系,这种舔狗式的“专家”请迅速远离。他们只是在给你提供暂时心理满足的快感,让你陷入“孤芳自赏”的恶性循环。当然你可以不把这当做治愈,而仅仅当做发泄和放松。
“做自己”并没有错,但是你要做的是“成长后的自己”,不然你真的会一直错下去。
其实只要接触过一些心理学专业的权威知识或者听过专业课程,你就知道这些伪专业的内容是一种智商税。如果去读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可能有些枯燥晦涩。比较通俗易懂的有《这才是心理学》,津巴多老爷子的《心理学与生活》,比较新的有《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以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还有简单心理42堂课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你是一切的答案》。正规的心理类出版物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比那些说话不负责的“伪专家”靠谱得多。
不过很多治愈的核心应该还是围绕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人相关的意识理论,力比多理论,人格理论,目的论等等。我们现在读的很多心理类书籍都是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重新诠释,并增加一些具体战术层面的指导。
请记住“治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它不仅包含温暖心灵的部分,也包含行动上践行的部分,必然要经历自我修正和重新成长,也要经历一些勇敢的突破。任何“轻松治愈”的方式,带来的只是短暂的心理安慰。
治愈是另一种成长,即使在父母保护下的小朋友也不可能一直轻松快乐的成长。
有时候需要识别身边的人和事物对我们到底是真正的“治愈”还是“纵容”,这可能影响我们的一生。也许我们最不愿意离开的人,就是最阻碍我们成长的人。
关于张爱玲,海子,顾城,三毛
说到张爱玲,她是林奕含的偶像。张爱玲在原生家庭中的创伤很严重,她也是把文学当做了治愈,以及错把渣男胡兰成当做治愈。胡兰成确实在前期给了她治(安)愈(慰),所以她才心甘情愿“低到尘埃里,却开出一朵花来”。
不过张爱玲丰富的人生阅历还是为她提供了一份比较强大的自洽能力,而且她骨子里确实有一份与众不同的坚韧,所以她并没有脆弱到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份坚韧支撑她离开大陆,重新寻找治愈。所以她又遇到了一个赖雅,这个在体验中治愈自己的人。而幸运又是短暂的,赖雅过早的离世,也让张爱玲最终在孤独中芳华散尽,留下一声叹息。但是也正是因为曾经有赖雅的爱,才能在后面的28年支撑着孤独的张爱玲继续生活。

林奕含也是选择了离开,不过她是直接离开了这个绝望的人间。她没有她的偶像那份坚强和独立,她没法独自离开这个是非之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在她看清事物的本质以后,发现自己整个人生一直坚持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彻底瓦解,她意识到《生活在别处》是彻底的错误。正如她自己所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因此她选择了直接和这个世界告别,和关心她的我们告别。
这一点上,跟海子,三毛,顾城,本质是同样的原因。这三位其实都是我很喜欢的诗人作家,包括后来年轻一代的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但是前面三位和林奕含更接近,因为追求更纯粹的美感和理想主义。
海子在离别前写了几封抨击施害者的书信,但是他真正离别时却留下了一句话: 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写出这句话的那一刻,他应该是否定了自己最重要的文学信仰,那些他一直认为可以“治愈”自己的力量消失了。

说到顾城。谢烨对顾城大概也是“给了爱却给不了引导和治愈”,而且她是用生命的代价来履行了这份沉重的爱。但是如果切换到真正的治愈视角来看谢烨,她的悲剧也是因为她自己是一个需要被治愈的人。只是她找到的也不是真正的治愈,而是沉溺。
缺少父爱的谢烨,错误的把顾城纯真美好的诗情画意作为了治愈自己的方式,在“圣母情结”的影响下心甘情愿为顾城付出一切。而英儿对顾城,更像是一份追星族对明星的短暂迷恋。
由始至终,双方都没有给予对方引导和纠正,也没有帮助对方成长。直到这份感情走向不可挽回的悲剧。

再说三毛。荷西有没有“治愈”三毛呢?我认为一半一半,因为三毛自始至终都是那个有点偏执的理想主义者,但是荷西跟她一起在现实世界建立了自己的小理想国,让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归属,也算是一份有意义的引导。
荷西对三毛表面上看有点类似谢烨对顾城,但又不完全一样。他对三毛更多的是共鸣和理解。荷西作为西班牙人,他骨子里流淌着一份天然的热情,浪漫和对自由的追求。
所以荷西的人格是健康的,他是有独立自我意识的,这是他跟谢烨本质的区别。他跟三毛是情投意合,目标一致,所以可以做到无障碍的互相兼容,上演了一部“人间太值得”的爱情神话。虽然这不是完美的治愈,但是已经是不完美中的完美。
这里也要涉及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我的理解是,在这个西班牙人眼里,三毛的性格“挺正常”,也不需要纠正。大家既然是同类,一起开开心心就好。毕竟他也想不到自己会意外身亡,更不会想到三毛离开了他这个“天作之合”的人之后要如何独自生活。荷西离开后的第十一年,被“半治愈”的三毛也选择了离别。人生确实需要点运气,另一对“天作之合”的杨绛和钱钟书运气就比较好。

关于性别差异,关于女权
关于顾城和三毛在婚姻中的不同表现,顾城是变得越来越偏执越来越任性,而三毛觉得很幸福,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性别差异。
顾城骨子里有较深的男权主义情结,甚至“女儿国”情结。所以他并没有把谢烨作为真正平等的归属,而是把她作为自己的一个附属品,英儿则是她的另外一个附属品。他这一行为也深刻诠释了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果然国民女神洞察了一切的感情。
三毛则不一样,她更多展现出女生单纯的追求自由和浪漫,所以她有投缘的荷西便找到了真正的归属和港湾,获得了“安全型依恋”,因此她不会发狂更不可能杀人。所以同样是理想主义者,性别差异的影响确实不可忽视。
这里我不想带女权主义的节奏,因为目前女权主义在中国有点儿“只得其表不得其里”的倾向,在某些群体中似乎被带偏了节奏,反而演变成了自我主义和“贬男”主义。但是之所以会出现带偏节奏的情况,也源于男权主义在当下社会比较盛行,女性感受到太多的压抑,所以产生了过度补偿的心理 。
一些相对传统的地区,类似宫廷剧的节奏仍然相当普遍。男权主义变形为“皇帝情结”,而女权主义变形为“皇太后情结”。在现实中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大男子主义,丧偶式育儿,管家式媳妇(突然想到大姐王熙凤)和中国式婆婆。越来越多的“主义”变成了“双标”或者“控制欲”的借口,失去了最基本的理解和尊重。
周围环境中的男权思想过重,女性身处其中无法自洽,被迫接受男权的洗脑,这是社会的悲哀。
至少从尊重女性的视角来看,荷西真的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他给三毛的是真正“平等的爱”。说到这里一直挺想读一读波伏娃的书,之前只看过书评,比如9.7分的《第二性》。
纪念美好的诗人时代,纪念林奕含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海子1989年离开,三毛1991年离开,顾城1993年离开。他们的离别,大概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终结,那个纯粹的朦胧美和浪漫诗人的时代。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个时期,恰好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春风开始大范围的吹进千家万户的时代,而中国也真正进入了后诗人时代。诗情画意的氛围逐渐被淡化,社会开始进入更务实的算法时代。
可能理想主义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他们的理想偏离了时代的方向。马云雷军们身上都有理想主义的气息,但是他们的理想放在了商业,符合新时代的风向标。所以诗人们回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精神乐土。
写到这里,大概是过度共情的缘故,眼角似乎有那么点儿湿润的感觉。那么就让眼泪飞一会儿,反正没人知道我。谁的灵魂深处没有那份对纯真和理想主义的向往呢?
而如林奕含这般误入凡间的天使,也许回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片理想天堂,又何尝不是一份自我的救赎?
其实每次一提到林奕含的名字,虽然感慨万千,却始终难以提笔,只因感受到无比的厚重,无力,以及绝望。
然而这次用整合的视角重新品读她的一字一句,每一个肢体语言,乃至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我看到的是她最后的通透和醒悟,看到的是她的心中充满了似水柔情。
林奕含离开了我们,也留下了最后的美丽。
也许,在这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再也遇不到这样纯粹的文学天使。

-
Jenny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07 22:14:19
-
铃清榆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24 15:52:39
-
波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13 17:24:31
-
有风火轮的小孩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12 23:31:40
-
杨子love生活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5 23:04:12
-
待雾散尽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6 17:02:33
-
企鹅村的名侦探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3 09:37:11
-
梳阁吴潇清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8 13:38:48
-
铎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08 21:55:58
-
豆友221907153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19 00:09:12
-
大脸猫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03 21:09:49
-
甲壳虫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1 18:42:51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2 07:31:24
-
豆友146400269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07 21: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