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来了|为什么你明明很想努力,却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在明白还不算晚
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物质财富的丰裕和个人需求体验的极大拓展,使得不少人,尤其单身人士,开始把注意力从取悦他人转到取悦自己上来,他们愈发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资到自己身上。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成了现在不少年轻人修生养性打磨自己的信条。我相信,你身边不少人,可能也包括你,都给自己立下了大大小小的flag,要减肥,要发财,要读书,等等。 可过段时间来看,你还是你,除了“年轮”多了几道纹,好像并没有变得更好。 也许你什么也没做,只做了个嘴炮王者,你有10个理由做这件事,但有100个理由让自己晚点再做或压根不做。 也许你做了什么,但坚持了几天就坚持了不下去了,你会说过程太痛苦太反人类了,或者努力了却看不到回报。

那么我想告诉你,任何一个行为都会带来回馈。正如我们讲,习惯是存在复利的,每天改进1%,你最终可以得到37.78倍的成果,但每天恶化1%,你最终将一无所有。 当你看不到进步时,仅仅可能因为你还没有度过平台期。正如零度成冰还是成水,只需要微弱的改变和一丁点的时间。 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小编更愿现身说法,下图便是本人,一年成功减肥20斤,整个人都飘起来了。它带给我的,除了即将带来的腹肌之外,更是对人生的掌控感。


2 言归正传,到底该如何养成一个习惯并能长期坚持下去呢?
第一步,要转变观念。拿破仑·希尔曾说:“人生的辉煌始于观念的转变”。当你悟了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会自然而然。
很多人在培养一个习惯时,往往会把习惯定义成一个具象目标,比如把健身习惯定义为八块腹肌,把读书习惯定义为本月读完三本书。 这会带来一个结果,那就是完成目标后的茫然和不知所措。
我以前一直比较喜欢学习英语,尽管学生时代成绩不错,但工作后英语水平却越来越low,以至于开口说几句话都感觉舌头快要打结。
高中时,为了高考能取得高分;大学时,为了考下英语专八。专八拿下后,我一度自诩登顶英语学习高峰,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看不上很多英语书籍,觉得太过基础,提不起兴趣。
可等我曾经还不错的英语能力最终泯然众人后,我才深刻体会到一个道理,掌握一门技巧很难,但丢掉它却轻巧很多。当我们把一个习惯定义为完成一件事时,完成这件事后,便容易感到迷茫,找不到方向,最终辛苦培养起的“习惯”也会一夜消失。

这时候,我们需要对习惯培养的观念进行转换,把培养习惯的出发点从聚焦目标转变为聚焦身份,把注意力从关注结果转变到关注过程上来。
简言之,读书习惯的养成应是为了成为读者,而非读完几本书;健身习惯的养成应是为了成为健康的人,而非瘦几斤或者拥有腹肌。
当我们认同自己为某种身份的人时,我们更愿意采取与身份相匹配的行动。如两个戒烟的人,在别人递烟时,A说,不用了,谢谢,我正在戒烟。这说明他在抵抗烟的诱惑,他仍然认为自己是个烟民,保不准哪天他就会破功。反观B,他说,不用了,谢谢,我不抽烟了。从身份上,他已经把自己归作不抽烟的人,他抽烟的概率也相应降低了不少。
当我们完成身份转变后,每一次符合身份的行为,又反过来进一步证实该身份的合理性,让我们坚信,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3 解决了认知论的问题,就该讲讲方法论。第二步,就是要深谙其法。 要养成一个习惯,首先要知道习惯是怎么形成的。詹姆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里提出,任何一个习惯都可以分解成一个反馈循环,它包括四个步骤:提示、渴望、反应和奖励。 说直白点,就是一个“发现—想要—行动—感受”的闭合回路,符合人从思维到行转变的基本流程。要培养一个习惯,四者不可缺一。 要点一:提示要显而易见。荣格曾说,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但当潜意识被察觉到,就是命运开始改变的时刻。很多时候,人的动作都是通过潜意识在操纵的,如睡觉时要关灯,起床时要洗漱,很多情况都是小时候的刻意训练形成,而现在我们却习以为常,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其实不是。在此,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上探讨提示问题。 ✓要对习惯产生警觉。找出一张纸,列下一天内你经常会做的事,以你想要成为的人作为评判标准,评判出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是无关紧要浪费时间的,做上标记。拿健身来说,早睡早起、合理膳食是好的,暴饮暴食是坏的,洗衣服、打扫卫生是无关紧要的。当你心里有了一定的标准后,相应的行动发生的概率也将提升。 ✓要将新习惯和旧习惯产生关联。很多人想做一件事却不付出实践时,往往是计划过于模糊。比如想养成冥想的习惯,尽管时间不长,但一天下来总觉得找不到合适的时候。于是,可以尝试和已有的习惯进行绑定,如早晨有喝咖啡的习惯,你就可以采取“早上喝完咖啡并冥想5分钟”的形式,通过反复的刻意练习,冥想习惯的养成概率将大幅提升。 ✓要学会利用环境创造提示。当我想练就一副好身材时,在床头贴上一副理想身材的图片时,往往能时刻激励自己。当我想练吉他时,把吉他放在客厅会比把它放在仓库更能让我有接触它的欲望。反之,戒除坏习惯就是去除环境中的不合理要素。愚蠢的人在抵制诱惑,聪明的人看不见诱惑,毕竟精力有限。

要点二:让习惯不可抗拒。人的欲望是由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所带来的,人在体验快乐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但你不知道的是,人在期待快乐时大脑也会分泌多巴胺。让想养成的习惯充满魅力,将大大提升你做的概率。 ✓绑定喜好。类似绑定习惯,把你需要做的事和你想要做的事建立关联,如跑步机上跑步(需要做的事)时可以看剧(想做的事),陪父母(需要做的事)逛街(想做的事)。这将使需要做的事和想做的事一样充满魅力。 ✓寻求群体认同。人是群体性动物,我们会渴望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联系,模仿他人行为,希望得到群体认同。因而,培养一个习惯的最好方式便是加入一种文化,比如加入读书社群,当你的偏爱被别人视为正常,当你的个体追求变为群体追求,你会觉得做一件事真的不难。 ✓调整对习惯的情感认知。人是动物,动物大多喜欢顺应天性,而好习惯大多都是逆天性的,如要求你少吃、早起、控制欲望,因而大部分人还未开始就畏难退缩。调整自己对好习惯的情感联结尤为重要,如锻炼并非耗能而是提升技能,省钱不是限制而是为了买真正需要的东西。

要点三:让行动简便易行。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很多人都喜欢给自己设定各种各样的小目标,可最终付诸实践的却寥寥无几。所谓空口无凭,大多如此。要知道,行动是产生结果的必经途径,光想可是没有用的。 ✓每天都要行动。学习、筹划、酝酿是好事,但要让一件事成为现实,行动必不可少。因为筹划酝酿不会结果,但行动会。失败的人也曾学习酝酿过,但可能与成功的人相比,他缺少足够的行动。人总会有疲惫的时候,你可以做的比昨天少,但不能停下来,停下来,你的自我身份认同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最省力法则。人们天生都喜欢做轻松不费力的事情,这时候我们需要学会设计习惯养成路径。如果我们计划一天要做100个俯卧撑,那一口气做完的难度是十分大的,我们可以分为10次在一天内的各个时间段做,1次只做1个,难度就会相应降低。 ✓凡事先做2分钟。老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这不无道理。比如早起,我能从床上先坐起来,我起床的概率就能提高30%。我读书先翻看2分钟,不知不觉我读了更多的2分钟。这条原则表明,任何一件事,你要先开始,从难度上,我们可以先做简单的,再做复杂的;从时间上,先开始2分钟,你会自发的做更长时间。

要点四:让回馈及时满意。人类经过千千万万代的进化繁衍,大脑渐渐进化成偏爱快速回报,而不是长期回报;因为只有活在当下,寻找快速回报,才能解决温饱等生存问题,不至于饿死;但也因为能看到长期回报,才区别于普通动物。但,这依旧改变不了偏爱快速回报这项事实。 从这个原理出发,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坏习惯容易养成而好习惯难以养成。坏习惯的奖励是及时的,后果却是延迟的,比如抽烟能马上缓解焦虑、患肺癌的后果却是延后的,如暴饮暴食满足口腹之欲是及时的、患三高则是延后的。而好习惯正好相反。减肥、学习和省钱这些具有长远利益的习惯,在现下看来却是痛苦的。掌握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为好习惯添加即时奖励。满足感会带来内动力,如果只是在抵制诱惑,那就无满足感可言。比如我们在培养省钱的习惯时,我们可以购买一个存储罐,每次忍痛放弃购买一个物件时,我们就可以往罐子里投掷一定数目的钱,而这个罐子的钱可以用来购买自己一直想要的物品或筹划一次旅行。这,就会带来即时而长久的回馈。 ✓追踪习惯的养成进度。最令人满意的感觉就是进步的感觉,借助于视觉量度工具,你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比如打卡、日志、进度条甚至是书的页码。逐渐增长的进度会为你带来满足感,在沮丧时看到曾经的进步便能深感宽慰,甚至记录本身也可能会是下一次行动的触发器。 ✓永远不要错过第二次。当你学会记录习惯养成时,你很容易会看见,习惯养成也会存在周期或空档,或是因为忙碌,或是因为有意料外的事情打断。就如上面所讲,永远不要停下,就算每天只是进行5分钟,也是在向你要努力成为的身份前进;如果你一再停下,那就是新的身份在形成,你前面的努力终将付之东流。 ✓引入问责和代价。无论什么行为,引发即时痛苦体验的时间越快,它发生的可能性就越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想要做一件事情时喜欢加入打卡监督群,因为我们非常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极不情愿感受别人的鄙视,知道有人在看你,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同时,现在市面上存在一些打卡软件,可以为习惯养成设定时间和金额,完成则全部退还,不完成则成为商家收入。不少用户为了养成习惯不惜投入重金,代价越大,反悔的余地就越小。

4 通过上述论证,大家应该基本明白了习惯养成背后的机理,终于知道为什么我们培养习惯时倾向于加入打卡监督群,为什么坏习惯总比好习惯更加动人心弦…… 习惯的养成,远非重复、自律、克制那么简单。 本文虽做了很多努力,但以我之浅学,所希望者如此,自不免操豚蹄而祝篝车之诮,这只是我的一个希望罢了。