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or Day Mark
Music on air: Take You Dancing
醒来的时候,阳光就很好,是我熟悉又喜欢的感觉,我知道今天是会印在记忆里,在即将来临的岁月里不断被抽取回味的一天。这样的一天由数个细碎的日常细节组成。
10:30am,跟我妈出发去吃brunch,在回来前我就想好假期里要去吃Baursak,以至于早上去的路上心情好极了,再想到吃完可以遛弯到领馆巷,感觉一天的兴奋值在早间就已经拉满。
正值高峰期,我们跟一个小姑娘分享一张餐桌,我全程都在看她的美甲,想着我要是回家前一晚想起来做指甲就好了。旁边桌是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对面桌也是一家人,孩子的年纪可能比我小一点,总之当我抬头越过我这一桌的聊天氛围,望向四周,心里总是觉得舒适且温馨。
我们聊了些什么呢?无非就是彼此的工作跟同事,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好好聊这些生活里已成过往、如果不特意拿出来说根本不会在意的事情,可能算是别人的八卦抑或闲言碎语,但这是我们家一直以来的传统,所以在喝奶茶的时候听到这些熟悉的对话,自然会有一种久违的温暖感觉。

11:42am,走出餐馆,时间还早,我提议走去领馆巷,当然是为了肉馕和烤包子。我大概也是第一次走在河坝巷,周遭的环境并不是那么熟悉,我说现在这里的路怎么高高低低,妈说你以前也没怎么来过这。我想,爸肯定来过,说不定我们以前一起开车为了躲避堵车还从这儿穿过,总之他肯定来过这。河坝巷有一栋黑灰色,十分破旧的老楼,对面是一排稍微新一些的居民楼,看起来还稍微有些生气。也许我最近在看的都是些东欧、中亚背景的书,我总是不禁将苏式建筑那些符号带入进来,脑补街道两旁的居民楼经历过怎样的岁月。

我喜欢看到这样的商铺,所见即所得。虽然还没尝试过宰牲,但分卸整羊的经历还是令我颇为自豪,仿佛我在这个方面完成了成人礼似的。作为一个每天做饭的人,我还是喜欢见到食物尽可能本真的样子,而不是被切割称几乎完全一致的大小,放入统一的盒子,束上统一的包装。我喜欢在楼下的菜店肉铺买东西,和店主建立一种彼此松散的关联,具象一点来说,就是我去我爸以前时常去肉铺时,阿姨总会说,“还是要前腿吗?”

12:00pm,拐进领馆巷,排队买馕。这里排队是常有的事,排在我们后面的是一行外地游客,我不得不听了一段他们的对话。大概是招待两个姑娘的小伙想请她们尝尝这家的肉馕,看到这里排队,更是有信心是值得尝试的美食(确实如此),可惜二位姑娘不吃羊肉,于是小伙只好买自己的一份,我听到这里已经觉得十分遗憾,大老远来了却不吃羊肉,在内地哪有这么多机会吃上好吃的羊肉呢?
关于在内地吃羊肉这件事,我的牢骚可以另开一篇,大书特书。本人最大的地图炮就留给星星峡以东的羊肉了,宁夏的羊肉也不错,算是好吃羊肉的飞地,如果我们这里是lambland的话。
终于要排到我们了,妈已经开始扫码准备付钱,前面老太太好心告诉我们12块一个,妈说涨价了,老太太说,
“羊肉涨价了。”
我心想,涨价就涨吧,别减量就行。
于是我们聊了一会儿羊肉价格,老太太开始装刚出炉的肉馕,她丈夫在旁边撑着袋子,他穿着一件灰色西服,别了一枚党徽。我第一次认识cadres,就是我妈指着一个穿老式西装的大爷,告诉我这是cadres.
我今天情绪的低点在太阳最热烈的时候到来了,我最爱的薄皮包子店搬走了。旁边店主好心告诉我们,搬去三七巷了,她说在杂技团的那条巷子里。我不抱什么希望,但妈觉得值得去找一找,反正团结路又不远。
每次走到团结路口都会想到高中会考结束后,和朋友从六中走到这个路口,再去坐公交车,那会儿觉得这里真是萧瑟,一条路上空空荡。
不出意料,果然没找到。杂技团对面有一家饭馆正准备开张,我过去问老板知不知道领馆巷的薄皮包子店搬去哪里,他说好像在往下走一点的地方,但又不确定。
我跟妈说,我真喜欢这样随意就能展开对话的瞬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跟陌生人能如此自然地攀谈起来。
妈说,我们新疆人就是热情。
所以,我可太喜欢这里了。

尽管没找到薄皮包子店,但我总觉得下次回来时能够听到它重新开业的消息。这家店如此好吃,总是被许多人惦念着的。
还想继续写后半天,但我已经困了,晚安。

-
司食止止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04 06: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