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与“理知”课程——(八)“道德运气”(下)
1. 上节课停在自我认知处。给自己量身高不是自我认知。
2. “卓越”的品质和一般的天赋不同。
需要投入这个活动,不断的发展,才知道有没有。
和一般意义上的“不知道”不一样(这种知道只需要调查再仔细些就知道)
3.卓越的“知道”与做相连,也与“运气”相关(威廉斯观点)
进到 内在的认知运气(陈老师:这种认知谈不上运气)
“判断”的认知才有运气(trump能不能当选),如果有运气的存在也是外在的
三、一生计划(life plan)
1.一般认识:将一生计划和一件事相比(project和plan)
实际,一生计划不是一个计划的拓展变化
一个计划可能就脑子想想就行(站在事情外面来思考)例如:股票炒股
但一生计划没有办法站在之外来算,计算机无法算出你的一生计划
一生计划和deliberate:deliberate还是更强调想。例如:参加革命事业
亚里士多德:操作和实践(操作可以和你无关,而实践是跟人相连,与你是什么人相关)
当下的情景:参加模拟考试(多考试)看看自己适合做什么(一生计划转化为一连串阶梯式外在计划,对象性来看,一点点来评估)
2.高更和安娜做的是“一生计划”,是在不确知的情况下,不是站在事情外面做出这个决定
信心成为决定因素:不仅仅是知道有没有天赋,要评估有没有信心
选择,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你永远不可能在你成为这样的人之前,知道你能不能成为这样一个人。
信心无法成为客体来考察 例子:有没有信心成为雷锋?你的回答与否不是想视觉效果看那样
3.海德格尔:“对是的领会是此在是的一部分”
4.当下我们的误解:
“做事不仅仅依靠认知,还有一半是意志”(一半来自世界,另一半是自我)
信心成为一个空洞物。
5.决心永远是行动者的决心。
行动者永远面对的是不确定的世界(这是一个分析命题,而不是经验命题)
等到事情都确定了,就没有行动
“你不做你不知道”,你的认识会随着你的行动不断深入改变
6.决心成为卓越者,不可能只是一个判断
只有成为一个之后,才知道卓越何如
一开始就不是评估,就在做决断
总结:
自我常被误解为一种认识(镜子里面端详)
是在实践中理解,是一种具身认知(手)
只有在行动中,才有自我。
一旦中止行动,进入纯粹的客观认识,自我就消失了
总想抓住自我,自我要不然就挥发掉了evaporate,要不然就是在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客体
信心 confidence
威廉斯认为当代人急需,但是一旦口号式,就教条化(“文化自信”)
海德格尔语:决断(本真生存)
借助这些词,来进入到“自我”的深厚处
1.高更的认知运气不仅依赖于他的绘画天赋
这一表述就隐含一种第三者视角,但高更更需要的是自己如何认为
- 你相信我能:判断
- 我相信我能:不仅仅是判断,还有我要做成的决心
2.高更要弄明白自己的信心,人不能靠着观察明白
- 老子的“自知者明”:自己对自己变得透彻
- 希腊的“明慧”:实践智慧,联通自己的愿望和意志的智慧
- 知情意中,不仅仅知
将其理解成认知运气不够,不是一种判断。还有对灵魂的透彻
3.海德格尔:命运
我的决断,选择这种生活,自然就有这种生活的风险
在选择之前,无法确知
命运不是运气,运气和你是什么人无关,命运则是和你自身相关
只要你停止行动,命运也就消失了
四、行为者憾恨
行为者有一个根本憾恨,就不能为自己的一生计划辩护
威廉斯:高更能,安娜不能
1.威廉斯对当代伦理学的不接受:有意/无意的两分来看责任大小
- 不符合事实:卡车司机的例子,无意撞死行人自己也感受到责任
- 康德的:意图就是道德;威廉斯:意图与行动交织构成我
2.意志不是来自nowhere,来自一个空洞的自我
而是来自“世界”中的自我
3.根本憾恨:与一生计划相联系
高更和安娜都是行为者憾恨
旁观者憾恨不值得多谈
在选择之前,我们选择的时候该不该考虑 做到“人生无悔”
作为当事人,无法做出真正明智的判断。他只能站在他的所知,去判断。
一个人如何为自己的将来负责? 不是在谈“人应当怎样生活?”
4.一个人的外在失败:高更意外身亡(不能辩护)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
5.如果高更生活得到辩护,也不意味对所有人得到辩护
不是成立或不成立,而是针对性成立
只有高更自己得到辩护
6. 安娜的失败是一个悲剧
安娜的憾恨到底何如?
- 憾恨和失败的进路:威廉斯的做法,查证书中的描写
- 在托尔斯泰笔下,一切发生的都很必然(安娜再做一次选择恐怕也是相同)
所有悲剧是谁都没做错,仍然到达不幸的结局(这种悲剧是比飞蛾扑火的故事更震撼)
托尔斯泰的一开始写作计划就是一个悲剧
7.“思想是与生活分离的思想”
安娜想要过真诚的生活(思想和生活结合),而卡列宁是一种根本的虚假生活
托尔斯泰:现代社会中,只有平庸的人才能活下去
结局中列文想了很多,但so what?生活还得继续(列文是托尔斯泰的化身?比较有限的说法)
托尔斯泰:
- 本人也是分离,认为这种分离是不道德的。人生最后的时间,想要将其认知和生活结合起来。
- 晚年的想法:现代生活不可能,要不然活下去,要不然死。其解决方法:人类消失
威廉斯反对普遍道德:
1、道德是一种价值(各有各的价值,价值多元)
宽容高更,不从道德来看,而是从审美来看
平庸的意义上,可以理解(我们从来不用统一的尺度评价所有人)
2、但是上述的说法欠考虑
道德本身就有一种上升
克尔凯郭尔的论证总是归到道德
世界很不公平,但还有一种东西是公平的,就是道德
苏格拉底的论证:灵魂不死,所以道德普遍性
一种终极的价值
尼采:成为超人就不必理会道德;威廉斯的进路与此相似
相关阅读:
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