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1. Echoes— I 回顾--1 一个分离的个体的想法,一个自我,小我或者我的概念,是一个对象(object)。我变成了一个对象——不可避免的——每一次我想我自己。这样,每一次我行动,做为一个对象那样行动。 偶尔,我直接行动——但是那时没有“我”在行动。 在任何事中我都不是有意识的:从来没有。意识,就其来说才完全是我。 正面的表达 本体是现象下面的本质,本体的存在做为存在的存在而存在。这样——那个非存在不存在。空无是形式的本质,形式是空无的表达。 又 没有认知者独立于认知这件事之外;也没有认知这件事离认知者而有。但是认知者仅是认知(认知过程)的一个行为,做为认知这件事成对出现。因此认知者和认知并无不同。是不二的,它们只是认知的功能。 做为纯粹潜能的功能方面,没有现象或客体独立于“认识者—认知”的显现之外。观察者不能观察那个观察者。 问者即是答者。 推想任何事情,都非般若。 在非客体关系中,所有的事物都做为本体而存在。 不带有意志的生活,就是与所有的事情建立非客体的关系。 停止客体化,单纯地去关注那个“名称与形式”未出现以前的状况,就是以不带有意志的方式生活。 你并非做为客体而存在,也不做为任何主体而存在。 因为做为主体存在也将把主体变为客体。 你仅仅做为存在本身(整体、一)而存在。 如果附加的必须被舍弃,那么舍弃本身也需被舍弃。 因为舍弃,也做为意志的一种行为,意志必需放弃它自身。 我们能舍弃我们从未拥过的东西吗? 什么是这里“做”或“有”的任何事情? 让我们开始探查这个“我们”。 每一样事物都是我们所是:每一个客体是它的主体,而是我们所是的也是“我们的”主体。 “本体之见”是开悟之见,现象之见是不悟之见:这是两者之间唯一的区别。 为何如此?因为“本体见”观现象为本体——如此现象也如本体自身一般而存在。 认同空无,你成为像一面镜子。一个人须达到空无之境,映现万物,这是最终的一个真理。 12、宇宙连续体 (每一个点都是宇宙的中心,并且它本身也是一个宇宙) 一个圆只有一个中心。但是宇宙这个圆,无限大的存在,有无限数量的中心,而且每 一个都是这整个的中心,这样,由于它的无限性,即不是一个圆,也非不是一个圆,所以它的中心,也即不是一个中心,亦非不是一个中心。 因此这中心,变成普遍存在的,它自己也是圆,在无限的圆之内的单独的中心的想法,也就变成徒劳和多余的概念。……它们既不是什么,也不是空无,即不是中心也不是非中心——它们同时是中心和整个的存在。 13、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只存在于记忆的印象之中,是连续现实在精神中的画像或摄影,现在也是一个概念,没有任何的存续,未来仅是关于事件持续体的假想。事件持续体是存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是对它的没有意义的徒劳的描绘和划分。由于事件连续体是同时存在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因受限于视野范围而产生的错觉。就象甲乙两地是同时存在的,但受我们自身所范限,需要从一地“到”另一地) 过去是在持续中的一个扩展的事件的印象记忆,那个扩展成为一个精神的图案,去呈现这个做为一个连续事变的可觉察和可思考的事件。没有这样做为“实体”或“自在之物”的“过去”,这仅仅意味着一件“事件”在想像中扩展进入随后的“事件”,并且如此无限。 因此,“过去”仅是一个标示的方法,在一个假想的“时间”中,取代一系列连续扩充中的元素。无论如何,过去没有它自主的存在,同样“现在”也是,一个纯粹的理论,它没有一个存续期,并且“未来”,也仅是一个关于持续的事件的可能性的一个思考,在同样的一系列假想中。 任何种类的梦一样的故事的一系列的发展,是它的表呈的机制的样子,如此它成为精心编造的概念。 现实归结为如此的发明,无论是多么精制的,都是毫无理由的。 这样,“生活”做为一系列事件,是一个想像而不是“活着的”,做为每一种梦。而“时间”,如果有任何东西,非常确切的是“我们的眼光”。 注:“因果关系”依靠“时间”(持续、延展)而存在,仅是一个精巧的装置,它本身,做为一个“事物”完全是个错觉。 14、是谁去开悟? (个体我并不存在,亦无所谓觉醒。但那个“梦者”需要醒来) 我不相信有任何人觉醒!有情众生并不存在——象佛陀在金刚经中所指出的,所以他们怎么醒来,有什么去觉醒?他们仅是由概念和想法组成,客体既不能睡也不能醒!从现象看他们显现,从本体看并没有睡这回事。 精神的主观元素是觉醒的,并且一直是这样,在那时并未被任何概念触及。但是梦者在分裂的心智里变得和它所梦出的对象认同。所以这个认同于个体的梦者必须醒来——而不是他梦的对象。梦的对象不存在觉醒,在梦的任何性质或程度上。 做梦者,醒来! 梦中的客体的存在分享了具形中的梦者。 然而,事实上,被梦到的景象不是别的,而是正在做梦的源头本身。但是,只有具形中的源头能够觉醒:被梦到的那些对象其本身从未睡着过,也就无从觉醒;它们根本就未曾真正成为自己,因为它们无法拥有任何自己的自性。具形的心智或者梦都没有任何它们的自性,对于心智,无论是完整的或分裂的,都不是实存的。 注:客体只存在于各种梦的想像中。它们就象认绳为蛇,以此类推,绳也从未在非想像中而存在的,那就是我们做为客体的全部。 15、真如 “主体”,没有任何客体的存在,能永远不消亡——在那里没有什么东西经历磨灭,“它”也不能被生出——在那里没有什么东西成为存有。因此“它”必定是永恒的。(永恒,超越时间的概念)。 仅客体能被生出和死去,仅客体能被显现,仅客体能被思考和认为,仅客体能出现和存续。所有的存续仅是现象的显现。 关于“主体”一词所指代的,无论如何不能被认知,不是因为“它”是某些不可辨识的东西,而是因为所定义的“它”丝毫也不是某些“东西”,而且,不可避免的,“它”所有所是的,必定是我们所是。 什么,那么,它是什么?没有什么种类的“什么”。仅仅是现象的阙如,“谁”的缺席就是我们(这就是我们所是)。 16、看 I 怎么会有一个“看”?的确这个“看”是假的,客体并不在那里,它在家的“这里”。我是它,它是我。如何,那么,我能“看”它?并没有客体在那里:因此也不能有任何主体在这里。 一切都是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眼睛无论如何在它后面行骗。 II. 再者 结论是简单和明显的。这里没有一个去“看”的,也没有什么“东西”被“看见”;那个“看见”就是“看者”,而“看者”就是“看见”。这是关于本体的一个解说。这也适用于每一种感官,做为那种可识知的现象的工具。 “本体”并不比“现象”存在的更真实,因为两者都只是分裂的“头脑”(心智)的概念,六个感官自己,解释它的伙伴。每一种既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也不在“哪里”。 没有名字,也没有任何描述,曾经能被给出和存留,没有客体被定义,因为做为终极的主体性不能看它本身,因此没有“事物”,除了做为每一样“事物”的客观化,也就是——所有的现象。 因此,“它”是终极的和绝对的现象的缺席,并且那个“缺席”的概念也缺席,这就是绝对的出席(在场,临在)。 注:现象是本体客观化了它自己,或者说,本体是主体把它自身做为现象而客观化。 17、超越逻辑的逻辑 在我们使用概念时,我们的头脑是分裂的,每一个这样的概念受制于“双非”或者“双是”的理论,那则说明,本体既不是是,也不是否,而且那一刻整个的头脑被唤起,不再有二元对立的问题,一个无限递归的;举例来说“现象的完全缺席就是本体的完全出现”(存在的完全消失就是空无的完全出现)不再需要意味着某些超越二元概念的“东西”。 这不必然意味着本体既不是“非是”,也不是“非否”,而是说明两者皆是。现象即是本体,本体即是现象,存在变成了空无,空无变成了存在——象古圣先贤所表达的——二元即是非二元,非二元即是二元。 意在言外,一旦这个表达被理解,被二元概念客观化的分裂的头脑则不复存在:客观化的过程被超越了,机能回到它的源头,完整的头脑(整体心智)开始直接运作。 全然的本体呈现,和全然的现象缺席是一回事:它们从来不能变成两个,没有哪一边。无论怎样,这是那“绝对的”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最远处(得意忘言;道可道,非常道)。 在语义上似乎留下五个概念——本体和现象、显现(存在)和缺席(不在)和“一”。是这样的——只要有一个实体,或者假想的实体,就客观化了这些概念,于是,被以为的客观所占据。如此它们不是了——“是心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但是没有这样的实体,想像的实体消失了:非个人性的头脑(心智)——那个客观化的完整的心智不是——那个源头,是非客观化的,因此,即不是本体和现象、显现(存在)和缺席(不在)和“一”(那也是一个客观概念),那一个是纯粹的和全然非客观化的,在问题中独一的。 哲学上说,这是通过我们是“我们的现象的缺席”的缺席这句话显示出来,也就是,去代表我们的现象的缺席的“我-实体”、一个实体的缺席。(舍亦需舍、离无所离) 注:任何实体独立存在的观念被清除的那一刻,唯存整体心智,那个不断客体化的虚假中心自动被抛弃了,心智被说为与它的源头再度合一。 现象可被说为是本体实观化了它自己,或者本体可以被认做主体将它自己做为现象而客观化,现象和本体都没有任何客观的存在。(没有“没有本体的客体”,也没有“没有客体的本体”,两者互相依存,就象高与低相互依存) 18、月中人在水洼里? 揭露象“空”或“无”这样或那样的客观,或所有的客观的作用是什么?它不是象诸如这个或那个,真的或空的,它们不是任何我们能指称的任何事物,除了头脑所以为的它们,而且那个头脑,也仅是一个名字,正是那个以为本身。 客体既不是空,也不是不空:它们正是它们的主体,它们的源头。 评价客观就象所有的“问题“一样是无效的,因为仅有心智本身被担心。所有的判断和问题消失,当分裂的头脑变完整之时。评价和问题就象砍掉九头蛇的头一样,它还会再长出来。让那们回归那个源头,绑住那条蛇!慧能的“风动幡动”的争论,完美地解决了它。 主—客(在它们分裂之前,做为分离的概念两者都不存在)不是两个,即:主体成为客体,以及客体成为主体,或者存在变成空无,和空无变成存在,二元是非二元的,非二元是二元的。简言之,如果你回归客体到它的源头,那个源头是它们显现的自发的原因。但是它们的显现,尽管如此,却不与它的源头分离。所以想对客体施为就象想通过症状治愈疾病,通过影子影响物质一样荒唐。 如果你的现象客体回归整体心智,取代通过分裂心智的评价,将没有什么去评判——无论怎样,对它们也是,只有那整体心智本身而己。 19、建议 当我看时,全部的我是这个“看” 当我听时,全部的我是这个听 当我感觉时,全部的我是这个感受 当我知道时,全部的我是这个理解 真见无见,没有一个人在看。 真听无听,没有一个人在听 听行无行,没有一个人在做 真思无思,没有一个人在想。 剩下的自发性,是非意志的——并且也无我。 那就是听所是——超越思考、心智和身体。听就是其听者。 一个完全的行为是在其行为者的完全的缺席中发挥功用,只剩下纯粹的行为。(只有施为,没有施为者的无我之境界) 无生亦无死 生和死仅是客观现象。 客体以现象存在。我们不是现象:影子不是它的物体,它与物体分离即不存在。 好消息 客观现象明显拼命地寻找做为主体的它们自己!客体怎能找寻主体?所有的一切都是主体,所有的行为也是主体所为,所以那是主体自己在拼命地寻找它自己?
-
Sev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17: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