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七年|七、 岂忆食趣 · 下
上篇文章说了四种美食,这次再调三种,凑作七,也算是给七篇文章画个句号。
5. 炒饭
上大学之前,我是一个睡眠极早的人,即使高中三年如此辛苦,只有一次因为一道数学题找灵感找到了十二点出头,剩下的日子大概11点四十前就能入睡。但上了大学就开始放飞自我,经尝大半夜出去溜达。不仅领略到了南京城里如墨的夜色,也顺着香味一次次地飘到了路边摊上。其实南京的宵夜远不止炒饭一种,鸡蛋灌饼、烤冷面、小馄饨应有尽有,只是炒饭却是只有在夜里一点后吃才是最香的。毕竟白天忙于日常工作,很少有人会在正餐时点一份炒饭。

每到午夜过后,四下无人之时,街上的路灯或明或暗,整个城市陷入一种与白天完全不同的寂静与沉默之中。唯独街角隐约浮现着翻飞的火光,传来锅铲相撞的轻微声响,不多时,炒饭的香味也会顺通无阻地从街对面飘了过来。摊主往往是流动作战的夫妻档,推一个小车,车前挂着各类炒饭炒面的名目和价格,车头放一口小锅,下面是个小型的煤气罐;小锅旁边则是一张桌案,老板在这点颠勺,老板娘便在一侧切菜。其实炒饭的种类很多,但我一般会选择比较重口的肥肠炒饭。因为深夜路边摊的炒饭往往重油重盐,本来就是与夜间安逸环境格格不入的烟火气息极浓的菜品;若是想深夜吃的舒服,完全可以点一碗小馄饨,也能美美睡去。但既然选择了炒饭,那就把这份浓烈的烟火气息发挥到极致,所以我才会选择了肥肠,有时还会加个香肠调味;若不想吃肉,酸豇豆炒饭绝对是夜宵中的极品。感觉豆类的调味品在北方是另一种做法(比如我家乡的黑暗料理酱豆子:将黄豆与葱姜蒜和不熟的完整西瓜放在一起,让黄豆自然发酵出白毛黄毛变成的咸菜),但酸豇豆炒饭绝对值得一尝。点单付账后,我习惯坐在老板身后的椅子上,看着米粒在锅中上下翻飞,偶尔还能看到飞舞的火苗。不多时,一盘肥肠炒饭就可以做好。毕竟是路边摊,盛饭的盘子也非常简单,一般就是塑料托盘上罩一个塑料袋,等食客吃完后,老板把塑料袋一扔,也省去了洗碗的麻烦。
记得本科时,毕飞宇曾来我们学校做过讲座。讲座中他曾提到,某本书是他利用深夜的时间完成的。在这本书结束后,他再也不敢在深夜撰文动笔了,因为他觉得在月光照耀的夜色里思考带有一种特殊的诱惑与危险。一方面深夜的思考往往不自觉地向更深层次探索,另一方面晚上人的负面情绪较为集中,思考也常带有悲观的情绪。“不在深夜做重大决定”,这也是他对自己女儿的一句忠告。
然而,谁有能轻易避免在深夜彷徨的时候。即使明知深夜里情绪不可避免的失落低下,却又在黑暗中难以自拔地摸索。我曾以为午夜十二点,是一天最黑的时候,但后来真正熬夜了却发现并非如此。尤其是在城市里,十二点的街头依然有欢笑的人群和营业的店铺。真正快乐的人不会彻夜不睡的,夜晚中既快乐又晚睡的人,大概是在酒吧中放飞自我的年轻人,然而(南京的)酒吧最迟也只开到两点钟。因此,在我看来,整个城市最黑暗的是在夜里3点到5点。此时即使在酒吧中快乐后的人们也进入了梦乡,而城市中只有无梦的我们在不停地游荡;眼前的景象不消说,自然是暗淡,甚至近乎退化成为灰度图像,而空气中也弥漫着墨水般粘稠的触感。我不知道享受黑夜或必须在夜晚工作的人们是对此如何感受的,但对于无意闯入这段时间的我而言,彷佛时间也变得凝滞。人的脚步不自觉地在放慢,而眼前的景象却像流水一般在静静地潺动,这些感受或许是由于睡眠不足所造成的吧。时间的相对性更体现在日出前的时间里,或许是已经预测到即将出现的日出,难免在心中有了些许盼头,然而时间的流逝却并不以个人的意志而加速,两相对比下感觉时间过的更慢了;同样是这段时间里,有时一个不注意,四周便以变得亮堂堂,而当抬头发现太阳不知何时出现在了远方时,白天则似巨浪般不可阻挡地迎面而来。于是你怀着矛盾地心理,孤零零地站在大街上,被迫迎接新的一天到来。在这寂寞无助,甚至陷入空虚的几个小时里,唯一能陪伴你、给予你安慰的,大概只有深夜中的那盘肥肠炒饭了。
6. 鸭肉
(1)烤鸭
自己算是个异乡人:出生地和祖籍并不在同一处。因此在初中之前,每年寒暑假都要和爸妈做一整天的大巴回到老家。先是坐车去省城,再坐车去县城,最后坐车回乡下。对于一个从小晕车的小孩子来说,一路所受的折磨并不好受。在这一路上,在吃上最能鼓励我的大概有两个地方:一是到达省城时我可以在车站里买一份肯德基,二是在县城专车时,路边刚好有一家北京烤鸭,味道非常正宗。我现在都记得,小学时写同学录,甚至是在《冒险小虎队》(大概90后会了解的一本书)填最爱的食物时我就会写“烤鸭”,而且前面一定得加“片皮”两个字,大概在那时我的印象中,烤鸭一定是片成片儿,用薄饼卷起来吃的。



然而,来到南京我才发现,被称为北京烤鸭“之父”的南京烤鸭,并不是片的,而是“斩”的。说实话,在山东生活的18年里,除了掉脑袋(斩首)和放狠话(斩草除根)这两件事上我听到过“斩”这个动词,别的地方似乎很少遇到,更不要让我把他和切菜联系在一起了。刚开始看那一块块的鸭肉,心想这不就是“切”开的么,顶多用上“剁”这个动词。但后来去居民楼下斩鸭子斩多了,自己也不自觉地装本地人跟老板说:“哎哥,斩小半只烤鸭,带后腿的。”其实这句话里不仅“斩”是装本地人,“后腿”、“前腿”也是老南京人惯用的描述。从外表上看,南京烤鸭和北京烤鸭似乎只在切法斩法上有所差异,进而使南京烤鸭看起来偏肥(因为是纵截面),而切片使得北京烤鸭的肥肉与鸭皮连在一起,单独的鸭肉则显得瘦肉居多。但其实两者口感上差异极大。就北京烤鸭而言,为了使口味丰富,卷起鸭肉的小饼中经尝带有葱白、黄瓜、红萝卜,蘸料则有白糖和甜面酱;但即使不加这些佐料,甚至说不带小饼空口吃鸭肉,依旧能感受到鸭肉自带的滋味。但吃习惯南京烤鸭的人,如果单独吃烤鸭的鸭肉的话,往往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对于烤鸭来说,卤子的搭配是必不可少的。卤子的调配同样考验大厨的功夫,大家都知道卤子中无非是蜂蜜、酱油、盐和其他调味品勾出来的味道,但不同鸭子店的卤子差异极大:偏甜的、偏咸的、偏重口的、偏淡口的,有的店里的卤子能搭配各式熟食,有的卤子却只能搭配烤鸭。因此,对于南京的鸭子店而言,烤好一只好鸭子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卤子这一半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北京烤鸭而言,或许鸭肉没烤好,能得个70分;但对于南京烤鸭而言,即使你烤出了花,还是最多得50分,剩下的50分,就要看你的卤子是如何调配的。过年回家前曾买了7整只烤鸭,因为卤子不能快递的原因,自己硬是把7瓶卤子背了回去。因为先去北京面试,后回的老家,等我到家时寄给弟弟的烤鸭已经被他吃掉了一只。我十分好奇地问他是怎么不带卤子吃完的,他嘿嘿一笑,说:“挺好吃的,就是有点淡!”


(2)盐水鸭
其实盐水鸭才是更为大家所默认的南京特色。盐水鸭又称桂花鸭,一是在桂花开放的秋天,刚好是鸭肉肉质最为肥嫩的时候,此时的盐水鸭在食材上便胜了一着;二是有些厨师会在盐水鸭上放桂花,我觉得放桂花的主要目的不是调味而是点缀好看,如同桂花糖芋苗一样。
我们先抛开鸭子不说,单说这桂花。当年在山东时,每到十月所听到的“国旗下讲话”,总少不了“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这句开场白。我当时就在琢磨,这丹桂的香味到底是啥香味,难道比的上大中午厨房的菜香?
后来在南京求学,军训时才第一次闻到桂花的味道。我现在都记得,那是在一个雨后的夜晚,大雨一扫往日的闷热。自己低头走路,忽然被一股花香所包围。因为这种香味过于陌生,自己竟呆站在路上,仰着脸去寻找香味的来源。头顶是广玉兰,难道是广玉兰的香味么?可自己之前见过这种树,但不曾记得有这种香味。远处则有几株绿色的“巨型冬青”(我的第一印象)。后来才知道,这种巨型冬青便是桂花。从此深深地喜欢上了桂花的味道,这是一种让人极有食欲的味道啊!
终于有一天,好奇心作祟的我见四下无人,偷偷摘了一点桂花放到了嘴里,苦的!后来还特意去灵谷寺寻找那棵金陵桂花王,不过寻花这事,还正应了那首“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感悟。这金陵桂花王的香气,似乎并不比校内的桂花强烈许多。
说罢桂花,再说说这盐水鸭。同烤鸭相比,盐水鸭显得更肥一点。为此还有餐饮公司特意推出了“瘦型盐水鸭”。盐水鸭自然是不必加卤子的。鸭子肉质白嫩,鸭皮不像烤鸭般发红而是发白。当年江宁校区二食堂没改造的时候,有一家窗口的盐水鸭卖的特别好吃,甚至可以说是我在南京吃过最好吃的盐水鸭。说来也奇怪,自己开始吃盐水鸭还觉得味道适中,但在南京生活久了,发现这盐水鸭越吃越咸,到最后咸得跺脚!索性不再去吃这盐水鸭,只去各家居民楼下斩半只烤鸭了。
7. 水产品
(1) 鱼头
江南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在第5节中曾简单一提炒饭,但不得不说,江南的大米似乎距离东北大米还是有些距离的。但是南京的水产着实丰富,前些年长江没禁渔的时候,多少店铺都打着南京野生鱼的招牌。自己虽然在南京吃的水产不多,但有这么四样还是值得简单一记的。
南京各大酒店里的鱼头宴,首推便是天目湖的大鱼头。虽说这天目湖位于常州溧阳,但毕竟我校在那边都有了校区,湖里捞上的鱼儿也经常进入南航的食堂,索性把这道菜归到这篇日记中,也请溧阳的读者(如果有的话)见到多多包涵。我印象深刻的两次鱼头汤,其实并不相同,大概都是鱼头,做法殊异。一次是红汤,料味极重;一次是白汤,鲜香浓郁。若一定要说出哪次更好吃,我还是偏向于后者,毕竟吃鱼吃个新鲜,白汤更能品尝出鱼汤的鲜味。但无论哪次,鱼头都不小,盛鱼头的大盆更是又重又厚,不知东北朋友见到后,能否将其归于“重菜”一类。
(2) 蟹腿
自己虽然从小不挑食,但却是个懒人,对于螃蟹和小龙虾这种费劲的食物向来不感兴趣。当时每年中秋家里吃螃蟹,我都是简单吃两口就去吃别的。那时候的我还很纳闷,怎么一向不准我挑食的父母,在这道菜上却能法外开恩。后来才知道,原来螃蟹这么好吃!
到了夏天,全国各地都在吃麻小,南京也不例外。整个南京城,若说最好吃的龙虾店,可能每个人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如果说最有名的卖龙虾的地方,那我南航食堂自然不遑多让。在本部的五年里,只要到了夏天,总会被校外人员拉住问一句:同学,你们学校食堂怎么走,哪个食堂的龙虾最好吃。我校也是会打龙虾牌,一口气推出了十几二十种龙虾口味,传统的十三香、蒜蓉、麻辣的自不必说;奇葩口味有泡菜、酱骨和咖喱;但卖的最贵的,则是极品中的极品:冰镇龙虾。,整个大厅的食客已然不多,而自己则单点一份大闸蟹,细条斯里地品尝起来。其实大闸蟹的味道现在已经回忆不出了,只依稀记得红糖的滋味很好。这是从喝羊汤到吃螃蟹的整个过程,因为自己的用心计划,反而平添了一份仪式感。只记得回去的路上,把毕卓那句经典名言默念了一遍:“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3) 龙虾
到了夏天,全国各地都在吃麻小,南京也不例外。整个南京城,若说最好吃的龙虾店,可能每个人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如果说最有名的卖龙虾的地方,那我南航食堂自然不遑多让。在本部的五年里,只要到了夏天,总会被校外人员拉住问一句:同学,你们学校食堂怎么走,哪个食堂的龙虾最好吃。我校也是会打龙虾牌,一口气推出了十几二十种龙虾口味,传统的十三香、蒜蓉、麻辣的自不必说;奇葩口味有泡菜、酱骨和咖喱;但卖的最贵的,则是极品中的极品:冰镇龙虾。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对我而言,龙虾就是麻辣的最过瘾,十三香的最入味。与之相比,冰镇龙虾口感极为清淡。有一种生吃三文鱼的口感。但毕竟是水产,只有最优质、最新鲜的食材才有被做成冰镇的资格。冰镇龙虾一向是论只卖,品控也是按只把握,所以从不会担心吃到的龙虾出现个头过小、肉质不足等问题。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以传统口味为主。学校食堂每年在毕业季,也就是将要夏天时推出相应的活动,每个食堂都有小龙虾的专售点,夜间食堂也开启夜宵模式,配上毛豆啤酒,毕业生们便在食堂里执手相看泪眼,做些醉笑陪君三万场的趣事。

(4)黄鳝
黄鳝在南京被称为长鱼,往往是和面做在一起。从小生活在北方的我并不怎么接触过黄鳝,因此吃过次数并不多。学校北边的后宰门路上,海军指挥学院对面,有一家据称是南京最好吃的长鱼面馆。在那里吃过一次,印象还算深刻。依稀记得黄鳝是过过油的,因此并没有太大的腥味。而面汤中油味极重,应该是豆油而不是花生油。其实我对此并不算太感冒,只是单纯尝个新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南京的大街小巷里寻找一下。毕竟这也算的上是特色之一吧。
前六篇成文很快,到了第七篇一时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转眼搁置至今。这两天刚好把智齿拔掉,天天食不甘味,大半夜又被饿醒,甚是折磨。忽然想到了既然最近没有胃口,或许更能公正地评价饮食吧,遂成此文。
其实南京的美食,远远不止文中的7种。像南京人热爱的糕点、早春必吃的野菜、把甜味发挥到极致的蜜汁藕和诸如鸭油烧饼、糖芋苗、赤豆元宵类、柴火小馄饨等小吃我都未能一一记载,否则篇幅过长,怕把读者馋死。而且这7种多以小吃为主,也没怎么提在那些“大酒店”里的菜品。南京不乏高档酒店和老字号酒楼,真材实料的也是不少;只是我回想起在南京的7年生活里,在酒席上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印象浅,和好友穿街走巷、一起在小破店里人挨人挤着吃饭的印象更深。
初稿成于2020年9月
后记:
到这一篇,<金陵七年>系列算是完结了。
回想在南京生活的七年,感触良多。从最开始的迷茫无助,到后来的自暴自弃、做个逃避的鸵鸟,再到后来有幸碰上好老师,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再到最后自信而又收获满满地离开这座城市,发自内心的觉得能够在南京生活这段时间是我的幸运。如果说意义的话,大概是为我提供了一个休息、向内探寻以及向外生长的地方。
在这七年的时间里,大概头三年是痛苦的。几乎贯穿了整个本科阶段。当时觉得痛苦的日子是如此的漫长,每天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而后面的三年,时间过得又是如此地迅速。我本以为痛苦是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篇幅,然而如今审视,只不过是一半的时间而已。更何况苦中也曾作乐。
此时的我涉世未深,情绪敏感,能够小心地捕捉到生活对我的每一丝刺激。也曾去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美食,和许多人发生了开心却又可能有点奇怪的故事,倒真没虚度青春。至于那些纠缠不清的扯皮的爱恨情仇互相亏欠的,在离开南京后重新翻开相册觉得也就这样,还好至少有过快乐的回忆。各自继续在各自的人生里精彩吧。果然对于仇恨而言,遗忘是最好的宽恕。
最后的最后,
南 我
京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