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这样了,还是《小舍得》,大的得是什么样? | 香蕉很大


最近热播剧《小舍得》接近尾声了,四个孩子,三个大的都有了心理问题,子悠出现了幻觉,欢欢失去了自信,米桃最懂事也很憋屈。
电视剧里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焦虑,就好像印度电影《起跑线》里妈妈米塔,几乎一直很焦虑。她几次三番说到,担心孩子如果一开始进不了好学校、将来会没有好工作、女儿会沮丧、会去吸毒……反正只要进不去好学校,孩子这辈子就完了。
这种焦虑不仅仅是在中国,全球蔓延。之前Netflix制作的纪录片《买进名校:美国大学舞弊风暴》引起那么大的关注也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小舍得》里南莉说现在孩子要赢在子宫里,够狠了吧,殊不知人外有人,TVB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香港屯门妈妈的狠话是“赢在射精前”,btw,这个纪录片是2016年首播的,距今已经6年了,不知现在香港妈妈赢在哪个阶段了。
对应电视剧里出现的问题,有朋友咨询我在国外读书是不是能好一点,我的答案是略好,但是也有限,取决于孩子的上哪个段位的学校。
至于为什么朋友会有个错觉,认为国外教育环境会略微宽松,我猜极有可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咱们国内最好的学校都是公校,以北京为例,人大附,四中,东北育才都是拔尖的,无一例外是公校;而国外不同,一流高中私校居多,其中一般又以教会学校为主力。私校由于规模有限,只有极少的家长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于是看到有些国外公校教学比较宽松被一叶障目了,当然这里面中介的忽悠功不可没。
另外还有可能是是被数字骗了,1:100和1:1000哪个难度更高?下意识都会觉得是1:1000,其实不然。智力水平和综合表现从来都不是线性分布的,而是呈阶梯状的。第一梯队的竞争都是特别惨烈的,这个可以参考一下畅销书《我是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不想看书也可以,看看《三十而已》的顾佳就明白了。
之前我跟朋友说,不要被国内学区房的价格吓到,因为顶级私校的学费也是这个水平。纽约私立高中道尔顿学院,堪称曼哈顿最难进的高中之一。校园里的通用设施,像是教学楼、宿舍这些标准设施我就不介绍了,单说人家翻修计划中会建教学厨房、屋顶温室、剧场,甚至可能会建一个直升机停机坪。私校是没有政府资助的,所以费用全部来自学费,自然学费可想而知的贵,在道尔顿学院,每个学生每年的费用是54000美元(约30几万人民币)。我侧面打听了一下,其他一些质量比较高的私立学校,学费一般都在4万到5万美元一年。这还仅仅是学费,根据私校学生家长跟我讲,如果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再加上兴趣培养,费用轻松就翻翻了。哎,贵族学校,果然是真贵。
教育在这么大的经济压力面前不免变型,投入越多要求也越多,有了田雨岚那样的问题家长一点也不奇怪。问题家长的普遍心态是消费者心态,他们把自己看作是客户,学校则是提供服务的供应商。在这种心态下,家长并不尊重学校的权威,相反,他们会为了让自家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更好的体验,而强势干预学校的运营决策,甚至会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剧里田雨岚匿名举报数学老师,蔡阿姨大闹择数,放在国外也一样,华盛顿一所顶尖私立学校塞维尔友谊学校Sidwell Friends之前就闹出过丑闻。这所学校有不少名人政客的孩子,美国三届总统尼克松、克林顿、奥巴马的孩子都从这所学校毕业。2019年,学校的一些家长采取威胁、匿名告发、监控以及跟踪辅导员等等方式来破坏其他学生的名声,保证自家孩子升学。
美国有两位研究教育和心理的学者叫罗伯特•埃文斯和迈克尔•汤普森,他们拜访了800多所私立学校之后,发现家长给学校施压的情况的确变得越来越普遍。对这个现象他们是这样描述的:
“越来越多的家长,用邮件、短信和电话对老师进行炮火攻击,要求他们把低分改高,要求他们让自己孩子破例进入荣誉课程,或者无端地指控别的孩子霸凌自家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威胁学校,说要让孩子退学或者要把学校告上法庭。”
越来越多的家长像是VIP客户,他们觉得自己交了学费就该享受服务,他们其实压根不在意教育,他们是希望通过消费给孩子买一个确定性。
文末引用一下狼叔(饰 Frank Tassone)在《坏教育》里的台词:
“My problem? My problem is you. It's the people who trot their poor children out like race horses at Belmont; who derive some perverse joy out of treating us like low-level service reps. Do you remember the teachers who sat with you, who held you by the hand, who taught you to add and subtract, or showed you Gatsby and Salinger, for the first time? Mockingbird even? Do their names escape you? Are their faces a blur? You might forget, but we don't. We never forget. Ever.”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星期一到星期五不见不散

* 图片来自网络,编辑: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